■人物简介
唐燕,女,北京绢人非遗传承人,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唐人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唐人坊非遗学院院长、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2016年荣登中国好人榜,2019年通州区顶尖人物,2020年北京榜样人物。作品荣获“北京工艺美术杯”金奖、“北京旅游商品大赛”金奖,此外,在“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大赛中荣获北京特色工艺美术品类金奖。“唐娃娃”多次作为国礼出现在重大国事活动中。
通州区张家湾镇,北京绢人非遗传承人唐燕展示北京绢人。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唐燕的工作室位于通州区张家湾一座绿树环绕的小院里,两层高的灰色小楼不仅是北京绢人技艺的博物馆,也是唐燕这位北京绢人非遗传承人创造“唐娃娃”的天地。敦煌飞天、八仙过海、四大美人、金陵十二钗、杨贵妃、穆桂英……上千个活灵活现的北京绢人在陈列柜中演绎着五千年中华文明。
在位于一层的工作区,一组组正在制作中的以穆桂英为原型的绢人如同一位位女英雄,英姿飒爽。在唐燕的手中,这些“中国娃娃”不仅保留着北京绢人的传统手工技艺,而且实现创新发展,当一系列高科技携手百年传统手艺,北京绢人被赋予新的生命,拓宽了市场,也走出了中国,向海外观众娓娓讲述中国文化故事。
IT精英转型为“北京绢人”第三代传承人
采访唐燕前,她特意带着记者走进位于小楼一层的北京绢人博物馆,这里平时对游客开放。随着展厅灯光的开启,展陈柜中的每一个绢人更加活灵活现:唯美的敦煌飞天舞姿动人,丝绸材质的裙褶仿佛随风飘动;活灵活现的八仙乘着一叶扁舟,神态各异、生动传神;四大美人风姿绰约,举手投足间尽显古典美人风采……唐燕流连于这些绢人之间,这是她最钟情的艺术世界。
如果把时间调回至上世纪90年代末,唐燕可能不会想到,自己会与北京绢人有如此紧密的联系。
那时,唐燕是中关村少数女性软件研发工程师之一。白天,她编写着复杂的程序代码;夜晚,却总被儿时见过的绢人娃娃萦绕梦境。“很多女孩子喜欢玩娃娃,我家里收集了很多,但总觉得还不够,尤其是北京绢人。”
唐燕10岁那年,在颐和园灯会上被一个放在玻璃罩内的人偶吸引,“人偶形象是一位正在跳舞的维吾尔族少女,很小,娃娃的每一寸皮肤都是用绢制成,身上穿的衣服还是手工绘制的。”这个画面给儿时的唐燕留下美好的印象。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天,唐燕逛街时被商场里灯箱内的娃娃吸引,瞬间唤起她儿时的记忆,“这是北京绢人,北京绢人厂杨乃蕙老师的作品。”
几经打听,唐燕找到了北京绢人厂,不过由于经营原因,当时厂子已经停产。那次探访,唐燕花了1万多元买回10个绢人。她还给厂子保安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希望转交给杨乃蕙老师。后来她只要遇上合适的机会都会留个联系方式。直到三个月之后,唐燕接到了杨乃蕙的电话。见到偶像的唐燕非常激动,她向杨乃蕙提出拜师学艺。
回忆起当时拜师的初衷时,唐燕说:“绢人厂停工了,手艺也快传不下去了,那么美的绢人难道真的要消失吗?我不甘心。所以我想自己学,通过我的努力,把这门手艺传下去。”最终唐燕的真诚打动了杨乃蕙,于是唐燕多了一个身份——“北京绢人”第三代传承人。她后来辞去中关村的工作,从IT精英彻底转型为“手工匠人”。2003年唐燕在通州建起工作室,命名为“唐人坊”。
通州区张家湾镇,唐人坊生产车间内,唐燕正在给绢人上妆。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创新工艺让北京绢人走近消费者
北京绢人讲究的是用丝绸塑形,包括最难塑形的脸部、手部,就连一根头发丝都是用真丝制作完成,中国丝绸将人物塑造得惟妙惟肖。唐燕介绍,制作配饰的掐丝工艺也与国家级非遗技艺花丝镶嵌异曲同工,每处细节都独具匠心。
掌握了制作精美的绢人手艺,她将第一批成品推向市场,没想到当头一盆冷水,绢人还是没销量,半年多产品无人问津。问题出在哪儿?是绢人不够美?还是这项手艺真的没有吸引力?答案都是否定的。唐燕说,市场销路不好的原因主要还是价格。“传统绢人制作流程繁琐,而且成本高昂,一个绢人当时售价就达到几千元,确实很少有人会花那么多钱买一个娃娃。”
创新,是唐燕传承绢人技艺时坚守的原则。为了降低成本,她四处挑选适合的材料,最终决定将丝绸改为仿真丝,仿真丝的视觉效果与丝绸相同,但成本降低至原来的1/10。与此同时,传统的制作工艺中,绢人的脸、身体均使用丝绸脱胎,制作过程复杂,塑形一个绢人的头需要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且价格非常昂贵。因此,唐燕将头和手的制作通过模具进行翻模,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也进一步降低了成本。目前,传统绢人的售价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而唐燕通过创新工艺制作的绢人只需要一两百元,其视觉效果也非常完美。
