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国内
赵明秀,擅打单发的重机枪手
2025年09月11日18:22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刘舒扬
小号 中号 大号

2025年8月13日,赵明秀在山西太原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太原的夏末,阳光透过叶隙,光影斑驳。火车站附近的一处小区里,98岁的赵明秀坐在椅子上,长久地望向窗外。他的背驼得厉害,双手搭在膝头,指节弯曲,像是随时准备扣动扳机,一如当年八路军神五支队的那名优秀射手。

由于肺部功能退化,赵明秀说话夹杂着气音,有时需要歇上好一会儿才能接续。“前两年老爷子身体还硬朗些的时候,我们总缠着让他讲战场上的事——咱们好奇嘛,想知道他当年是怎么过来的。”赵明秀的儿子赵官元告诉《环球人物》记者,父亲讲起往事,有时会突然激动不已,“给你比划,着急了骂两句敌人,难过了还掉眼泪”。

烽火岁月,刻骨铭心。14年浴血抗敌的时光里,无数如赵明秀一般的普通战士,用年轻的血肉之躯,筑起民族的脊梁。此刻,我们讲述赵明秀的故事,既是为了记住战争曾经带来的伤痛,更是为了守护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

这个“小鬼”还行

1927年3月18日,赵明秀出生于山西省神池县(今属忻州市)辛窑坪村。

神池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据说在县城西北,有一汪水,没有源头,流走也没有踪迹,天旱不干涸,下雨不涨水,水里没有鱼也没有水草,却“湛然清澈,若有神焉”,“神池”之名,由此而来。这里地处黄土高原,是晋、陕、内蒙古交通咽喉,历来为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之地,山川相连,沟壑纵横。

生活是灰暗昏黄的。“家里一共8口人,兄弟5个我是老小,底下还有个妹妹。爹娘白天在地主家做长工,晚上带着大点的哥哥们去刨家里那点自留地。”赵明秀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因为家里太穷,自己长到5岁才穿上第一条裤子。

尽管家境艰难,家人仍竭力供赵明秀读书。然而好景不长,1938年2月22日,日军一支部队由东南方向分两路进攻神池,当日占领县城,神池沦陷。刚上了4个月小学的赵明秀被迫辍学,只好去给地主家放牛。

“日本鬼子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赵明秀言语中难掩激动。铁蹄之下,日子愈加苦不堪言。有当地老人回忆,村里人为躲避日本鬼子,在山沟里打了许多窑洞。民兵放哨,一见日本鬼子过来,就通知人们到洞里去躲避。

转折发生在赵明秀15岁那年。1942年,八路军游击队前来征兵,怀着参军能减轻家里负担的想法,赵明秀报了名。“部队的人看我这个‘小鬼’还行,同意我加入,从那以后我就跟着队伍走。”赵明秀说。后来他所在的队伍被编为八路军游击队神五支队独立一团,他也因此成为一名光荣的抗日小战士。

神五支队原本隶属于八路军120师,师长是贺龙,政委是关向应。这支队伍起初称神池县独立团,成立于1937年9月,后来先后被编为120师独立第一支队、120师特务团等。

1939年11月,120师特务团在贺龙、关向应指挥下,于河北涞源地区设伏,当场击毙被日军誉为“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中将,是抗战史上首次击毙日军高级别将领,此外还歼灭了1000多个敌人,取得大捷,史称雁宿崖黄土岭战役。

1939年11月,河北省涞源县雁宿崖黄土岭战役。

加入游击队,赵明秀从通信员开始做起,“主要就是跑腿、传话,晚上跟着游击队割电线、挖公路,切断敌人的联络和供给。老百姓中间流传一句话:‘鸡儿一叫,鬼子出发;太阳一落,八路军出发。’”他向《环球人物》记者回忆,那时由于自己个头高,脑子反应也快,武装工作队(以下简称武工队)的干部见这个小同志头脑机灵、手脚麻利,每次出去搞敌后武装工作,就把他带上。赵明秀由此成为武工队的一员。

武工队是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不穿军装的抗日队伍,被称为打击日寇的“怀中利剑,袖中匕首”,是在华北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后,在残酷斗争中一步步诞生、成熟起来的。

从1941年起,日军在华北调集大量兵力,疯狂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没完没了地搞“蚕食”“扫荡”,华北各个抗日根据地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八路军各部队陆续派出“武装工作团”“武装宣传队”,悄悄深入日伪占领区腹地。1942年初,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肯定了这种斗争方式,决定组建武工队。彭德怀强调,“武工队员必须是政治上可靠,身体强健的,真能负起光荣的宣传员、组织员、战斗员的工作任务”。

“我那会儿是个小娃娃,不容易引起敌人的怀疑。”赵明秀记得,有一次,武工队领导让他穿上叫花子的衣服,把脸涂脏,去给炮楼里的敌人送洋烟。“鬼子问‘小鬼你干什么?’我说给你们送好东西来了。鬼子一看,好东西啊!趁他们抽烟的工夫,我偷偷背出3条枪——再多拿不了,还有许多子弹。领导高兴地夸我:‘好!好小鬼!’”

