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八点半,抖音直播间的镜头前,00后青年武怀琛总会准时出现。他身着一身素雅中式长衫,端坐于古琴前,指尖抚过琴弦,一曲《流水》悠然响起。
琴声流转,时而轻快如溪,时而深沉如潭,但武怀琛的直播间不只是单纯的“演奏场”。每曲演奏前,他会化身“说书人”,用东北人特有的幽默腔调,把琴曲背后的历史典故讲得妙趣横生;一曲终了,他又像老朋友一样侃侃而谈,聊古人的创作心境、文人轶事。
在他的调动下,原本安静清雅的古琴直播间,变成了一场融合传统韵味与现代幽默的“文化脱口秀”。这位24岁的辽宁沈阳小伙儿,正用年轻人的方式,通过直播间,让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琴艺术,走进更多当代人的生活。
01
少年逐梦
走上古琴学习路
2001年出生的武怀琛,小时候最爱看《三国演义》。书中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端坐城楼悠然抚琴,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场景,让他印象非常深刻,也让少时的他觉得“古琴很厉害,很神奇”。
初中时,他一度沉迷于网络,放了学就抱着手机玩到深夜,父母看在眼里,也无可奈何。转机出现在高中。因为嗓音条件不错,他开始学习美声,仅一年就达到中级水平,不过现实却给了他一记重击——心仪的大学只招男高音,而他的嗓音更适合男中音,高音瓶颈始终无法突破。
就在他迷茫时,声乐老师的一句建议点醒了他:“要不试试学个乐器?”
“学古琴!” 这个念头几乎是瞬间冒出来的。儿时对古琴的向往重新涌上心头,16岁的武怀琛,第一次真正触碰了琴弦。“像触电一样,瞬间有股能量涌了进来。”
从此,他开始全身心投入学琴。自认只有“三分天赋”的他,开始了“七分的拼命”。
那时的他,每天放学后,回到家的第一时间就是练琴。到了高三,因为备战艺考,学校文化课只上半天,剩下的时间不是去上古琴专业课,就是坐在琴前练习,用他的话说:“每天就是吃饭、睡觉、上厕所、练琴。”
高强度练习让他的指甲被磨穿,指尖沟壑纵横,十指连心的疼痛成了家常便饭。他试过贴甲片,很快又被磨穿。后来他自己发明了“胶水铠甲”——滴上速干胶水,吹干继续练,每滴一次能撑一个小时,“不停地滴、练,再滴、再练,就这么磨。”
妈妈心疼,劝他放弃,他没答应。凭借这份执着,他仅用半年就达到古琴八级(通常需1-2年),最终顺利考上沈阳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古琴传承人。
02
一场直播“首秀”
推开新世界的大门
大学毕业后,武怀琛投身古琴演出。渐渐地,他有了一些名气,举办过音乐会,甚至出了自己的专辑。但他始终感到一种无力:古琴太“雅”了,观众太少,年轻人更难亲近。
他曾尝试着把演奏视频发上网,但反响平平,播放量远低于预期,这一度让他心灰意冷。
直到2025年2月,抱着 “试一试” 的心态,他第一次按下了抖音直播的开启键。
最开始,武怀琛并没有抱太大期待。在他的印象里,古琴这么“高冷”的艺术,谁会在线上听琴?
可没想到,弹了几首曲子后,观众开始陆续涌入,最高时竟有三四百人同时在线,弹幕飞快滚动,武怀琛看得心跳加速:“太不真实了。”
一个多小时的直播,他坦言“漫长又慌乱”。结束后,他和团队的小伙伴都忍不住小声嘀咕:“我这是怎么了?心跳砰砰的,从没见过这么多人。”
而这场直播的震撼,甚至超过了四年前他举办个人音乐会的体验。他后来回忆,“这几百人如果坐在线下,就是一个小剧场,对古琴来说,那通常是顶级演奏家才有的场面。”
这些让他意识到:古琴的舞台,或许不该只在音乐厅里。
03
“高冷艺术”
变成了“脱口秀现场”
武怀琛开始尝试每日直播,并将时间固定在晚上八点半。在不断尝试和调整中,他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古琴+”风格。
得益于早年打下的美声功底,他尝试边弹边唱,低沉嗓音与悠远琴音相融,别具一格。
更为关键的是,他还化身“古琴说书人”,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讲解每首琴曲的历史背景、创作心境和核心思想,东北人天生的幽默,让这些历史典故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讲阮籍所作的《酒狂》,他说 “竹林七贤就是七个个性十足的‘文艺青年’,不上班、爱喝酒、爱‘发朋友圈’”。聊《流水》的意境,他解读为 “放下执念,顺其自然”……
有粉丝点《捣衣》,他会主动解释:“捣衣是啥?就是古人洗衣服——用木棒捶,还用淘米水,洗出来又干净又直挺……这首曲子来自唐朝,李白曾写‘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大家可以想象唐朝的大姐大娘们蹲在河边,一边捶衣服一边聊天……她们捣的衣服大多是寄给远方夫君的,所以这曲子其实是带着期盼和欢快的。”
他讲得绘声绘色,这些历史典故在他的讲述中,变成了有情节、有情绪、有笑点的“古代生活剧”,评论区笑声不断,不少观众直呼过瘾:“会弹琴,还懂历史,讲得真生动,画面感一下就来了!”
除了弹奏讲解曲目,他还在直播间进行很多新尝试。
他在古琴上弹奏《笑傲江湖》《月半小夜曲》《白桦林》等经典流行歌曲,有时还会邀请老师、朋友一起,搭配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打造 “小型的古风音乐会”。这些接地气的尝试,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随着直播次数的增多,与观众的交流加深,武怀琛对直播间的年轻观众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他发现,年轻人不是不喜欢传统,只是不喜欢“端着”的表达,“观众来是为了放松的”。
但他也清楚,光有娱乐不够,大家还是想看到“真东西”。 于是,他始终保持着 “诙谐但正经” 的风格——琴要弹得专业,曲要讲得透彻,段子要逗乐,知识要落地。
04
新舞台新路径
让古琴传承有了新可能
如今,武怀琛的直播间观众稳定在五六百人左右,高峰时也能突破千人。粉丝像 “上班打卡” 一样准时在直播间听琴,偶尔他迟到几分钟,还会被大家“批评”。
更让他高兴的是,很多人通过直播了解并喜欢上古琴。有一位妈妈私信,希望他为孩子弹一曲《生日快乐》歌;有高中生每晚蹲在直播间,听琴缓解学习压力;还有人专程赶来拜师学习,也有人在线上请教练琴问题……
这让他觉得,直播不只是单向演奏,而是双向交流的通道,让更多人有了认识它的机会——有人因此了解一段历史,有人开始尝试学习,也有人找到了一个能安静下来的角落。
武怀琛常说,有前辈用一生守护古琴的传承,而他的责任,“就是成为古琴的使者、媒介,让更多人通过我的直播间,认识古琴、喜欢古琴”。
曾经,他也担心古琴会在数字时代里被遗忘,但如今他笃定:琴弦从未断过,只是换了舞台继续奏响。
在他看来,直播是古琴传承的新舞台,也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虽然不是面对面,但胜似面对面,“只要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脚踏实地做出真东西,就会吸引更多观众喜欢”。
武怀琛,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