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
Z世代边检警长,火眼金睛识假证
2025年10月03日11:15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于冰 康淑静
小号 中号 大号

2025年,钱俊在首都国际机场执勤。(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钱俊

出生于1995年,福建龙岩人,毕业于厦门大学,现任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执勤一大队三级警长,曾荣立个人一等功,荣获团中央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获评公安部直属机关优秀青年。

在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的出入境查验大厅,总有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于各个检查台之间。当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落在他的身上,肩上的警衔格外醒目。他的身材不算高大,却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和过硬的业务能力成为守护国门的一员干将。他就是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的民警钱俊。

4万步——这是钱俊每个执勤日的日常步数;一等功——这是他从警两年便获得的荣誉;零差错——这是他坚守边检工作的成效。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回应旅客时的每一次微笑,都带着中国新一代青年的蓬勃朝气,而这份朝气与担当也勾勒出中国移民管理警察的新样貌。

少年的蜕变

钱俊的家乡在福建龙岩,这里是浸润着红色基因的革命老区。“从我家窗户望出去,就可以看见烈士陵园。”钱俊向《环球人物》记者介绍。“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标语从小就印在他的心里,让他对公安、军人这类职业充满了崇拜与向往。“那时候觉得,穿上制服就是最光荣的事,能直接为国家做事,特别有意义。”这份初心,成了他后来追逐梦想的不竭动力。

2018年,钱俊(右一)参加军训。

2018年,北京边检总站招考公告发布时,钱俊几乎是“秒报名”,家人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父亲觉得,一个男孩子到纪律严明的单位锻炼是好事,但也担心钱俊从小生长在南方,能否适应北方的气候和生活。最终,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常年跑步练出的好体能,钱俊顺利通过笔试、面试、体能测试,拿到了通往警营的“入场券”,离“穿制服”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那年8月,钱俊带着母亲写的信,奶奶用红纸剪的寓意着平安、顺利的纸花,父亲入党时戴过的党员徽章,踏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父亲说:‘无论何时,都要做个好警察、好党员。’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报到当天的经历,让钱俊第一次真切触摸到“边检精神”的温度。为了更快适应新训生活,钱俊特意早早到达培训基地,本以为要收拾床铺、洗漱用品、学习用品等,肯定会手忙脚乱。没想到,这一切都已经被提前安排妥当,新警报到当天平稳有序。“第一天就被纪律部队的作风触动了。”

接下来的军训考验,成了他追梦路上的第一块“磨刀石”。因为身高不占优势,加之队列动作不够标准,刚开始军训时,他总是被安排在最后一排。

“别人能站前排,我凭什么不行?”钱俊不服输的劲头涌上来。每天中午,战友们在宿舍休息,他独自在树荫下练正步,反复调整踢腿的高度、摆臂的幅度,直到汗水浸透作训服;晚上8点,训练结束的哨声吹响,他又会换上跑鞋,绕着操场跑步,一圈圈刷新自己的体能极限。

3个月后的结业仪式,成了钱俊的“逆袭时刻”。凭借标准的动作、挺拔的军姿和饱满的精神状态,他被调到第一排。“听到台下的掌声,我突然觉得,所有的苦都值了。”钱俊说。

“让我上”

当《环球人物》记者问钱俊是否记得第一次值夜班的日子,他立即脱口而出:“2018年10月21日!”

那晚的两个场景,让他终生难忘:一是隔壁检查台的民警当场查获一张伪造的欧洲某国居留卡,让他第一次意识到“非法出入境离自己这么近”;二是师傅用流利的日语与旅客交流,让他明白“移民管理警察不仅要会业务,还要懂多门语言”。从那天起,钱俊暗下决心:要尽快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民警。

钱俊(左)与师傅合影。

钱俊白天跟师傅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之余,晚上抱着专业书籍复习,就连吃饭时都在熟悉出入境业务。仅用3个多月的时间,他就熟练掌握了各项业务,顺利实现“独立上岗”,成为查验台内能打硬仗的新生力量。

更难得的是,师傅常让钱俊到其他工作岗位学习。没多久,钱俊不仅掌握了各类证件查验技巧,还接触到交通运输工作检查等专项业务。

2025年,钱俊(右一)救助急症旅客。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作为国际航空枢纽的首都机场瞬间成为全国抗疫的“前沿阵地”。“我年轻,没牵挂,让我上!”钱俊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走进了专门处置涉疫旅客的隔离专区。他也成了队里第一个直面确诊病例、为其办理出入境手续的民警。

