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人们庆丰收,乐团圆,共对一轮皎洁明月,赏花,吃月饼,饮桂花酒,男子祈祷蟾宫折桂,女子祈祷美若婵娟。
中国人偏爱借明月寄寓内心的情感、思索与追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尤其是中秋之月,意蕴更加丰富深沉,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其表达也同中有异,风标各举。
白居易湓亭望月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强烈主张征讨藩镇的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被藩镇节度使派遣的刺客杀害,朝中官员竟集体噤声。白居易率先上书请急捕贼,却被赶出长安,贬为江州司马。
这一年的江州,冬天早早来临。黄昏时分,白居易孤零零地踟蹰在湓水边,低吟着自己的旧诗,回味着长安城里的旧时光。他安慰自己道,这湓水是曲曲折折的,长安城的曲江池也是曲曲折折的,走在这里,不就像走在长安城吗——日西湓水曲,独行吟旧诗……但作城中想,何异曲江池!
第二年的中秋前后,白居易在湓浦口送别友人,邂逅舟中夜弹琵琶的长安琵琶女。在琵琶演奏与身世诉说的双重共鸣中,他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留下足以打动千古漂泊者内心的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元和十二年的中秋,白居易写下《中秋月》,感叹自己像长期征戍在边关的士卒,又像久已失宠的妃子,被朝廷、帝王抛弃在遥远的天涯,明月万里清光带来的不是团圆美满,而是添愁益恨令人肠断——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元和十三年的中秋,白居易在极其失落的心态下写了《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临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他无奈地感慨:那些年的八月十五夜,我都是在长安城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或陪侍天子飨宴,或与风流雅士吟诗作赋;今天是我被贬出长安的第四个中秋了,花好月圆的八月十五夜,我只能在湓浦沙头水馆前孤寂问月!望向西北,寻找我政治理想的寄托所在——长安,在哪里?身处东南,又有几次体会过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圆满?自己的这点苦闷被江风一吹,转瞬弥散,根本无人能解其中味,只有这明月清光如当年一样。白居易笔下的中秋月道尽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壮志难酬的痛苦与落寞。
苏东坡密州望月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秋,41岁的苏轼在密州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被古往今来的人推崇为中秋词的最高代表,词前小序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年中秋,苏轼以欢快的心情夜饮达旦,写下这篇千古佳作。按照国人习俗,中秋佳节,家人团聚在一起,才有可能欢快。那么,此时此刻的苏轼和家人处于什么状态呢?
母亲程氏夫人已于苏轼22岁时在故乡眉山去世;父亲苏洵已于苏轼31岁时在开封去世;元配夫人王弗也已于11年前去世。弟弟苏辙(字子由)在山东齐州任职,苏轼在两年前杭州通判任满时特别向朝廷申请,能将他的新工作地点安排得离苏辙近一点,后苏轼担任密州知州,离弟弟近了很多,但兄弟俩始终未能谋面。掐指一算,两人已有7年未团聚了。所以,苏轼在小序中特别强调“兼怀子由”。
这个中秋,除了一路相随在身边的续妻王闰之和孩子,苏轼并没能与其他任何家人相聚,那么“欢饮达旦”从何而来呢?
两年前,苏轼到任密州时,这里正遭遇旱灾与蝗灾,民不聊生,有的家庭不忍心看着婴幼儿在自己怀里饿死,就把孩子丢弃到城外;有的男丁忍受不了饥饿煎熬,干脆铤而走险,进山为寇,抢到什么吃什么……
面对密州如此惨状,作为主官的苏轼展开一系列措施施救:上书朝廷,请求官方尽快足量发放赈济粮款;带领相关人员赴常山举行祈祷仪式,祈求上苍惠爱百姓,及时降雨救灾;发动受灾百姓全面自救,捕杀蝗虫,及时止损;带领州府衙役抓捕那些因一念之差而落草为寇的人;安排人手到城外去收捡还活着的弃婴,抱回来由州府安排收养……
经过两年努力,密州的老百姓过上了平安、温饱的生活,露出了欢乐、淳朴的笑容。虽然辛苦,但看到自己治下的密州一片清明平和、生机盎然的气象,苏轼也是快乐的,其欢饮达旦的“欢”正从此中来。
一边是失去亲人又不能与弟弟团聚的寡欢,一边是密州百姓倾城感激太守的狂欢,苏轼自己的小家不能团圆,但密州百姓家家团圆。所以,苏轼劝解自己,这个中秋见不了弟弟也没关系,可千万不要责怪这明月为何总在他家人离别之时才圆满——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后,苏轼的遗憾变成了理解,理解升华为祝福,而祝福也从小我走向了大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钱来苏延安望月
同一轮中秋月引发的悲与喜,有时可能因为个人得失,有时可能系于天下苍生,有时则出于家国情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我们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时候,一首80年前为这场胜利而作的中秋诗不由得映入脑海——革命前辈钱来苏在延安写下的《捷后中秋有作》:战地中秋十四更,今宵初听祝欢声。瀛洲魑魅潜消灭,辽海波澜已彻清。一角残棋能救活,九州遗孑庆回生。延渝道上庆云现,万里同看皓月盈。
这首诗创作于1945年的中秋之夜。首联回顾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至1945年抗战胜利这14年艰苦卓绝的岁月,战地上的中秋过了又过,但今宵这个中秋节终于听到祝捷的欢声笑语。颔联展现了胜利成果,日本帝国主义的魑魅魍魉已被赶走,中国赢得了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颈联具有深刻的历史理性,曾经被日寇蹂躏的中国就像一盘残棋,而在西北一角,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救活了这盘棋,让中华九州的人民喜获重生。尾联以毛泽东同志赴重庆谈判做结,祝愿从延安到重庆的一路上都有和平的祥云,天南地北的人民都能共鉴皓月的圆满,对未来建立新中国充满期待。
钱来苏一生追求革命,早年加入同盟会,后来加入中国国民党;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运动,支持五四青年运动;九一八事变后,秘密筹款援助抗日部队;1943年投奔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1947年参加延安保卫战,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文史研究馆馆员,于1966年病逝。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演变,其大量诗作也成为难得的“诗史”,这首《捷后中秋有作》就是典型代表。
北宋的晁端礼所作《行香子》词写道:愿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只有世界和平,天下太平,社会公平,才能真正实现花好月圆、人寿年丰的幸福生活。(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人文学院)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