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播种绿色的希望
2025年09月16日17:03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廖伯逊
小号 中号 大号

普兰县孔雀河畔绿洲。

美丽、静谧的班公湖是阿里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班公湖畔的一个狭长的山谷内,生长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树种。这种树,是一种高原柳,耐寒耐旱,极易种植,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班公柳。千百年来,班公柳就像陪伴藏族人民的牦牛一样,默默地守卫着极致的净土,无怨无悔地为人类造福。

发现班公柳价值的,是日土县日土镇热角村一个叫次白扎巴的藏族人。在次白扎巴的带领下,全村群众用40多年的时间,持续用力,不断繁育,让班公柳成为雪域高原国土绿化的先锋树种,不仅美化亮化了阿里地区的城镇街道、沟谷荒原,还远嫁到西藏的拉萨、日喀则、那曲,以及新疆的和田等地。

开拓是艰辛的,坚持是伟大的。热角村村民以愚公为榜样,一代接着一代干,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不朽业绩。

暴风雪挡不住种树的决心

藏西北地区的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被人们誉为“高原上的高原”。在这里,常见的景色莫不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嶙峋的石崖、辽阔的荒野。沿着河谷走,却也能看到流水潺潺、花香鸟语,极致的苍凉与极致的生命力在这里碰撞。

班公柳便是这极致生命力的代表之一。1982年,热角村党支部书记次白扎巴响应西藏自治区的号召,准备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但放眼一看,全村只有下曲龙组两户人家门前有两棵树。热角村与其他地方的村庄一样,地表裸露,一片荒芜,一旦刮大风,便是黄沙漫天,人们只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种树是唯一能改变环境的机会。次白扎巴决定种树,可当时的人们除了种地、放牧之外,没有更多的想法。次白扎巴苦口婆心地劝大家种树,但村民们根本就不支持,还说种树种不活,白费功夫,种树也没有收入。次白扎巴不信邪,挨家挨户去动员。最后,村里决定,每家出1人,参加义务植树劳动。

次白扎巴知道,班公湖东北角有一片野生的班公柳林。在漫长的时光里,班公柳一年又一年的抽枝、生长、落叶,自由成长。如果剪下一些班公柳枝条,运回来扦插,便可以试种。可热角村距离野生柳树林,有150公里,实在有点遥远。

再远也得干。1983年,次白扎巴终于下定了决心,带着村民就向野生柳林出发了。那时没有道路,山高路险,牦牛走得都气喘吁吁的,何况人呢?但次白扎巴就像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把柳条运回来。次白扎巴听村里老人讲过,班公柳容易成活,只需把柳条剪成30厘米长的小段,扦插在沙土里,浇水就能活。

来到野生柳林的山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次白扎巴与村民们很是陶醉了一把。来不及更多地享受,就立即展开工作,硬是运回了1200根柳条。来回一次,150公里的路程,居然走了18天。路途所有的艰辛,都在次白扎巴种树的决心和昂扬的斗志面前不值一提了。

柳条运回村里,次白扎巴按照老人所讲,全部栽进了沙土里,并浇足了水分。每天,次白扎巴都要去看一看栽下的柳条是否有了动静。让次白扎巴高兴的是,这些高原精灵,在次白扎巴的精心呵护下,居然成活了80%。

从那以后,次白扎巴每年都会带着村民们去野生柳林,驮运柳条回来。渐渐地,热角村有了属于自己的绿色。村民们逐渐从种树中看到了环境的改变,看到了种树的希望。

片片绿荫托起美好的生活

每年参加次白扎巴种树的队伍中,有一个年轻的身影。他,就是其美平措。刚开始跟次白扎巴种树时,其美平措只有十七八岁。10多年时间一晃而过,热角村居然种了1万多棵班公柳。“这让全体村民很有成就感,但觉得有些美中不足。”其美平措说。

上世纪90年代,党委、政府大力倡导植树造林。其美平措脑子灵活,心想既然要造林,肯定需要树苗,如果把地里培育的班公柳树苗卖出去,说不定能为村里带来收益。年轻的其美平措找到林业局,得到了林业局的支持。但那时的班公柳树苗售价低,一株60厘米高的树苗只能卖3角钱。

