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
喇建莉,把摩梭文化穿在身上
2025年10月04日09:07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王秦怡
小号 中号 大号

2025年9月,喇建莉在非遗工坊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王秦怡/摄)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喇建莉是个名人。

人群中,她常常会被一眼认出。身材高挑,单眼皮,细眼睛,脸庞立体又不失柔美,是典型的摩梭人长相。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穿的摩梭服饰:百褶裙打起百十个褶子,行走时如湖水般荡漾;腰带多为亮色,梭子、剪刀、山川等各色图案在腰间绽放;头饰上别一朵显眼的大花,但丝毫不觉突兀。

“穿便装时,我是万千世界里最平凡的那一个,但当我穿上摩梭服装时,我觉得我就是最耀眼的。”说这句话时,喇建莉的眼睛里闪着光。今年40岁的她,是摩梭服饰制作工艺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成丁礼

采访是在非遗工坊里进行的,沿着泸沽湖畔开车不到20分钟,就到了目的地。远山笼在薄雾里,大朵大朵的云像要从蓝天中挣脱开来,就在这湖泊和峡谷交错的“世外桃源”里,喇建莉回忆起她第一件正式的摩梭服装。

喇建莉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摩梭人一生最重要的三大礼仪是诞生礼、成丁礼和葬礼。在她小时候,摩梭服饰非常稀罕,小孩只有在成丁礼时才会拥有一套完整的摩梭服饰,代表长大成人。那时,她最期待的就是赶紧长大,举办成丁礼,好穿上漂亮的衣服。

摩梭人生活在横断山脉腹地、川滇交界处。和云南地区的摩梭人13岁举办成丁礼不同,聚居在四川地区的摩梭人会选择在虚岁7岁、9岁或13岁举办。喇建莉的成丁礼就是和妹妹同年举行的。她至今记得,那套衣服是绿百褶裙配红上衣,她穿上后,站在猪膘肉上举行仪式。“绿裙子,是大人希望我们像山上的青松一样挺拔。脚踩猪膘肉,象征一生富足。”

再后来,她长大了,去外地。同事听说她是摩梭人,总是会问一句:你们的衣服是怎样的?问的人多了,喇建莉让家里人寄了一套过来,周围一众姑娘投来了艳羡的目光。

但要把摩梭服饰当成事业来干,在2008年之前,喇建莉从未想过。

那时,她在北京工作。她喜欢北京,第一次看到了书本上的天安门。但也是在北京,她人生中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在我们的文化里,你可以不要工作,但是一定要回家过年。如果不能回家,很多人会辞职,过完年又去找工作,年年重复。”她知道,父母希望她回到家乡,尤其是摩梭人至今保留着母系文化,而喇建莉是这个母系家庭中的长女。

后来,喇建莉决定回去。看到家乡的那一刻,她心里踏实了。和她离家时相比,背包客变多了,小酒吧有了,还冒出来一些青年客栈,街上汽车卷起尘土,似乎隐隐积蓄着一种力量。

每周,当地都会举办一两场篝火晚会,由喇建莉这样的年轻人带着游客们一起跳甲搓舞。夜色下,火光一跳一跳的,玩熟了的游客们时不时会问喇建莉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不穿摩梭服装?当时的喇建莉20岁出头,正爱美。她没好意思说,她觉得传统的摩梭服装不好看。

学做衣

现在回想起来,喇建莉说,成丁礼上那套摩梭服装太肥大,人小小的,套进衣服里,“感觉自己就像在一个桶里”。头饰是用牦牛尾或黑色线束做成的假辫,直接编在真实的头发下,太繁琐。“假发辫还老是滑下来。”那时穿戴一套完整的摩梭服饰,得两个人花一天时间去协助。穿戴好了,大家都累得够呛。

游客的话点醒了喇建莉:既然大家对摩梭服饰有好奇,她为什么不去做呢?

