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视野
东方哲思邂逅当代艺术,“三不天空”国际艺术展在蓉生根
2025年10月05日18:59 来源:环球人物网
小号 中号 大号

近日,四川成都武侯区出山·无界青年艺术空间内人流如织。墙壁上悬挂的绚丽海报与精致的涂装改装面具,引得市民游客频频驻足。“三不天空”国际艺术展的入驻,让这个5000平米的空间,自此成为跨越国界的艺术交流场。

10月3日上午11时13分,艺术展正式开幕。活动由6vi艺术机构主办,四川省文旅产业、四川省西部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四川省完美春天慈善总会、中国女红军精神研究会、中国香港国际艺术家联盟、莫斯科俄中艺术季组委会、日本关东日中和平友好会、韩国韩中地域经济协会、新加坡(国际)文化艺术联合会、新加坡亚洲文化交流协会等单位给予大力支持。

展览由“3NO全球跨界艺术家涂装改装大赏”与“6vi全球艺术家共创海报大赏”共同组成,汇聚来自50余个国家的艺术家以“和平与爱“为核心理念创作的1400多件展品,展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之美。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持续至2026年9月20日。

展览现场人流如织

一场突破文化与地域界限的艺术对话

展览现场,驻足于每个展品前,都能看到或封住耳朵、或遮住眼睛、或捂住嘴巴的“三不”元素,即“不听、不看、不说”,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AVA国际视觉艺术家协会会员、6vi机构创始人,也是本次展览策展人的辛亮给参展艺术家们的“命题要求”,他解释道,“‘三不’并非鼓励逃避,其内涵深植于孔子《论语》中的‘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旨在传递一种谨慎善为,与世无争,超然处世的东方生活哲学与修养境界。”他期望通过当代艺术的语言,让这一古老的智慧在全球语境下引发新的共鸣。

起初,“三不”的创作载体是辛亮设计出的系列面具模型,他向全球各领域艺术家发出邀请,对面具模型进行涂装与改装,进行一次立体的艺术对话。“各国艺术家的参与热情远超预期,”辛亮回忆道,“但由于实体面具的国际邮寄耗时漫长,为了更及时、更广泛地汇聚全球创意,我们团队决定开创平面海报展。”

这一形式转变,给予了艺术家们更广阔的的创作空间,也激发了更多领域创作者的积极性。来自100多个艺术领域的近1200位创作者,用各自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艺术语言,共同诠释着“三不”的深邃内涵。“很多外国艺术家为了更好地表现东方哲思,还主动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并将东方形象融入作品之中。”辛亮说。

整个共创过程,也是一次创作者们自我突破的旅程,“许多原本专注于平面绘画的艺术家,首次尝试立体涂装,很多非平面设计领域的人也结合自己的专长,呈现出蕴含多种艺术形式的海报作品。”辛亮感慨道,“在这个过程中,是他们源源不断的灵感、信心与支持,推动着我们整个项目在与时俱进中不断优化和成长。”

截至目前,“三不”系列展品征集已持续27个月,纵横6大洲,覆盖58个国家,参与年龄层从儿童跨越至长者。本次展览以四川成都作为主展区,并将在墨西哥、巴基斯坦、新加坡、韩国等国巡回展出海报作品,构建一场跨越文化与地域边界、贯通哲思与当代表达的艺术对话。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活动还将组织评委评选出100张海报作品,制作2025《世界100海报大师提名展》年鉴。

艺术创作背后的深情厚意

进入海报展区后一直向前,两幅3D海报展品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幅名为《使命》的作品由英国艺术家 Richard Beston 耗时四个月完成,戴上3D眼镜,仿佛置身于外星文明,这也与本次展览设定的主题方向——“我的妈妈是外星人”相契合。

市民体验英国艺术家 Richard Beston设计的3D海报

当得知这幅作品所包含的心血后,辛亮内心是无尽的感动,“正是艺术家们这样的诚意与投入,给予了我很多力量。”一路走来,站在辛亮背后的,还有很多人,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编织着文化间的交流、交融。