凭借超强的生命力,班公柳树苗逐渐畅销,单株价格从3角钱,逐渐上涨到4角、5角,一直涨到1元。可观的收益让村民们的种树热情更加高涨。

为了改善村民们的居住条件,党委、政府在原村庄旁边的平地上,建起了漂亮、舒适的新村庄。2006年,村民们欢天喜地地搬了过去,告别了过去的土坯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钢筋混凝土房子。因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成绩突出,其美平措被选为村主任。

住进了新房子,还要有新发展。其美平措的聪明脑袋又开始运转了,他想新村庄需要绿化,班公柳育苗产业不能停步,更需要新发展,必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于是,其美平措将村集体的扦插苗免费发给村民,让村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己的土地,大力发展班公柳育苗,3年后由村集体统一销售。这样,村里的树会越来越多,许多群众不仅把村庄周围栽满了,连自己的院子里,也栽上了班公柳。

最让其美平措高兴的是,村里规划建设的300亩防风固沙林,被热情的村民栽满了班公柳,还修建了长长的引水渠,安装了放水闸。需要浇灌的时候,只需转动螺旋,闸门便会自动升高,干净、清洁的生命之水,便会汩汩地流到每一棵班公柳下,保证每一棵树都能喝饱喝足。

这里的每一棵班公柳仿佛都有了灵性,互相鼓励,竞相长高长粗,成了蔚为壮观的林海。与周围荒凉的大山和龇牙咧嘴的石崖相比,是那么的富有生机与活力。每过一段时间,其美平措就会来到这里,走进柳林深处,观看班公柳的长势。其美平措对每一棵班公柳都非常熟悉,就像自己养育的儿女一样,是那么的亲切。

付出的回报是巨大的。热角村从此告别了风沙的侵扰,村民们的收入也节节攀升。“是一片片绿荫给村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其美平措深有感触。

更加美好的生活正在到来

“无论哪个时代,种树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多吉次仁说。多吉次仁是比其美平措更加年轻的后生,他不仅是热角村的第一书记,也是日土镇的副镇长。

这个学林业出身的第一书记从第一次入村开始,就在脑袋里谋划,班公柳产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全村发家致富的产业,但要想实现更大的发展,必须集中起来,就像十指握成拳头,才会有更大的力量。

普兰县孔雀河畔。

经过与热角村两委讨论,多吉次仁决定建立一个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新的产业模式中,党支部管引领、合作社主销售、农户管生产,让农牧民不离土地不出村,就能增加比过去更多的收入。因一些村民认识不足,这个提议曾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多吉次仁便开导大家,有了合作社,争取上级相关资金、政策的支持力度更大;另外,村民们入股合作社,年底还可以参加集体分红,加上村民销售树苗的钱,相当于有了两份收入。

最终,热角村643名村民以每人100株树苗参与入股,入股率达到100%。2002年,在多吉次仁的推动下,争取到政府1800万元的温室大棚项目建设。三个温室大棚很快建成后,一年可多次扦插育苗。

“班公柳温室大棚育苗有几个好处,一是生长比较快,缩短了育苗周期;二是密度更大,能充分利用更多的土地资源;三是苗圃后续管理比较方便。”说起班公柳的苗圃管理,多吉次仁头头是道。

从2018年开始,热角村的班公柳苗圃面积不断扩大,达到了2500多亩。索南次仁是第一个把班公柳幼苗种在放牧的沙地里的村民,当年就拿到了1万多元分红。第二年,他又与朋友合作,投入20多万元,移栽了10多亩班公柳苗木。索南次仁说:“班公柳是报恩柳,你对它好,它肯定对你好。”

一批又一批班公柳树苗,从热角村出发,走到了日土县城周边,走到了阿里地区另外的6个县,走向了更加广阔的世界,村民的年均收入成倍增长。

以热角村为蓝本,日土县大力发展班公柳、沙棘、红柳产业,各类苗圃规模达5042.6亩。2024年,全县销售班公柳156.31万株,销售额达1032.7万元。各类苗木的繁育,带动了人工造林发展,全县人工造林达3.2196万亩。

热角村没有懈怠,利用班公柳特色产业带动特色旅游发展,村上又建起了牧家乐。崭新的牧家乐里,小桥流水,树影婆娑,美景、美食和特色文化,吸引了更多的人走进热角村,更加美好的生活正在向村民们招手。


责任编辑:蔡晓慧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