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观点
标价95万,评欧洲科学院院士怎么成了一门生意
2025年10月17日09:22 来源:新京报客户端 作者:原平方
小号 中号 大号
原标题:标价95万,评欧洲科学院院士怎么成了一门生意 | 新京报快评

据封面新闻报道,10月14日,知名教授、学者饶毅在其个人公众号“饶议科学”发表文章,透露其收到了关于“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申报”的推广信息,对方还“明码报价”,称收取费用不超过95万元。消息甫一披露,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应该说,作为由英国皇家学会等机构发起、汇聚8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这一学术组织还较为权威,欧洲科学院的院士头衔则被视为国际学术成就的公开认证,不过如今却与明码标价的咨询服务挂钩,不禁让人追问:神圣的学术荣誉何以沦为可交易的商品?

不得不承认,如果这一所谓“咨询服务”属于商业的话,那这门生意的滋生,可能源于学术评价体系中头衔崇拜催生的需求缺口。回顾当下的科研资源分配、人才计划评选等活动,院士这一含金量很高的学术头衔常被当作核心衡量指标,这种导向进而让一些学者陷入“头衔焦虑”。

而欧洲科学院明确要求候选人需由现任院士提名,且须具备深厚的国际学术联系,这恰好为中介机构提供了操作空间。声称可以提供咨询服务的公司宣称,可协助对接现任院士、搭建国际合作渠道,将本应基于学术实力建立的联系转化为付费服务。

这种属于灰色地带的操作本质,是将学术评价的核心标准从能力转向资源。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服务已形成成熟市场,提供这一服务的机构就直言其报价的“直接渠道”低于市场常规渠道200万元左右,足见其产业化程度之深。

然而,“咨询服务”看似体面的包装,掩盖不了学术荣誉商品化的本质。比如该机构强调收费涵盖翻译、差旅等成本,否认“花钱买头衔”,却坦言能“帮助联系愿意提名的院士”,这显然突破了正常咨询的边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欧洲科学院的评选标准明确以“持续的学术卓越”为核心,整个流程由提名、学部评审到院务委员会审批构成严密体系,而中介所谓的“资源支持”,却露出了以金钱撬动学术评价公平性的企图。

如果说,第三方过度包装的学生简历常常被国外高校视为学术诚信问题,那经由这种咨询服务公司高价包装打造的所谓“院士”是不是也属于学术不端呢?追根溯源,当学者借助付费“资源”获得提名资格,展现的不是学术水平而是“钞能力”,这样的头衔也就失去了学术认可的本质意义。

学术头衔生意的蔓延,暴露了监管机制与学术诚信建设的薄弱环节。从法律层面看,若学者使用财政支持的课题经费购买此类服务,可能涉嫌违反《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关于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的规定,情节严重者甚至可能触犯刑法中的贪污、挪用公款罪名。

此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因滥发证书、售卖头衔被撤销登记的案例,已然敲响了学术头衔商业化的警钟。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生意可能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当甘于坐冷板凳的踏实研究者耗费数十年心血追求学术突破时,少数人却试图通过付费捷径获取头衔,这种反差会严重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最终侵蚀学术创新的土壤。

而要遏制头衔生意,既需要学术机构强化评选流程的透明度,比如欧洲科学院可进一步公开提名环节的审核标准,压缩暗箱操作空间;大学也需要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打破“唯头衔论”,让科研成果的质量与价值成为核心评价指标。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学术中介的排查,对涉嫌利益输送的行为依法追责,坚决维护学术诚信。唯有如此,才能让学术荣誉回归本质,让学术净土重归纯粹,让真正的学术卓越得到应有的尊重与认可。


责任编辑:潘阳薇
关键词:

饶毅,院士,学术头衔,学者,商业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