打定了主意,喇建莉立即报名了成都一家服装设计学校,从裁剪、绘图等学起。学习结束,她又去村里四处拜访老手艺人。

喇建莉深深记得嬢嬢们热心的样子:有的用手比划着,说金边斜襟衣的金边该放一指还是两指宽;有的告诉她,摩梭服装的衣领高度是多少,该横着剪还是斜着剪。末了,嬢嬢们还会送她一两米布料,让她拿回家练手。

2025年9月,喇建莉在纺线。(本刊记者 王秦怡/摄)

喇建莉做的第一件衣服,用的是老手艺人没用过的金丝绒面料,“反反复复都没有练成功”。又换成丝绸面料,结果容易滑丝,衣服烂了。喇建莉慢慢琢磨,最后把传统的羊毛、麻布面料和丝线、棉线结合,为摩梭服饰增添时髦的风味。2008年底,她的摩梭服饰店在泸沽湖畔开了起来。

“在摩梭服饰上,哪些是必须保持的传统精髓?”《环球人物》记者问喇建莉。

“你不能变得连传统都看不到了。”喇建莉拿自己身上的衣服比划:上衣还得是大斜襟,且衣服左右下摆的高度不一样;花腰带得有;百褶裙中下段约1/3处有一圈必不可少的线,代表着祖先的迁徙路线。

在摩梭人的传说中,一个女孩嫁入富裕人家,兄长去找她,女孩没有相认。哥哥将下摆一角割断,意为“割袍断义”。“割下来的布没有再补上去,让后人以此为警醒,兄弟姐妹间要和和睦睦。”喇建莉说,这象征着舅舅在母系文化家庭里的重要性,“每家祖母屋里都有两根柱子。一根女柱,象征当家做主的祖母;一根男柱,象征掌管礼仪的舅舅”。

百褶裙层层叠叠,是女性智慧、手巧的标志。传说中,摩梭人的祖先为了考查女性接班人,将整块布料撕碎,让其重新缝制。“我们的祖先很聪明,把布一块一块拼接起来,做成了百褶裙。”现在没有这项考查了,喇建莉还是会将布拼接起来,这是为了让百褶裙质地挺括,更有型。

至于花腰带,因为百褶裙的裙摆很大,过去女性劳作时,要把裙子从两边系到后背的腰带上。如今,摩梭人将腰带送亲朋、送阿夏(情人),意为友谊天长地久,爱情长长久久。

传承人

2015年,凉山州举办第三届青年创业大赛,喇建莉大着胆子参加了。1500多人报名,282人通过初赛,接着是复赛、决赛。她没想到自己竟闯进决赛,拿到了创新创意奖,奖金1万元。

县里的人听说她参赛,不管是否认识她,都拿起手机为她投票。“那时好多人还不太会用智能手机,我一下子很感动,觉得这不是我个人的事,我有责任把摩梭人的服饰文化传承好。”

2014年,摩梭服饰被列入第四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喇建莉就被评为摩梭服饰制作工艺的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初,她又被评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更有了一种底气,继续走下去。”现在她们制作的摩梭服饰,在四川、云南等地的摩梭人聚居区销量很好。

“但全国的摩梭人加起来不到5万。”对喇建莉来说,更重要的是创新——为传统摩梭服饰注入现代美学,让其进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采访间隙,喇建莉将头饰放了下来。《环球人物》记者用手掂了掂,头饰约有1斤重。比起早前,现在的摩梭头饰多了一个用黑色线束制成的盘髻,配上串珠、束尾,不易掉落,也不再需要他人协助穿戴。“但还是略重,重量可以再减轻一点。”喇建莉轻声说。

摩梭服饰上常见的图案。(本刊记者 王秦怡/摄)

细节上的改动就更多了。在摩梭人传统里,青年的服饰都很艳丽,像红色、黄色、蓝色,年轻人可能不好意思穿着上班,喇建莉做了更素朴淡雅的款式。服饰上的图案也更丰富,不再局限于剪刀、梭子、花窗、酥油灯、牛眼睛这些和摩梭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也有了山、树、水,等等。“如果要表达爱意,那可以织两条鱼或者两只蝴蝶。”

泸沽湖的海菜花,被很多游客叫成“水性杨花”,却是摩梭人心中最纯洁的花,只在最清澈的水里生长,花漂在水面,根深深扎在水底。喇建莉的梦想,就是像海菜花一样,深深扎根一个地方,让摩梭服饰走出四川,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


责任编辑:蔡晓慧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