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
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刘成勇,守护中华文明的“金种子”
2025年10月02日11:02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陈娟
小号 中号 大号

中国国家版本馆党委书记、馆长刘成勇。(本文图片均为中国国家版本馆提供)

沿北京中轴线一路往北,直至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就掩映在青山茂林中,格外显眼。

不少年轻的面孔走进了馆里。他们一路走过文兴楼、文华堂、文瀚阁以及兰台洞库,倾听“文明的声音”。在拥挤的人潮中,有的驻足观看,隔着玻璃柜读古籍上的文字;有的交头接耳,谈论着文物背后的故事;有的举着手机,拍摄讲解内容和展品细节。“我准备制作音乐短片,用照片配合着典雅的音乐,带粉丝沉浸式参观。”一个学生边拍摄边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她正在北京电影学院读大二,平常就喜欢剪辑短片,在社交媒体上传播。

对馆长刘成勇来说,6年前,他没有想象到如今的热闹。当时,他站在山脚下拍了一张照片,那里还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一片空旷,了无生气”。也就是在那一年,中国国家版本馆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之后的3年,他一直紧绷着一根弦,时刻关注着工程的进度,看着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

与此同时,在秦岭之旁、良渚古城之侧、岭南凤凰山边,中国国家版本馆的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也有条不紊地建设着。2022年7月30日,中国国家版本馆“一总三分”全部落成,正式开馆。

从那时起,这座“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开始运行:一方面聚焦典籍版本收藏,截至目前共收藏实物版本3400余万册/件,数字资源总量达36亿页、近1PB;一方面打造文化交流平台,迎接八方来客,3年间累计接待参观者超200万人次。

中国国家版本馆成了热门打卡地,许多年轻人前来参观。

“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国家版本馆参观,这里也成了热门打卡地。不少人告诉我,他们在中华版本中获得了深厚的精神滋养,感悟到了中华文明的浩瀚璀璨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我们非常乐于见到年轻一代到这里参观、交流,之后向更多人分享。”刘成勇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让典籍版本“活”起来

《环球人物》: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的缘起是什么?

刘成勇:从周代守藏室、秦代石室,到汉代天禄阁、唐代弘文馆,再到宋代崇文院、明代文渊阁、清代四库七阁,我国历朝历代都把典籍版本的保藏放在文脉传承的重要位置。中华典籍资料的保存历经沧桑,至今仍有大量珍贵中华典籍版本散落在世界各地。正所谓:盛世修文,盛世兴藏。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文明大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志性文化工程。

《环球人物》:运行3年多,现在是怎样一种状况?

刘成勇:中国国家版本馆的主业是“收藏”,我们坚持应收尽收、应藏尽藏。此外,我们还持续优化展陈体系,举办交流互鉴、全民阅读、典籍收藏、主题研修、学术研讨等活动。3年间,我们接待许多高校学生组团过来参观、研学,也接待多个国际团组。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在参观后盛赞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无价之宝”。

《环球人物》:国家版本馆是如何吸引到这么多年轻人的?

刘成勇: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了传统文化。“版本”不仅是青年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的窗口,更是激发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创新表达方式,利用现代科技和多媒体手段,让典籍版本“活”起来,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根据年轻人的心理和兴趣等,提升参与度和体验感,开发设计一些文创产品等,吸引他们关注并爱上版本文化。

我们也在探索“走出去”,主动和年轻人建立联系。我们馆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做过交流和合作。我还到北京大学等学校做讲座,和大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年轻人了解版本文化,并加入到传播、传承中华文明的队伍中来。

镇馆之宝

《环球人物》:什么样的“版本”才入得了国家版本馆的“法眼”呢?

刘成勇:广义上来说,一切载有中华文明印记、文化符号和文脉信息的资源都可称为版本,涵盖中华古籍、甲骨简牍、革命文献、宗教文献、碑帖拓片、方志家谱、雕版印章、档案文书、影音影像、现代出版物等。

收藏的标准:第一,符合版本定义。既包括承载厚重历史文化的古籍、青铜器,又包含着鲜明时代印记的钱币、票据,以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图书、报刊等。

第二,明确带有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根脉的价值。我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深刻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特质、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的版本。比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阐释的典籍版本,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地理、文学、史学、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

第三,应收尽收。对当下认识还有分歧的版本,我们也先收藏,再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去做价值判断,避免未来不必要的损失。

《环球人物》:您是版本馆的“001号讲解员”,能告诉我们几件“镇馆之宝”吗?

