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麒与运-20。王锐杰 摄
人物简介:
陈思麒,西部战区空军某部飞行员,空军首个“90后”运-20机长。改装过4型运输机,执行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等多项重大任务,参与推动部队空运投送能力和作战筹划效率提升。2025年7月,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部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聊起运-20,很多中国网友会这样称呼:胖妞。就像很多家长会为自家孩子取个可爱的小名一样,中国网友对于这个自家军事宝贝的昵称里也藏着深深的宠爱之情。
不过在运-20机长陈思麒的眼里,这个“国之重器”更具硬汉属性,“俯瞰它时,那宽阔的背、柔和的腰线,紧凑的核心,就像一个身形健美的男人一样。”
运-20多机编队飞行训练。廖强 摄
九三阅兵场上,运-20再次飞过天安门。电视机前的陈思麒,和其他战友一样,专注地收看阅兵直播画面,赞叹于装备更新速度、无人化比重提升的同时,脑中也迅速思考着装备未来在体系作战中的应用场景。他的思绪也会被短暂拉回到自己驾驶运-20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的那天,“当你低空掠过长安街上空时,想象下面的人也正在看着你,感觉非常奇妙。”那年他没去过长安街,但仍记得哪个风口上午的几点喜欢刮什么风。
这些年,陈思麒在运-20驾驶舱内,看过中国城市夜晚的璀璨灯火,哪怕在戈壁滩上仍有了不起的建筑;他飞出国门,看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群众眼底对运-20的欣赏;他执行出境任务,展现出中国空军的专业与担当;他参与空运筹划,进一步提升空运投送效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概念,在他一次次的学习交流、任务执行中变得直观具象,一次次的成功与突破也让他充分体悟着一句话——“听党话、跟党走,就能赢。”
“青出于蓝胜于蓝,你应该比你父亲飞得更好”
“为什么想当飞行员?”这是很多媒体会问到陈思麒的问题,他的答案里,同样是空军飞行员的父亲占有很大的比重。
长在湖南的陈思麒,小时候每年能与父亲相聚的时间只有两三个月,但衣柜里永远洗不掉机油味却叠得整整齐齐的飞行服、擦得掉了色依然摆放在书柜中间的纪念章、被家长勒令不能随意倒放的飞机模型,都在拉近着他与父亲的距离,也为他种下了一个飞行的梦想。
陈思麒小时候顽皮,母亲总拿父亲“吓唬”他,“小心你爸爸回来打你,他的手是握驾驶杆的手,他的脚是踏方向舵的脚。”虽不知那些操作需要多大的力气,但陈思麒往往会瞬间老实,“感觉很厉害。”
其实陈思麒的父亲哪里舍得下手,在与儿子难得的共处时光里,他常给儿子讲那些飞行的故事,一点点编织共同的记忆。陈思麒有时也会偷偷翻出父亲的飞行服穿上,与院子里的孩子争论谁当长机,谁当僚机。
儿时的“过家家”长大后成了真。陈思麒18岁那年,填报了空军航空大学。当他把志愿单拿回家里时,父母都愣住了,紧接着便是一场大型家庭会议,面对爷爷的劝阻、母亲的心疼、父亲的劝解,已“剃发明志”的陈思麒梗着脖子,态度坚决。
父亲的那句“你会吃很多苦”,在他进校后教员的一句话里得到了印证。得知陈思麒的父亲也是飞行员时,教员感慨:“干飞行就要能吃苦。青出于蓝胜于蓝,你应该比你父亲飞得更好!”
整个大学时期,淘汰率是悬在陈思麒头上的一把剑。想飞,那便需要在飞行、体能等等各类课目中达到优秀,“以前特别喜欢体育课,觉得轻松,但在大学,上完最后一节体育课,才感觉这一周真正过了。”一次次突破极限中,陈思麒熬过了那段“雏鹰”待飞的日子。
大三那年,各项成绩突出的陈思麒迎来了自己的首次单飞。他至今记得那种感受,“你会更专注的感受到飞机的震颤、发动机的轰鸣、机轮离陆以后的弹簧压缩,还有风在摇晃着你的机翼。”那一刻,他仿若掌控了整个蓝天。趁教员没有紧密伴行时,他忍不住高声唱起了歌。
那时,陈思麒畅想未来,总是兴奋地憧憬着自己驾驶战斗机叱诧风云的模样——“特别帅、特别酷”,但这并非家人所愿。
父亲的两句话,起到了关键作用,“空军转型发展需要大飞机部队,需要一批热爱学习、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人投入其中。”这句话点醒了陈思麒——个人梦想和部队发展联系紧密。“你天天标榜自己热爱祖国,国家真正需要你的时候,我看你怎么选。”这句话,直击陈思麒的灵魂深处。
自此,陈思麒放下了“独行侠”的英雄梦,选择驾驶运输机,这个“战场上全程使用的开路先锋,通过机动保障战斗力具备可持续性的幕后英雄。”
陈思麒与运-20合影。王锐杰 摄
陈思麒还记得自己刚到航校时与父亲的第一通电话,接通的第一秒,他的父亲唱起了“战友战友,亲如兄弟……”当他走向运输机时,想着父亲曾经也是有着30多年飞行经历的运输机飞行员,也许对歌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胜负之争在升空之前就已展开”
27岁之前,陈思麒接连改装了运-7、运-8、运-9等三款机型,他形容自己是个“善于偷懒”的人——每学一款新机型,都会优化方法、提升效率,让下一次改装更加顺畅。