前排为辛亮,右侧白发者为王赤峰,胸前佩戴红色徽章者为靳艳光,着古装者为司空澈。

在现场的艺术家展区,中国金氏风筝非遗传承人王赤峰被一群孩子与家长围在中间,他耐心地演示着如何制作一只“无风也能起飞”的风筝。王赤峰是6vi机构的资深成员,他不仅带动家人创作了“三不”系列海报,也将“三不”的哲学意蕴扎进风筝骨架,让东方智慧翱翔天际。此次参加展览,王赤峰称自己是来“播种”的,他希望在成都的孩子们不仅能画风筝,更能亲手把它送上天空。那根线,连接的不仅是风筝和地面,更是孩子们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最直接、最生动的触碰。

年轻时,王赤峰曾在内蒙古莫旗插队,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不久前,他还回到这个被他称为“第二故乡”的地方,为当地的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风筝非遗课。

“我特别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我的心也跟着他们变年轻。”今年76岁的王赤峰满头白发,说自己“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他期望借助6vi的平台,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尽可能多地传递给下一代。

汽车涂装艺术家靳艳光(艺名“王妃”)的心愿,与王赤峰的心愿有所重合,她期望“烤漆工艺(Airbrush)可以被更多人看到。”靳艳光擅长给汽车、摩托车、头盔等“纹身”,近十年来一直服务于国内外赛车手这类“顶级玩家”。当观众们为她的涂装面具而驻足,为那温润如玉的质感而赞叹时,她更加确信自己在做一件正确的事,“让大众知道,原来烤漆工艺可以应用于更多场景。”而她在协助办展的过程中,也从其他艺术家的技艺中获得大量启发,“景德镇的陶瓷工艺令我印象深刻,我可以通过材料、技术、工具、场景四个维度结合,复刻出温润的青釉与冰裂的纹理,让头盔、车身变成陶瓷艺术。让艺术打破‘只能在艺术馆展出’的边界,让‘物品’变成可陪伴、可触摸的艺术品。”

青年艺术家司空澈选择用更直观的方式传递文化信念。开幕式上,她一袭白色飞鱼服(明制汉服)惊艳全场,其创作的涂装面具《朱雀》同样古韵盎然——外壳是浴火凤凰,内里绽放心莲,讲述着“涅槃重生”的中国故事。她还在现场打造了茶香沉浸式空间,成为文化交流的温馨角落,“成都是座很包容的城市,大家都乐于输出自己的文化理念,也乐于接受他人的文化理念,这让我有一种‘百家争鸣’之感。”

从王赤峰守护的“非遗线”,到靳艳光打破的“行业墙”,再到司空澈拥抱的“百家鸣”,他们的故事各有起点,但在此交汇。他们以“三不”为共同的起点,完成了一场关于文化如何传承、如何对话、如何生生不息的生动实践。

开启文明互鉴的城市艺术实验

此次展览地所在的武侯区,与6vi艺术机构达成了为期五年的合作意向。双方将以“城市为展场”,持续邀请国内外艺术家进行专场创作,用艺术为这座千年名城注入新的灵魂。

环球共享音乐国际联盟亚洲区主席、6vi艺术机构联合发起人之一的王维对此寄予厚望,“成都正奋力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更需要国际化的艺术表达。我们正在尝试的,是将西方美学与中式美学深度融合,为城市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在他看来,五年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能够吸引大量国外艺术家为成都的国际化建设赋能。

红黑黄三色涂装面具墙

辛亮介绍,此次在展览中设置红黑黄三色涂装面具墙便是一次国际艺术语言与地方文化融合的创新实践,“红黑黄三色面具分别对应巴蜀文化中的关羽、张飞和刘备,后续将会组织专场活动,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在此指导小朋友们进行面具涂装创作。”

不仅如此,成都的文化符号、非遗技艺、美食美景也将依托展览,在全球艺术家们的共创中,走向世界。辛亮对此充满信心,“成都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超前的潮流IP,比如哪吒。其本身就具备潮流、时尚的气质,加上其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可以为全球艺术家提供丰沛的创作灵感。”

未来五年,随着更多国际艺术家的入驻和创作,武侯区的出山·无界青年艺术空间,不仅是一个展览场地,更将成为文化创新的大实验室。从三国文化到四川美食,从非遗技艺到现代设计,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将通过艺术家的再创造,转化为连接历史与未来、本土与全球的视觉语言。

艺术与城市的这场双向奔赴,正在重新定义文化传承的方式——不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全球视野下的共创共享。当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用当代语言诠释巴蜀文化,当成千上万的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国际级的艺术对话,这座城市便真正成为了一座“没有围墙的美术馆”,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三不”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