刘成勇:馆里有众多珍贵的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串联起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比如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它是迄今被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作为实物证据将木活字的历史从元代提前到宋代。此外,它还弥补了中国印刷术从中原传入中亚的缺失环节,证明了中国印刷术从河西走廊沿古丝绸之路传到中亚,再进入欧洲。

再如《妙法莲华经》(卷第四)。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的写本,由鸠摩罗什翻译,距今1353年。它源自武则天为去世母亲发起的抄经活动,前后历时7年完成,是盛唐佛教发展的见证。

宋拓本《西楼苏帖》内页。

还有现存第一部苏轼书法丛帖《西楼苏帖》,“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宋刻孤本《棠湖诗稿》等。

《环球人物》:藏品中有哪些见证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刘成勇:国家版本馆展藏有《论语》的20多个外文版本,其中包括2019年法国总统马克龙赠送给习近平主席的最早的法文版《论语导读》。该书由法国学者弗朗索瓦·贝尼耶于1688年为法国皇室翻译,希望能用中国智慧来培育欧洲年轻国王的政治智慧和道德,引发了伏尔泰、卢梭等法国思想家的极大关注,大大推动了欧洲学者对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研究热潮。此外,还有宋刻本、明刻本的《大唐西域记》等,都见证了中外文明交流。

突破传统场馆的局限

《环球人物》:“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并不容易,国家版本馆是如何践行的?

刘成勇:我们通过对版本的深入研究,不断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一是加强研究阐发。加快构建中华版本理论体系,做好中华版本总目、《全国总书目》的编纂等工作,办好《中华版本学刊》《全国新书目》等期刊,努力开辟一条以版本为视角解读、阐释、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发展之路。

2025年4月,近百名驻华使节参访中国国家版本馆。

二是推进文明交流。搭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桥梁,打造国家版本馆文化交流日、文瀚雅集等金色名片;设计开发一批中华文化创意产品;加强与世界知名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各类版本存藏机构交流合作,为世界读懂中国打开又一扇文化之窗。

三是加强科技赋能。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全面布局国家版本数据中心建设,让版本实现从收藏研究到文化普及的价值拓展,真正实现版本资源活态传承。

《环球人物》:您理想中的国家版本馆是怎样的?

刘成勇:建设之初,我曾无数次在脑海中勾勒这座文化殿堂的蓝图,它就好比一座存放保管文明“金种子”的基因库。历代典籍的散佚之痛始终萦绕心头,那些专藏机构虽延续千年,却难逃战火、灾害的威胁。因此,我理想中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必须突破传统场馆的局限:

一是成为安全永续的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利用过硬的保藏设施条件,科学规划分藏体系,加强分馆异地灾备中心建设,不断提升抵御各类灾害能力;推进版本保护创新技术研发,提升各类版本保护修复科技水平,实现中华文明载体永久安全保藏。

二是成为彰显中国智慧的创新文化工程。既与古代皇家藏书楼一脉相承,又引领当前国际文化场馆建设GLAM(Gallery展览馆、Library图书馆、Archive档案馆和Museum博物馆)的新潮流,建成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等功能形态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馆。

当它真正落成时,我如释重负。漫步其中,看到古籍泛黄的纸张,常让我想起历代守书人的坚守。而今,国家版本馆的恒温库房、智能管理系统和数字化展陈,让这份守护有了科技的铠甲。

《环球人物》:在您看来,典籍版本收集、保存和传承,对我们当下生活有何意义?

刘成勇:首先,典籍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了解历史、认识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典籍版本,可以追溯祖先的智慧,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其次,我们看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这种文化自信,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最后,典籍版本的收集、保存和传承也是为了未来。我们希望通过国家版本馆,让这些文化瑰宝得以永久保存,为后人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同时,典籍版本的数字化和多媒体展示,也让传统文化走进了现代生活,让更多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责任编辑:蔡晓慧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