北京绢人作品。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虽然使用现代工艺,但绢人其他部分的制作仍然全部沿袭传统的手工艺,比如绢人的妆容、衣服均为纯手工制作,厂子里唯一的机械是电动缝纫机。记者采访时,唐燕的一位徒弟正在给绢人上妆,绢人面部小巧,但上妆过程与化妆几乎相同,腮红、唇彩、眼线、眼影、睫毛膏……一样都不少。唐燕对绢人的服装质量把控也非常严格,面对着几百个即将交付给客户的绢人,她很快发现问题,对徒弟们说:“穆桂英的靠旗别太往上拢,往外散开一些。那天我们去京剧院参观,演员特意强调了这个问题。”
与此同时,唐燕调整了绢人制作的工序,“传统工艺讲究一位师傅从头到尾完成一个绢人的制作,从塑形到服装,再到化妆,全是一个人。但这种工序对于现在而言,很难找到那么多门门精通的从业者。”因此,唐燕将制作过程进行拆解,分为30多个制作环节,每名制作人员只需精通其中1-2个步骤,流水线作业。妆容细分为眉眼、唇齿等不同技师,有人专攻画眉,有人精于点唇;服饰组更是细分为面料处理、纹样印制、裁剪缝制等多个小组。
如今,唐燕将北京绢人这项传统技艺抢救回来并进行了创新性研发和生产,除了位于通州的试样车间,大规模的生产车间搬到了外地,最多的时候一年可以生产50万个娃娃,这是传统北京绢人制作不可想象的数字。
通州区张家湾镇,唐人坊生产车间内,唐燕正在给绢人上妆。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科技为非遗技艺插上翅膀
从最初接触绢人到现在,唐燕走出的每一步都与科技的发展紧密相关。
一张正面照片,就能用3D打印技术复刻一个栩栩如生的“自己”,“我”可以穿着汉服、梳着古髻,甚至化身京剧名角,成为送给自己的一份礼物。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唐燕与科技团队最新的创新成果。
“真人变成娃娃,其实是一种情感的转移。你成了公主,成了穆桂英,成了任何一个你喜欢的形象,这是一种情绪价值,让人身心愉悦。”唐燕笑着说道,在她身后的展台上,摆放着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的“唐娃娃”,脸部和真人栩栩如生,装扮上服装后,便成了杨贵妃、诸葛亮等人物。
十年前,唐燕就萌生了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人像娃娃的念头。可惜当时技术尚不成熟,打印只有单色,“唐娃娃”效果并不理想,但她坚信:“人们更想要的不是普通漂亮的娃娃,而是与自己有关的、有情感连接的娃娃。”
转机出现在彩色3D打印机面世之后。唐燕迅速联系科技团队,推动“一张照片建模”的研发。最初,系统需依赖三张照片——正面与两个侧面,以捕捉人脸不对称的细微特征。但她很快发现,“现实中很多人拍不准45度角照片,偏差一度,脸型就失真了。”
于是,科研团队继续优化模型,一年后有新突破:仅凭一张正面证件照,即可自动生成三维模型,精准还原容貌特征。“我们打印的第一个3D娃娃是‘杨贵妃’,她的人脸原型是我们公司的项目经理。”唐燕笑着透露。这些娃娃头部由3D打印制成,身体、服装则依然延续传统北京绢人的工艺,衣裙飘逸、发饰精美,每一个细节都流淌着手工制作的精巧。
通州区张家湾镇,唐人坊生产车间内,3D打印的绢人。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如今,“唐人坊”即将在2025年服贸会上正式推出3D定制唐娃娃。女孩们不必日日穿着汉服,就能通过“娃娃”寄托对古典美的向往;京剧票友不必勾脸、穿戏服,就能拥有一个迷你版的自己,定格“角儿”的身影。此外,团队正在研发一款专门模拟京剧妆容的小程序,让打印出的娃娃不仅形似,更神似——凤眼丹唇、额贴花黄,几乎与台上无二。与此同时,唐燕还计划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为原型制作3D唐娃娃,并且加载艺术家的著名唱段,消费者扫码就能欣赏京剧名段。
源自绢人的唐娃娃充满浓郁的中国印记,也深受外国朋友的喜爱。唐燕说,唐娃娃约一半都销售给了外国人,还多次作为“国礼”出现在中非合作论坛、冬奥会、G20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要场合。“我们通过多项工艺的改进,丰富了创作题材,降低了制作难度,将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让北京绢人成为有温度、有内涵、有纪念意义的文化载体。”
唐燕,北京绢人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