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夏,山西左权县。山西省军区晋中军分区干事王战友在一户农家,意外发现一本泛黄的旧账本。粗糙的麻纸上,竟贴着许多抗战时期的老照片:八路军129师卫生部第一届医生训练队毕业纪念、太行军区政治部部分干部合影、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全体参议员合影……历史的烽烟扑面而来。账本末页的墨迹“抗联伙食处民国二十八年用”,更让他心头一震。
当他小心翻阅时,一枚折叠成小方块、泛黄发脆的旧报纸滑落。王战友屏息用镊子展开,一个朴拙的信封赫然显现。毛笔小楷写着“桐峪村吕村长启”,左下角盖着一方朱砂红印“太行联合中共二办”。它既无邮票,也无邮戳,像一个被时光尘封的秘密。
这枚信封,瞬间攫住了王战友的心,开启了他此后40余年的追寻之旅。
信封本身是第一个线索。糊制它的旧报纸上,“延安各界五一纪念大会”“八路军的光荣”“壮哉,十八勇士”等字样,清晰地指向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从1980年至1986年间,王战友多次重返左权,走访麻田、桐峪、武军寺等村庄,寻访了40多位老人,渴望有人能认出这故纸旧痕。然而,答案始终隐没在历史的烟云之中。
线索转向那方神秘的朱砂红印。王战友奔波于部队相关部门、地方史志机构和省市档案馆,在浩如烟海的卷宗中搜寻“太行联合中共二办”的蛛丝马迹。档案记载了1940年成立的“冀太联办”及其庞大架构,却唯独不见“太行联合中共二办”的文档踪影。
后来,一位军史专家敏锐地指出,这极可能是军事机要信函。这位专家勉励王战友深入调查,查清这枚信封的来龙去脉——它或许是抗战时期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珍贵文物。
转机出现在1987年。左权红军休养院的几位老战士慧眼识出糊信封的旧报纸是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并指点关键线索:寻找当年辽县(现左权县)的武装交通员王仁和。历经多方辗转查访,王战友最终在山西省灵石县找到了时任县武装部部长的王仁和。
当那枚发黄的信封递到王仁和手中,老人凝视良久,双手竟微微颤抖:“你从哪里搞到的?这是我们抗战时期送的信呀!”记忆的闸门轰然洞开,往事奔涌而出。1941年夏,他作为太行交通局三名武装交通员之一,将一封盖着朱砂官印的密信从辽县麻田镇武军寺村秘密护送至桐峪村。信件被精心缝在鞋底夹层,另两人化装成百姓随行护送。“不久后桐峪召开了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王仁和说,“当年武装护送的信很多,但加盖朱砂官印的极少,所以印象特别深!”
王仁和的讲述与上世纪90年代后抗战史料的逐步开放相互印证,推动王战友展开更系统的查证。他奔赴北京、武乡、左权麻田及桐峪旧址等地,遍访了7个军队休干所中的62位抗战老八路,又在浩瀚史料中钩沉索隐。《新华日报》华北版1941年5月19日刊载的相关内容,精准锁定了报纸发行时间。《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大事记》详述了1940年辽县作为华北中枢的盛况及八路军总部移驻武军寺的脉络。而《晋冀鲁豫档案》则揭示“冀太联办”下辖的“太行第二办事处”正是信封上“太行联合中共二办”的历史全称,其驻地恰在武军寺村。
层层剥笋,真相终于清晰。这枚信封是1941年6月下旬“太行第二办事处”自辽县武军寺村发出的军事机要密函。它由1941年5月19日《新华日报》华北版糊制,其报道的“青口十八勇士”——那场以寡敌众、殊死阻击的著名战斗,正是八路军浴血抗战事迹的壮烈见证。当时边区尚未发行邮票,此信由王仁和等三名武装交通员徒步送达,是名副其实的“手递官封”(指战争时期由专人徒步传递、不通过常规邮政系统的官方机密信件),承担着传递重要指令的生死使命。尤为关键的是,信件送达时间与1941年7月7日在辽县桐峪召开的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筹备期高度吻合。
当这枚凝聚着烽火硝烟与后世研究者心血的抗战密信重见天日,曾有拍卖行和收藏家慕名而来,欲高价收购,但都被王战友一一婉拒。在他心中,这件文物是八路军在太行山浴血奋战的鲜活见证,其意义与价值不是任何金钱所能衡量。40多年过去了,年逾七旬的军休干部王战友郑重决定,将其无偿捐献给国家,让这份抗战记忆永存于民族史册。
这枚信封与那本记录着小米土布的老账本,共同诉说着一个真理:在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是千千万万无名英雄的坚韧与信念,刺破长夜,烛照未来。对这些往事的追寻与研究,是对历史庄重的凝视,对民族根脉深情的守护。
王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