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视野
都江堰市非遗传承体验中心年底开放,千年技艺将迎“活态新生”!
2025年10月13日17:51 来源:都江堰发布 作者:黄代凤  韩晓曼  孟丹
小号 中号 大号

从岷江畔的治水智慧,到青城山间的古乐茶香,都江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涓涓细流,滋养着城市的精神根脉。如今,一处承载着 “守护技艺、活化文脉”使命的阵地正加速成型——都江堰市非遗传承体验中心将于年底正式开放。这座集保护、传承、体验于一体的“非遗家园”,不仅将破解非遗传承“散、静”难题,更将让千年技艺从文献走向生活,为“三遗之城”都江堰注入全新文化活力。 

为非遗筑“家”  让文脉可触可感

修枝剪叶、移栽绿植 …… 10 月 11 日,记者在都江堰市非遗传承体验中心看到,细雨中的建设现场一派忙碌,工人穿梭其间,每一处细节都在朝着“年底开放”目标冲刺。

“每天来盯进度,简直比自家装修还上心。”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唐蓉的话里满是期待,而这处工地,正是她和众多非遗守护者心中“让技艺扎根”的关键载体。她表示,作为都江堰践行“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要求的核心阵地,非遗传承体验中心的建设,直指过去非遗传承“分散化、静态化”的痛点。这里将整合全市 51 项非遗资源,从“大遗产、大青城、大灌区、大熊猫、大冰雪”五大 IP 深挖文化根脉,构建“保护— 传承— 转化— 辐射”的完整生态闭环。“无论是青城武术、都江堰放水节等国家级非遗,还是金凤酒酿造、青城道茶等本土老技艺,都将在这里拥有一个集中守护的‘家’。”唐蓉激动地说道。

漫步庭院间,都江堰水利工程、安澜索桥、青山药谷的微景观已初显神韵, “梅完梅了”“杨梅吐气”两座特色亭子静静矗立,百年紫薇、百年野茶树与太平花相映成趣,勾勒出满是都江堰印记的诗意空间。循着石板路走到文化展演秀场,这里已提前“试声”,此前上演的“青城洞经古乐仪典专场”,让观众在庭院围坐的“文化茶话会”氛围里,触摸到了古乐与水利智慧交融的温度。“未来,这样的展演会常态化,让非遗从文献里‘走出来’,变成能看、能听、能互动的生活体验。”唐蓉说。

这份 “让非遗活起来”的底气,源于都江堰“珍水孕非遗”的独特基因。作为金凤酒酿造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唐蓉深谙其中关联,她认为,青城洞经古乐的旋律藏着水利“顺势而为”的哲学,金凤酒“以水养曲”的秘诀离不开岷江水源,竹编“以水韧篾”的手法源自灌区生活智慧。而体验中心里,水系串联的水利微缩景观,正是要将这份关联具象化,让游客直观感受水利文明与非遗技艺的共生之美。

80%工程落地  多元功能蓄势待发

“主体建筑和庭院改造已完成 80% ,最难啃的‘硬骨头’都过去了。”唐蓉表示,建设初期,团队曾面临场地高差大、采光不足、雨季排水难等问题,最终通过“以修代建”保留原有建筑结构,打造空中看台优化观感,利用自然坡度解决排水难题,让老空间焕发新活力。

如今走进建筑内部,功能分区已清晰可见:手工文创工坊、数字文创孪生工坊、珍贵文物展厅的基础 装 修 已 推进大半,即将迎来 “内容填充”;金凤酒体验区的“古法酿造工坊”已具 雏形,未来将完整还原五代人传承的酿酒技艺;数字文创孪生工坊正对接 AIGC 、 AR/VR 技术,为非遗数字化“搭好舞台”; 30 余个微型非遗工坊也在敲定入驻名单,灌县木雕、青城马椅子、蜀绣等项目将陆续进场,开启试运营。

当天,也有慕名而来的合作者,以及好奇进入中心参观的市民游客。市民李女士觉得中心的建设很有意义,她说: “咱们这儿的青城武术、竹编、川芎炮制技艺,好多年轻人都快忘了,有个集中的地方能让这些老手艺‘活’起来,不仅能让娃们从小接触家乡文化,以后街坊邻居散步时就能看非遗表演、买非遗手作,生活都多了份文化味儿。”

从河南郑州远道而来,代表 “高氏古法蜂蜡制作技艺”洽谈入驻事宜的黎珍则认为:“都江堰‘三遗之城’的文化底蕴太吸引人了!我们的蜂蜡技艺讲究天然、古法,和这里‘尊重传统、活化技艺’的理念特别契合。如果能成功入驻,不仅能借助中心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蜂蜡文化,还能和本地非遗传承人交流合作,说不定能碰撞出‘蜂蜡 + 竹编’‘蜂蜡 + 道茶’的新创意,让老技艺长出新模样。”

“中心建成后,不只是非遗的‘展示窗’,更是城市文化的‘动力源’。”谈及未来,唐蓉勾勒出清晰的蓝图,她表示,这里将释放文化、经济、社会三大效能,让非遗真正融入城市发展与百姓生活。在文化效能上,将打造活态传承“标杆”,以“望、闻、问、切”四维模式实现非遗“沉浸互动”,借数字工坊完成 20 余项非遗数字化并推出特色数字内容,联动核心景区推动非遗国际推广,打响“三遗之城”文化名片。经济效能方面,将激活文旅“新增长极”,发布 5 条非遗研学线路带动周边消费,孵化特色农创文创产品;提供多元岗位,通过市集与直播助手带动工艺人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 在 社 会 效能上,将构建文化“共同体”,与高校共建实践基地、推行职业认证,年培百名年轻传承人并推进“非遗进课堂”;建 “院校企地”机制,节日组织居民体验,设特色站点打造“文化驿站”,夯实城市凝聚力。

图据/折耳兔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键词:

都江堰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