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女子100米栏项目的?
作为一个从业17年的体育记者,还是田径条线记者,说来惭愧,2023年以前,我从未真正关注过这个项目的任何一场比赛和任何一位中外运动员。
昨晚,东京田径世锦赛女子100米栏决赛落幕。瑞士选手迪塔吉·坎邦吉跑出12秒24夺冠,创造瑞士国家纪录,尼日利亚名将阿姆桑以12秒29收获银牌,美国的格蕾丝·斯塔克以12秒34摘铜。
9月15日,瑞士选手坎邦吉在夺冠后。 当日,202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100米栏决赛在日本东京举行。 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9月15日,尼日利亚选手阿姆桑(左)和美国选手斯塔克在比赛中冲线。最终她们分获亚军和季军。 当日,202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100米栏决赛在日本东京举行。 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决赛的八条跑道,没有一位亚洲选手。八名决赛选手来自欧洲、北美与非洲,这几乎把当下女子短跨的“顶尖实力版图”摊开在我们眼前了。
还有一个更扎眼的现实:在中国短跑整体提速的这些年里,中国女子100米栏与世界的差距并未缩短,反而被越拉越大。中国该项目纪录依旧停在1993年北京全运会的12秒64(张瑜创造),而那一时期的世界纪录是保加利亚名将约尔丹卡·多恩科娃1988年创造的12秒21。此外,若以1993年斯图加特世锦赛冠军成绩12秒46作参照,我们与当时世界冠军的直观差距约0.18秒。
再看当下:东京世锦赛冠军成绩是12秒24,现行世界纪录是阿姆桑在2022年跑出的12秒12。中国在该项目上现役跑得最快的女子选手,室外个人最好成绩为12秒74。这个成绩与东京冠军的直观差距约0.50秒,与世界纪录的差距约0.62秒——相较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与世界顶尖实力的“数字距离”确实更大了。
在杭州亚运会女子100米栏决赛中,中国选手林雨薇(左一)以12秒74的成绩获得冠军,吴艳妮在赛后与林雨薇合影。而几个月以后的全国田径冠军赛上,吴艳妮也跑出12秒74,创造个人最好成绩并夺得冠军。
但这个项目如今受到的关注,显然比当年多得多,这里面当然有传播媒介变化的原因,但更多还是“人的因素”。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文章开头特意提到2023年这个时间点——那一年,吴艳妮横空出世了……
那一年,她在成都大运会决赛跑出12秒76夺得银牌,一天之内两次刷新个人最好成绩,也达到了奥运参赛标准。那之后,“女子短跨”的话题第一次闯入更大范围的公众视野。
2024年,她把室外个人最好推进到12秒74;2025年3月在南京的世界室内锦标赛,她又以8秒01刷新60米栏全国纪录。对业内或小部分田径爱好者而言,这些数字意味着中国女子短跨保持在亚洲一线水平;但对广大的受众而言,吴艳妮让这个门槛不低、门道很多的项目,终于有了可被记住的名字和面孔,有了去关注一下、了解一下的动因。
当然,顶尖的赛场从来都是实力说话。东京世锦赛预赛,她跑出13秒12,无缘晋级,这离她的参赛目标差距很大,就算没有出发那一下受到影响,她与世界顶尖选手的差距依然是巨大的——栏间节奏、起跑反应、前三栏架构与后程稳定性等等……
而竞技成绩之外,围绕吴艳妮,也一直存在两种几乎对立的评价。一种声音喜欢她的自信、坦率与镜头感,认为她用更当代的方式把冷门项目“拉到台前”;不少媒体也都以此为切口,记录她从“破圈”到追求更高竞技兑现的心态转变。
另一种声音对她的张扬、妆造、表达方式提出质疑,认为“成绩尚未世界顶尖就不该如此张扬”。类似的争论在成都大运会之后、巴黎奥运赛季乃至当下东京世锦赛期间都反复出现。
有一些争议也确实很难回避。2023年杭州亚运会女子100米栏决赛的起跑风波,让她在更强的聚光下道歉、解释,也把公众对“规则”“礼仪”和“表达”的讨论推到台前。争议来过又走,但“标签”已经留下了。
不得不承认,竞技体育首先看成绩,这是底线;但我更在意另一个事实——在我们与世界差距并未缩小、甚至一度被拉大的这段时期,女子短跨却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持续关注。以往鲜少被讨论的栏间节奏、技术细节和训练方法,被更多人提起,哪怕是争论,也在无形中拓宽了这个项目的关注面。正如一位解说所言,“要感谢这些女孩把观众带回来看跨栏”,我想,这些增长起来的关注,多多少少会沉淀为资源——推动项目普及推广、推动青训发展的资源。
吴艳妮从来没有回避差距,而只要有人愿意付出努力,年复一年站到世界级赛道上,让差距暴露在阳光下,那这种“被看见”就有它的意义,这条路就不会白走。
恭喜瑞士田径,在这个东京之夜,他们有新的国家纪录。对于我们这样的追赶者而言,没有别的捷径,但至少好消息是——这个项目,有人在看了。
吴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