陈思麒所在的部队是首装运-20的单位,列装次年,陈思麒进入改装培训名单,成为团队中唯一的“90后”。运-20被誉为“大国之翼”,标志着我军战略投送能力的跃升。从发动机的改进到航电系统的革新,从设计理念到市场布局,运-20背后凝聚的是整个中国军工的雄心壮志。而对飞行员来说,对运-20的改装也意味着一次“换脑”,带来的是思维理念的深刻变革。陈思麒与战友走访了很多相关行业,深入理解运-20设计思路,甚至也会去与银行人员交流。
陈思麒驾驶运-20准备起飞。邓亮 摄
改装成功后,陈思麒很快成为运-20机长。每每驾驶运-20冲上万米高空,他都有一种光荣感:“其优秀的设计、出色的气动外形、先进的电传飞控、强大的动力系统、高效的基础资源与人员配合,让飞行游刃有余,轻松写意。”
那年,运-20首次出国执行任务,陈思麒回忆,“那一次飞行员是老手,飞机是新手,我们机组更多的是去照顾它,更频繁地去关注装备的工作状态。”早在2015年,陈思麒就完成了首次出国任务,“在那之前就预感会飞出国门,便开始提前学习国际法、标准运行程序以及航空英语等等。”他带领战友一起研习的身影,常与飞行大队里“地面苦练、空中精飞”的标语重叠。“所有空军都有一个共识——胜负之争在升空之前就已展开,把一切问题解决在枪响之前。”陈思麒说。
随着任务的推进,运-20的表现远超预期,“飞得比我们想象的更快,计算时间比我们想象中更准,对境外设备的适应程度比我们想象中更高。”陈思麒感叹,“它是一个天生的远征者。”
多年来,站在这个“远征者”身旁,他会为国外民众对飞机投来关注目光时而暗自欣喜;他每次握着华侨同胞的双手,都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激动与骄傲。当外国工作人员问起这架飞机是否是中国制造时,他会用流利的英语回答,“100% designed in China,made by China(百分之百中国设计、中国制造).”
而在国内执行任务时,他的心态更加丰富多样。一次次任务的锤炼,也让陈思麒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是国家的长臂,手中握的可以是橄榄枝,也可以是挥向敌后的重锤。”
“带着陈思麒走的团队”
这两年,陈思麒更多时候走进中军帐。他成了指挥大厅里频频被呼唤的“陈参谋”,为上级组织的多场重大演训出谋划策。
那年,一次重大演训任务,将空运投送相关课目作为演练重要内容之一。快速完成阶段任务后,陈思麒这些年间对空中机动作战标准化指控程序的思考,在此刻呼之欲出。他找到指挥员,提出多个优化建议:能不能实现需求提报标准化、任务规划流程化,能不能让每架次运输机都在空中机动投送发挥最大效益……
陈思麒(中)与团队成员研究课题。王锐杰 摄
这些想法与指挥员意图不谋而合。于是,陈思麒在指挥机构有了自己的团队——运投小组。组员平均年龄27岁,来自多个专业。“大家都有很强的信息获取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一次决策前的激烈讨论都化为了锐意创新的养分,几个月后,团队研发出的“全新指控程序”完成首轮实兵验证,在压缩任务架次的同时,还提升了飞机性能使用率、降低了机组强度、缩短了任务周期。去年,陈思麒再度重组团队,沿用此前成熟经验,研发空中机动任务规划系统。
因此,陈思麒所在单位连续获得两次空军“首创奖”。
这是一场突破,涉及很多机构,所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陈思麒的父亲曾问他,“你够专业吗?你能扛住吗?”
陈思麒不是没有想过放弃,因长期研究联合空中作战指挥程序,他眼看着自己的技术等级排名被战友、师弟超越,“心里痒痒的。”听到飞机的轰鸣声也总忍不住想去飞几圈。
但他在任务中感受到国际局势的复杂、在联合演训中看到对手也在埋头苦干、在一次次实战化训练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紧迫,以上种种,都在提示着他:未来战争,谁掌握了机动优势,谁就拥有了战场节奏的控制权,他所奋进之事,关系联合作战之全局。
一个在指挥大厅又工作到很晚的深夜,团队里最年长的软件工程师问了陈思麒一句话:“你相信理想信念吗?”陈思麒看着这位身体不好,却仍每天跟着他熬夜加班的老同志,明白了话里的深意:“信念就是在艰难时刻,想想曾经的梦想,然后坚持下去。”
第二次的空军“首创奖”奖牌上破例写着“陈思麒团队”,陈思麒把他解读为“带着陈思麒走的团队”。无论是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还是满怀激情的后辈,大家都在推着他往前、再往前一步。
当前,人民空军历史性跨入战略空军门槛,向空天一体、攻防兼备全面跨越。唯有加快提高体系作战能力,才能更好满足未来空中联合作战需求。如今,陈思麒的身影仍活跃在指挥大厅,致力于他的新课题。空勤、战勤、后勤,甚至兄弟军种部队的战友,都成为了他的后援,“‘打赢’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也是联结彼此的纽带。”
陈思麒与同机组成员进行协同演练。田登党 摄
今年“八一”前夕,陈思麒获评“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他在网上搜索“什么是最美”,这条答案令他印象深刻——黑格尔说美的本质特征在于理念与感性的结合。陈思麒这样理解,理念就是战斗力,感性则是获取战斗力的过程。这个过程里,有前辈奠基、战友并肩,还有这个可遇不可求的伟大时代——他说,自己特别幸运。
(单嘉欣、谢越帆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