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文明中国人
81岁的朱炳仁,努力让千年铜艺焕新
2025年10月20日19:09 来源:工人日报
小号 中号 大号
原标题:解锁铜文化的“新生”密码

近日,在2026春夏北京时装周闭幕大秀上,朱炳仁(右一)身着自己设计的“熔装”和模特一起亮相司马台长城。受访者供图

以司马台长城为“幕布”,模特们身着以工装为原型的“熔装”依次登场:色彩艳丽的服装,以丝绸复刻铜的金属质感,同时大胆将熔铜工艺融入服装配饰——近日,2026春夏北京时装周在北京古北水镇长城剧场闭幕,作为闭幕大秀的“匠师熔装”让观众眼前一亮。

“这些缀着‘补丁’、带着大口袋、沾着五颜六色‘颜料’的设计,源自铜匠、铁匠、泥水匠与画匠们的工作日常。这场专为劳动者创作的工匠之秀,是献给所有劳动者的礼物。”这场“工装秀”的设计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朱炳仁说。

突破铜建筑工艺极限、以铜为墨创新熔铜技术、跨界探寻铜艺的新表达……在这条让千年铜艺焕发新生的路上,81岁的铜匠朱炳仁仍在寻求新突破。

填补现代铜建筑工艺空白

1982年,年近40岁的朱炳仁重新拾起了家族传承的铜锤。

建设灵隐铜殿,给了朱炳仁一次创新传统技艺的机会。

在朱炳仁发明叠镶铜建筑技艺之前,受限于材料属性,铜建筑自身重量难以承受建筑重力,导致当时的纯铜建筑如同工艺品,体积普遍较小,最高的也只有8米,而灵隐铜殿的设计高度为12.62米。

“铜与铁是性质截然不同的材料,将它们结合在一起使用时,会产生双金属反应,这会导致材料腐蚀,严重影响建筑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朱炳仁说。

“我虽然是小白,但我喜欢学习,我就下功夫研究这两种材料,琢磨怎么避免电偶腐蚀。”彼时,面对国内现代铜建筑实践的空白,朱炳仁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请教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材料学专家,探讨解决方案。

同时,他和团队不断试验,尝试不同的材料处理方法和连接工艺。最终,采用铸、锻、轧、刻、镶、镂、冲、鎏金、点蓝、氧化、做旧、封闭12种工艺,开创了大型铜工程建筑中多种工艺综合运用的先河。

1999年,灵隐铜殿正式动工。建筑承重部分采用铜与钢材、混凝土融合的叠镶铜技艺,确保了铜殿的质量和安全性。朱炳仁还积极与项目方沟通设计方案,八易其稿,充分考虑灵隐寺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需求,确保铜殿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2000年,灵隐铜殿落成,成为当时中国最高的铜殿。

之后,朱炳仁又陆续完成多个“之最”,构建出完整的铜建筑语言体系,推动铜艺在园林、城市景观等领域应用。

“舞”起来的铜化身为笔墨

青铜工艺历经5000年岁月沉淀,核心技艺与文化内核始终保持着经典模样。这份跨越千年的稳定性,让青铜工艺沉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却也使其在突破发展局限、对接当代需求时难度陡增。

如何解锁青铜文化的新生“密码”,让这门千年技艺在新时代找到破局之路?

2006年,中国最高的宝塔——常州天宁宝塔整修工程接近尾声时,突然起了大火。烈火中,这座高达153.79米的佛塔首层屋檐被烧毁,大部分铜瓦被熔。

悲痛万分的朱炳仁很快发现,高温中熔化的铜,肆意地流淌在地上,反而形成晶莹的铜珠和姿态万千的熔铜结晶体,勾勒出一幅浑然天成的画作。

“一直以来,铜拘泥于各种‘器’‘形’,这是铜自青铜时代以来第一次跳出了范模的圈限。”朱炳仁灵光乍现,如果能人为控制铜的熔化和流淌,就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铜艺术品。

收集回家的铜渣,成了朱炳仁的“导师”。

他不断深耕熔铜工艺,精心调配铜与合金的比例,使它们在千度高温下熔融流淌。经过冷却定型、精心锻打、焊接拼接等工序,反复试验,最终凭借“无模可控熔铸工艺”,将熔铜液变成了手中的笔与墨。

2007年,他的熔铜首作《阙立》问世。该作品以杉木为基底,结合熔铜浮雕与失蜡铸造,通过解形熔意展现铜材的独特肌理,并融合国画、书法等技法,传达了一种精神,也体现了一种思考。这幅熔铜艺术画作,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舞”起来的铜,展现出更大的创造力。朱炳仁的熔铜艺术作品《黄河奔腾》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金色浪花奔腾不息,彰显中华民族的坚韧与力量。《稻可道,非常稻》借《道德经》哲思,以铜制稻田展现丰收喜悦。纪念大运河申遗成功的《运河之光》,用光与影的交织,映照华夏文明之绵延。

“匠师熔装”登上国际舞台

“时装不该是疏离的艺术品,要能装下生活的温度。”怀着这份初心,朱炳仁将艺术创作的目光投向了工匠群体。

“社会的运转离不开千千万万工匠的支撑。如果要为这个时代选一件最具代表性的服装,那一定是浸透了劳作温度的工装。”在朱炳仁看来,“高级定制”的标准不止于手工的繁复,更在于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

“让铜艺在时装上‘呼吸’,让国际观众看到中国工匠的当代表达。”朱炳仁将工匠劳作时的磨损化为了设计巧思,把工人日常工作的痕迹变成了时尚元素。

在“匠师熔装”大秀中,朱炳仁将匠人美学融入服装设计。他带来的砺本牛仔、匠构西装、熔彩织锦三大系列共50余套服装,以三幕式结构讲述匠心的故事,展现劳动的价值。

朱炳仁将铜艺的“熔、锻、錾、刻”技艺转化为时装语言。“熔彩织锦”系列以色彩浓烈、图案纷繁的面料为核心,借高密度拼接技法,将铜液冷却的结晶纹理复刻于丝绸,触摸时有金属的微凉感。礼帽、臂环、手袋、腰带等配饰中的铜丝编织,保留了手工锻造的锤痕,体现匠人的手心温度。

“破局是打破旧框,创局是立起新尺。”朱炳仁的这句话,写在“匠师熔装”的创作手记里。

这位老铜匠的“创局”并非只是个人的“孤勇”。在位于杭州的朱炳仁工作室,年轻的设计师与老铜匠围坐讨论,3D打印技术与传统錾刻工具在一旁并排摆放。朱炳仁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铜匠”队伍,为这门千年技艺注入新活力。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朱炳仁,铜匠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