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观点
年轻人爱上了“情绪旅游”?
2025年10月09日14: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丁慧
小号 中号 大号

今年国庆假期期间,不少年轻人的朋友圈不再是“黄山云海”“张家界玻璃桥”,而是小城民宿,古镇咖啡、山间露营。“不想特种兵式打卡,只想慢下来感受情绪价值”,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出行心声。

在“情绪旅游”成为热词的当下,一批新的旅行关键词正迅速走入公众视野:非遗体验、NPC互动、“反向旅游”……这些现象背后,是一种新型旅游模式的兴起:它更强调情绪价值、文化认同与精神松弛,而不仅仅是景点的知名度与壮观程度。

不可否认的是,传统5A级景区在硬件设施上堪称完备。生态停车场、无障碍步道、A级厕所、观光车系统一应俱全,门票、船票、电瓶车票、讲解服务层层叠加,形成了一整套精密的“商业化景区体验”。但正是这种标准化复制,使得它们越来越难以为年轻人提供情绪上的惊喜。

对如今的年轻人来说,旅行早已不只是“看风景”,而是一种“让自己好受”的生活方式。过去被反复验证过的旅游“套路”,放在如今的年轻人身上已不再适用。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标准行程,而更愿意在旅行中实现情绪调节、自我表达与文化认同。

他们会为一段与NPC的即兴互动停留,也会为一位炸鸡摊老板的热情打卡。与其说是“景区吸引了人”,倒不如说是“情绪得到了共鸣”。

庐山如琴湖上,穿汉服的小孩与李白NPC斗诗赢得银票奖励;溧阳竹筏漂流时,没有推销,只有静谧和治愈;万岁山武侠城更是凭借“80元门票玩三天、百场演出随意看、几百个NPC随机互动”的“沉浸式情绪投喂”,一举拿下千万级流量。这些旅游体验,看似琐碎,对游客来说,却构成了比优美的风景更具记忆点的“情绪事件”。

在传统5A景区里,游客更多是“被引导者”,被景点安排、被线路引导、被套餐绑定。而在年轻人热衷的新兴目的地,他们成了体验的主角,有选择权、话语权,甚至参与感。

更关键的是,这类“情绪旅行”几乎不依赖广告投放,靠的是社交裂变。老君山靠一条登山视频、一顿“1元午餐”出圈,龙潭大峡谷靠“矿泉水2元、黄瓜2.5元”被网友封为“良心景区”,一年内接待游客暴增。相比之下,那些仍在斥巨资打造同质化景点、追求形式大于内容的景区,反而更难获得游客的情感认同。

可以看到,年轻人并非不爱山水,而是不愿接受“被预设”的旅行体验。他们在寻找一种能让自己松弛下来、感受到情绪温度、不会被强制消费,还能在社交中传递美好的旅行方式。这不仅是旅行方式的变迁,更诉说着旅游市场从标准化供给走向个性化满足的重要转向。

或许,未来最好的景区,未必是最贵、最大、最老牌的,而是最懂人、最有温度、最不端架子的那个。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键词:

情绪旅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