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唐代的“尚法”转向了“尚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是“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宋四家”的名号,从南宋开始确立,流传至今。多年来,四人的排序一直存有争议,争议最多的便是“蔡”。
何以如此?因为四家中,以年龄论,蔡襄最长,却排在最后。有人就认为“蔡”本来是蔡京(蔡京年龄最小),但由于蔡京被称为“六贼之首”(宋徽宗时期,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六名权臣,把持朝政、结党营私、横征暴敛,造成社会动荡,被称“北宋六贼”),所以换成了蔡襄。蔡襄的祖父与蔡京的祖父是亲兄弟,蔡襄长蔡京34岁,从辈分上来说是蔡京的从兄。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人。他19岁考中进士,走上仕途后,在朝中担任过馆阁校勘、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等职,外任地方官时担任过泉州、福州的知州以及开封府事。不论任什么职务,他都正直清廉、务实敢为。尤其是在任职知谏院时,以“直言敢谏”闻名,弹劾权贵滥用职权,反对奢靡之风,还就吏治改革、民生疾苦等问题上书数十次,被仁宗皇帝赞为“忠直之言”。外任知泉州时,蔡襄主持修建了中国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万安桥(又名洛阳桥)。桥建在泉州洛阳江入海口处,江宽水急,难度极大,蔡襄解决了难题,还专门写下《万安桥记》。
《万安桥记》局部。(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提供)
如今的万安桥,附属文物很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桥南的“忠惠蔡公祠”内,蔡襄自撰亲书的《万安桥记》碑。这是一篇大字楷书,字字庄正厚重,乍一看,让人以为是颜真卿书,风格太相近了。字为心迹,可见蔡襄不仅喜欢颜真卿的书法风格,而且对颜真卿的人品也是从心底里“见贤思齐”。颜真卿谥号“文忠”,蔡襄谥号“忠惠”,他们两人在为人、做事上颇多相似。
蔡襄不仅擅长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其中一幅代表作为《澄心堂纸帖》,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此书本是一封信札,内容为:“澄心堂纸一幅,阔狭、厚薄、坚实皆类此,乃佳。工者不愿为,又恐不能为之。试与厚直,莫得之?见其楮细,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阳日,襄书。”原来,这件作品是写在一种叫“澄心堂”的纸上,蔡襄觉得这种纸非常宜书,希望能有人造得出来,品质要有保证,要与这张纸的阔狭、厚薄、坚实相近。
澄心堂纸赫赫有名,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历史上最有名的一种纸。澄心堂,本来是南唐开国皇帝李昪(音同汴)节度金陵时的读书办公场所。后来,南唐后主李煜喜欢书法,将官方监造的纸叫作“澄心堂纸”。这种纸传到北宋就很少见了。当代纸张研究家潘吉星先生指出“澄心堂纸”的特点:“极其洁白、表面平滑如玉版,又很受墨,纸质厚重、坚韧。”澄心堂纸确实宜书,看蔡襄的这幅《澄心堂纸帖》,历经千年,墨色如新,精气神十足。短短56字,却将他晚年崇尚端重书风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了书法史上的名篇。
《澄心堂纸帖》。(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提供)
铁骨铮铮、正直敢言的蔡襄,也是一个很有生活趣味的人。他喜欢品茶、制茶并研究茶,算得上是一个茶学家。任职福建路转运使时,他负责监制福建贡茶,研发了“小龙团”茶:精选茶树最嫩的芽尖,水浸后剥去包叶,用叶心精制成茶。在他的推广下,“小龙团”茶成为宋代贡茶的顶级代表。也因他的推崇,建盏迅速崛起,成为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建窑也成为中国“八大窑系”之一。
不仅有实践,还有理论,蔡襄还专门写了一篇《茶录》。论茶之书,《茶录》之前有唐代陆羽的《茶经》,不过未曾谈到福建的茶人茶事;与蔡襄同时代的丁谓撰有《茶图》,谈到怎么采茶和制作,但没论及怎么烹茶和品茶。有感于此,蔡襄亲自入山,与茶农、茶师相处,探询茶叶的栽培、采摘、焙制、烹试技术,写下《茶录》。正文约800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讲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主要谈茶器。通观全文,见解独到,细致入微,可见蔡襄是一位懂茶、爱茶之人。
《茶录》局部。
《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之作,是宋代茶美学思想的体现。这篇文书俱精的作品是上给宋仁宗的,蔡襄用工整的小楷写成,笔笔不苟,是一篇用心之作。可惜真迹已经不存,只有刻本流传。细观这件小楷,笔意清雅,既融合了王羲之楷书空灵散淡的韵味,也汲取了颜真卿楷书宽博敦实的质朴。
蔡襄的书法在当时影响非常大。欧阳修评价蔡襄说:“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苏轼说:“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宋史·列传》对他的书法也予以高度赞誉:“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相比于“宋四家”的其他三家,蔡襄的书法确实显得“保守”了一些,但他兼容了颜真卿与王羲之书风,或许可以说是“唯美版的颜真卿”。(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书法教育与研究中心)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