走上战场

1945年5月攻打神池县南辛庄村,是赵明秀第一次真正走上战场。

开战前,我军侦察得知:5月4日,将有50多个日军、150多个伪军,从神池县城往附近的义井镇运送军需物资。晋绥军区二分区司令员许光达决定,在敌人必经的公路旁设下埋伏,打一场伏击战。

5月4日黎明前,敌人黑压压一片从神池县城出发。最前面是警务队的5个尖兵,紧跟着100多名全副武装的伪军,中间是装满军需物资的车辆,最后是几十个日军压阵。

等敌人全钻进包围圈,一声“打!”的命令刚落,赵明秀和战友们立刻投入战斗。枪炮声瞬间响成一片。冲锋号接连吹响,战士们像箭一样冲向敌人,手榴弹扔光了、子弹打没了,就端起刺刀跟敌人近身拼杀,把他们打得四散奔逃。

这场战斗打了两个多小时,共击毙日军19人、伪军30人,还活捉了90个伪军,缴获了一大堆军需物资。赵明秀也缴到一挺“歪把子”机枪。“真就是用鬼子的武器,武装咱们的队伍!”

说到这儿,赵明秀激动起来,回忆如潮水般涌出——

这之后,我成了一名重机枪射手。打枪这活,全凭手上的感觉。尤其是机枪,“嗒嗒嗒”一下子打出五六发,倒还好办,难的是打单发,得稳稳控制住扳机,差一点,结果就不一样。

咱们缴获的那些“歪把子”机枪,每支通常带着5个弹包。子弹金贵得很,必须省着用。我一门心思练出打单发的本事,就是想让武器能最大程度发挥用处,不浪费一颗子弹。

我没什么文化。但在部队里,有什么我就干什么,自己觉得自己算一个精兵、好兵。后来我又缴获了不少轻重机枪,被评为“优秀射手”,还当了8年机枪班班长,带领十几名机枪手和敌人拼杀。

赵明秀的复员军人证明书。(赵官元供图)

有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回,神池的日军派兵增援,结果两拨增援的鬼子碰了面,居然谁也认不出谁,自己打了起来。

我们就在山头上蹲着看,心里偷偷叫好,巴不得他们能打得再狠些。最后两边都打不动了,我们才下山去收拾战场。这场仗就发生在羊肠子沟。

新中国成立后,我有次坐火车出门,旁边一位年轻女士正跟人聊天,说前面有个地方叫五里沟。说着她朝窗外一指:“这就是了。”我顺着她指的方向一看,立刻认出来——这不就是当年的羊肠子沟嘛!

“钢筋只能断,不能弯”

赵明秀老人讲累了就歇会儿,但越讲越有精神——

战场上,条件当然是很艰苦的。有时一整天喝不上一口水,渴得实在受不住,我们就找路边马蹄踩出来的坑洼,坑里积着下雨天存下的水。雨水浑浊,我们也顾不上那么多,趴下来就捧着喝。

可即便这样,大家的精气神一点没减。战场上情况变得快,命令和任务有时是突然传来的,我们得在极短的时间里做好准备。上午刚通知的事,说不定下午就变了,原计划要打的地方,说不打就不打了。

实事求是就是我们的作风。队伍里常说一句话:“钢筋只能断,不能弯。”一是一、二是二,从不含糊。打仗前开动员会,布置任务,给我们几个班长下命令:一班、二班、三班分别去哪个山头。我们到地方就隐蔽起来等待命令,命令一到就往前冲。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领了任务就一定想法好好完成。

我几个关系好的战友,他们都陆续牺牲了。我自己也有过几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比如有一回,我正猫着腰低头挖战壕,突然感觉后脖子一阵凉风掠过,像有什么东西擦着过去了。等回到住处脱下衣服才发现,军帽的后檐和军装的后领,被敌人的子弹打穿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又接着参加了解放战争,后来还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在朝鲜战场上,我当班长,带着战士们挖工事山洞。山洞里黑黢黢的,每隔几米就得挂一盏油灯照明,这样一来不仅需要好多油灯,还得耗掉大量的黄豆油。

我看着心疼,琢磨好几天,自己动手做了一种手持油灯。把它挂在倒渣土的推车上,走到哪儿就照到哪儿,跟现在的手持照明灯差不多。这个小发明一下省了不少黄豆油,很快推广开。我也因为这个立了个人二等功,我带的班还被评为“功臣班”。

1949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复员后在太原肉联厂工作。这个厂是当时全省最大的生猪收购、屠宰、加工、储存和销售的国营企业。我主要负责收猪,各县送来的猪,由我来过磅、分等级,就这么干到了退休。

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我总记着他们。年轻人问我过去的事,我就多讲讲,让大家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人老了,记性差了,但是骨子里那股劲儿还在。能为国家做点事,我这一辈子就值了!

2025年9月,赵明秀翻看《环球人物》记者赠送的《中国大阅兵》画册。(赵官元供图)


责任编辑:邱小宸
关键词:

赵明秀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