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观点
如何把给“鸡排哥”的掌声送到更深处
2025年10月11日11:51 来源:中青评论微信公号 作者:杨馨仪
小号 中号 大号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江西景德镇一处鸡排摊位成了全国打卡点,多家媒体也把镜头对准这份烟火里的体面与温度。摊主李俊永,大家口中的“鸡排哥”,没有复杂的营销,仅靠几句俏皮话、6元定价和过硬的品质,把漫长等待变成了笑声与期待。

人们为何被打动?是因为“鸡排哥”让“认真与真诚”重新变得可感:每天新鲜腌制、火候不差分毫;“四点半后优先学生、学生再便宜1元”的小规矩,拉近了摊位与校园的距离。正如网友所说,“6元鸡排、60元情绪价值、600元服务体验”。情绪价值并非虚谈,它根植于可复制的服务与可兑现的承诺。在这个信任常被消磨的时代,被认真对待的服务,本身就是稀缺资源。

然而流量如潮,善意也随之承受代价。二手平台出现大量代排,蹭热度、怼脸拍式直播让摊位不堪其扰,“鸡排哥”从早到晚工作,直至近乎失声。流量在放大真诚的同时,也有可能阻碍自然的交流,让那份本真的烟火气在仪式化的围观中逐渐稀薄。

正如《人民日报》所说,“让劳动者回到劳动本身,让故事回到生活本身”。“鸡排哥”也在逐渐回到日常生活的正轨:在连续高强度工作后,他在10月8日晚宣布次日休息一天。与此同时,他注册工作室、安装空调、适时休息,试图将爆红纳入可持续的轨道。城市治理者也积极应对,景德镇北站客流上升,地方部门尝试分流与秩序维护,努力让“拥挤的喜欢”不打扰彼此。

因此,真正该讨论的不是“要不要流量”,而是如何不被流量牵着走。对公众而言,不怼脸拍或许是最基本的尊重;对平台与管理者而言,限制侵扰式直播、下架代排服务、完善现场秩序,是将喜欢转化为支持、将围观转化为规矩的关键。

更进一步看,一座城市能否将这样的热度沉淀为发展动力,考验的是其将“网红”转化为“长红”的能力。前些年,甘肃天水麻辣烫、淄博烧烤也曾让城市爆红,但在热度退却后,文旅产业是否具有长期发展的能力仍有待观察。在鸡排哥个人账号的评论区,不乏类似对于景德镇排队问题、场馆预约难问题的反馈。热度终究会褪去,能否借此优化服务、延伸体验、留住人心,才是对城市真正的考验。真诚不应该止于个体的闪耀,更应该融入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成为可持续的吸引力。

说到底,我们欣赏“鸡排哥”,不只是因为他炸得好鸡排,更因他映照出一种久违的做事态度:商业可以热闹,但不必虚张;服务可以幽默,但不失真诚。然而,也有必要进一步思考,这份平凡的善与真诚何以成为奇观?

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秩序里,日复一日的认真、不出格的善意、本分的劳动,往往难以突破惯性的遮蔽。只有当他们偶然被推上风口,比如先前的“周饼伦”、南京雀巢咖啡阿姨、“人民理发师”李晓华,以及当下的景德镇“鸡排哥”,才成为现象、变成故事。如果没有这场网络奇遇,“鸡排哥”或许仍只是一位默默炸着鸡排的普通摊主,他的认真依旧,他的善意也依旧,只是难以进入公众视野。奇观照亮“鸡排哥”,却也映照出日常中更多未被照见的“鸡排哥”们——那些同样认真生活、真诚待人,却始终未被看见的普通人。

因此,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我们赞美或是调侃奇迹,而在于我们是否有了一片能让“平凡的好”得以存活、延续的土壤。对此,我们仍需把掌声送到更深处:让认真把活儿干好的人,在不被围观的日常里,也能被稳稳善待,这或许是我们能够给所有“鸡排哥”最好的时代礼物。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键词:

鸡排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