那段日子,为了确保接到任务能立刻到位,他练就了“1分钟内穿好全套防护装备”的快节奏,穿着防护服在临时休息室待命更是家常便饭。

抗击新冠疫情期间,钱俊被公安部记个人一等功。

他牵头成立的“钱俊青年突击队”主动扛起艰巨的任务,是北京冬奥会期间保障运动员顺畅出入境的主力。有一次因为待命,他没有接到外婆的电话,永远错过了见老人最后一面的机会……即便如此,钱俊从没抱怨过一句,“我多站一会儿,同事就能少担点风险;我守住这道岗,身后的人就能多一分安全”。

2025年,钱俊参加无偿献血。

工作之外,钱俊还用热血悄悄温暖着更多人。从在厦门大学第一次献血开始,他已累计献血9次,总血量达3500毫升。有一次,小区邻居突发急症急需输血,钱俊看到业主群的求助信息,立刻放下手里的事赶往献血点。事后,被救助的邻居家属特意找到媒体讲述这件事,领导和同事们才知道,身边这位低调的民警,竟是位“献血达人”。

在他的带动下,北京边检总站越来越多的民警加入无偿献血队伍,每年献血日、雷锋日,大家都会主动参与公益活动,用爱心为生命“续航”。而钱俊因为工作后作息不规律、体能消耗大,被医生建议“每年最多献血一次”,即便如此,他也从没落下过。

堵住蒙混过关者

随着一系列便利来华政策的实施,北京口岸的出入境旅客大幅增加,钱俊的工作量也较过去多了不少。采访过程中,钱俊的对讲机不时有声音传出。每次上班,钱俊都要在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的出入境大厅来回奔走:帮同事解决证件鉴别难题、向旅客宣讲出入境政策、引导旅客快速有序通关……“现在每个执勤日最少走4万步,忙的时候能到4.7万步。”钱俊笑着翻开手机,向记者展示他的步数记录。

2025年,钱俊为入境旅客解答出入境问题。

移民管理警察都有这么一个信念:“让不该进来的人一个也进不来,让不该出去的人一个都出不去。”这也成为钱俊工作的准则。在出入境人数持续攀升的出入境大厅,钱俊带领青年突击队交出了亮眼的“执法答卷”,多次破获假护照、假签证案件。

有一次,一名旅客在出境时试图使用伪造的海员证蒙混过关。钱俊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经验,当场识破,并依法处理了该旅客。

还有一次,他们发现了一起电信诈骗案件。一名外国旅客持一份由国内某公司开具的邀请函,但其行程与邀请函上的信息不符。他们核查发现,该公司涉嫌组织11人到中国中转,再到东南亚某国家进行非法活动。最终,他们拒绝了该旅客的入境申请,并将相关信息通报给办案部门。

今年年初,钱俊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结婚。妻子是一名中学教师,从恋爱时就知道钱俊工作忙,却从没抱怨过一句。妻子的理解,成了钱俊最温暖的后盾。只要有空,钱俊就会主动承担家务:早上早起做早餐,晚上下班拖地洗碗,“工作忙,亏欠她太多,能多做一点是一点”。

对父母,钱俊则满心愧疚。从2020年到2023年,他为了坚守岗位,整整4年没有回福建老家。有时候,父母太想念他,便会到北京看他。看到孩子这么忙,父母心疼却也十分体谅。好在钱俊经常和家里通电话,与父母聊聊工作、生活和未来规划,以此弥补陪伴的缺失。

如今的钱俊,依然在给自己“加码”:利用休息时间自学意大利语、日语,已经能和旅客进行简单沟通;不断思考优化勤务组织方法,只为更好地服务旅客;还准备参加今年11月的高级执法资格考试。“我的工作与法律紧密相关,多懂点知识总不会错。”

采访结束,钱俊和《环球人物》记者告别后小跑着奔赴工作岗位。从福建革命老区的追梦少年,到坚守首都国门的卫士;从初入警营的“后排学员”,到荣立一等功的边检警长,钱俊用7年时间,走出了一条“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成长之路。他和同事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一代中国移民管理警察的担当。正如钱俊所说:“这身警服,是责任也是荣光。只要国家需要、旅客需要,我就会一直站在这里,守好国门。”


责任编辑:蔡晓慧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