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
尼古拉,击落5架日机的“苏联飞鹰”
2025年09月11日14:28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冯璐 谢亚宏
小号 中号 大号

在安德烈·马特维耶夫的家中,一张泛黄的台历页始终被珍藏着,上面写着“1938年3月13日”,那是安德烈的祖父——在华牺牲的苏联飞行员尼古拉·马特维耶夫离开家的日子。“那天,祖母在纸上写下‘尼古拉飞走了’。”

尼古拉·马特维耶夫。

当时武汉空战已经打响,中国空军的飞机性能和数量远远落后于日本。为阻击日军,苏联空军志愿队伸出援手。从1937年11月开始,苏联陆续向华派出军事专家及飞行员,尼古拉正是其中一员。

这一走,尼古拉再也没能回来。支援中国空军抗击日寇期间,他参加13次空战,击落5架敌机,并帮助培训近百名中国飞行员。在兰州附近执行任务时,因驾驶的飞机坠毁,尼古拉最终长眠在中国大地上,时年31岁。

据《抗战时期苏联援华史论》记载,1937年至1942年,苏联派出了5000多名军事专家、技术人员及飞行员等来华参战,有200多名苏联飞行员血洒长空。

“秘密任务”

对于祖父,安德烈在幼时并没有特殊感情:“祖母经常讲起祖父的英勇事迹,但当时不懂事的我并没有太过注意。”祖母去世后,安德烈在整理遗物时,才开始重视起那段历史。

20多年来,安德烈到处搜寻祖父事迹的档案,对祖父在中国的生活有了更多了解。他一边向《环球人物》记者展示自己收藏的资料,一边讲述道:“1937年12月,日军入侵南京,仅一个星期,南京就沦陷了。国民政府暂迁都至武汉。日本敌机试图摧毁中国的基础设施,但遭到坚决抵抗,大规模空战经常发生。”

据介绍,苏联援华航空队入华首战发生在1937年11月21日。当天,20架日机袭击南京,苏联援华航空队的7架战斗机截击了2架日机。此后,苏联援华航空队与中国空军联合出击,参加了多场重要空战,被誉为“正义之剑”。“当时,被派去中国的苏联飞行员都是佼佼者,除了政治可靠,飞行技术也必须是优等。”安德烈说。

尼古拉生于1907年,从小在孤儿院长大,1936年从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指挥系毕业后,成为苏军航空支队指挥官。他不仅在事业上春风得意,婚姻生活也十分美满。就在夫妻俩即将迎来爱的结晶时,他突然接到远赴中国执行“秘密任务”的通知。

上世纪30年代,尼古拉和妻子拍摄的飞行员装纪念照。

来不及向家人作太多解释,尼古拉很快动身,抵达中国后马上加入激战。正当他在武汉上空浴血奋战时,儿子在莫斯科呱呱坠地。“在祖父的家书中,他给儿子起名为阿尔伯特(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字),希望儿子以后能成为科学家。”安德烈说,“我父亲最终不负期望,成了航天科学家。我的家族或多或少都与天空有某种联系,这些年,我越来越意识到祖父于我的重要意义。”

“护身符”

提起祖父的援华故事,安德烈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祖父被中国农民救助的场景。“在为他的英雄事迹感到骄傲的同时,我也对中国人帮助他的故事印象深刻。”

1938年4月29日是日本天皇裕仁的生日。日军出动54架战机空袭武汉,企图以此战绩作为“献礼”。中苏空军出动64架战机截击,与日军展开殊死激战,击退了一波又一波日机。在战友的回忆中,尼古拉指挥的战斗机编队攻击了9架日本轰炸机,迫使其脱离战斗。尼古拉本人也先后击落两架轰炸机。

在准备攻击第三架轰炸机时,尼古拉发现自己很难靠近。只见这架轰炸机迅速向东飞离,我军机枪从远处扫射,未能击中目标。尼古拉的追逐持续了很长时间,他先从右上方逼近,然后从左下方逼近。突然,他所驾战斗机的发动机被日军机枪手击中而熄火。

随着螺旋桨越转越慢,飞机开始下降。快着陆时,尼古拉眼前一黑,失去了意识。不知过了多久,他睁开眼,一只手摸到脸,感到一阵剧痛,手上沾满了黏糊糊的东西。原来,飞机着陆时起火,尼古拉被严重烧伤。一位中国妇女把他救了出来,并带他到附近村庄休养。这位中国妇女面带微笑,说着他听不懂的话,给他端来一碗米饭。由于张嘴时疼痛难忍,他用茶水艰难地送下食物。

在尼古拉的夹克里,这位中国妇女发现了一张“护身符”——这是所有苏联援华飞行员都会随身携带的。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陈开科介绍,中国空军给每位苏联援华航空队队员都发了“护身符”:一块白布,上面用中文写着“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中国百姓据此就能知道这些“洋人”是来打日寇的,自然会施以救助。

尼古拉躺在湖北农家的谷仓里,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农民的善良。他们热情地送来两支香烟、一条鱼、一堆浆果和一些他从未见过的食物,还用中国民间治疗烧伤的偏方为他治疗,他被烧伤的皮肤很快得到恢复。

“尽管当时中国农民家庭极度贫困,但依然尽力为他提供食物和药物,这让他感动不已。”安德烈说,“祖父没将这段经历告诉祖母,只说自己‘休息一段时间’。在信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一位丈夫对家庭的牵挂。”

4天后,当地农民把尼古拉平放在为他特制的竹竿担架上,沿村间小路走了很久。最终,尼古拉健康归队,战友们都非常高兴。尼古拉此时得知,在4月29日的空战中,中苏空军击落日机21架,获得大捷。

未能送给儿子的礼物

除了参加抗日战斗,尼古拉还担任飞行教员,培养了多名中国飞行人才。“为了让中国空军及时掌握苏制战机的操作技术,苏联援华航空队队员积极帮助培养中国空勤技术人员。”陈开科说。

在空军基地,科班出身的尼古拉向中国防空战士和飞行员教授飞行技术。“我的祖父有极佳的社交能力且善于演讲。”安德烈说,“他对战友和学员体贴入微,如果有人因粗心而犯错,他总是用幽默来化解。这种独具匠心的方式比直接责骂更加有效。”

因受命参加十月革命纪念活动,尼古拉要赶在十月革命纪念日(1938年11月7日)前回国。他心里有另一个期待:赶紧回家见一见儿子。他还向战友瓦西里展示了想要送给儿子的礼物——一副飞行员的防护眼镜。

临行前,尼古拉接到最后一个任务——从南昌转移4架飞机的发动机到兰州。当时天气恶劣,但任务紧急,他还是毅然起飞。由于山上雾气太大,他迷失了方向。燃料即将耗尽,他只好迫降田野。然而,他多次拉动操纵杆,飞机都未能降落,最终坠毁。他未能亲自带回国的礼物,由战友瓦西里送到了他的家乡。

2025年7月,安德烈(左)向兰州战役纪念馆捐献家族物品。

1940年,尼古拉的妻子收到泛黄的阵亡通知书,上面写着:尼古拉·马特维耶夫在前往中国完成特定任务时牺牲,当时服役于第57航空大队。

多年后,和尼古拉一同长大的俄罗斯诗人日列兹诺夫发表了一首诗:“一条巨龙毁灭,坠落山崖,天空黑云密布,你却熠熠生辉。我的兄弟,即将回到祖国,在回到莫斯科前一天,却成为最后一场记忆。”


责任编辑:邱小宸
关键词:

尼古拉·马特维耶夫,苏联飞行员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