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国内
19岁郭瑞祥,带40余人参加八路军
2025年09月11日15:10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王秦怡 杨念
小号 中号 大号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式。画面定格,许多老战士、老同志、老民兵、地方支前模范代表和抗战烈士遗属代表出现在观礼台上。他们饱经风霜、白发苍苍;他们神情肃穆、目光坚定;他们是民族的脊梁、胜利的见证。

在80年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是他们和无数已经牺牲、故去的战友们,以血肉之躯、以忠肝义胆、以舍生忘死、以赤子之心,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七一勋章”获得者郭瑞祥就是这千千万万中的一员。

《环球人物》记者联系上老人家殊为不易,但直到采访当天,他儿子郭江才敢让他知道接受采访的事,“父亲岁数大了,很多话讲不出来,他也着急。要是提前告诉他有采访,他心里就开始回忆,一回忆睡不着觉,血压就高了”。

采访在大连一家医院进行。半个月前,因为血压不稳,孩子们将郭瑞祥送到了医院。走进医院前,《环球人物》记者还在忐忑:老人家105岁了,能聊吗?但见到他就发现,他的记忆远比想象中要好,说话也总是乐呵呵的。

“我们家是‘抗日模范家庭’,家里父母领导得好。”郭瑞祥笑着说。就这样,采访从郭家的老革命——郭瑞祥的母亲开始,一直聊到了2021年建党百年时他在北京受勋,获得“七一勋章”。

郭瑞祥获颁的“七一勋章”。

穷思变

郭瑞祥的老家在河北魏县尹野马村。魏县地处冀鲁豫三省的交会处,是革命老区。1932年,中共魏县地下党领导尹文则在尹野马村建立党支部。

郭瑞祥的父亲是乡医,就在九一八事变的那一年,父亲因得罪地主惨遭毒打,大年初二撒手人寰。父亲去世后,家中生计更为艰难,有一次,郭瑞祥直接饿晕在了路上。“穷则思变。”郭瑞祥说,村里当时有共产党人建立的穷人会,他参加了几次,知道党是代表最广大穷苦百姓利益的党。

1935年,日寇在魏县四处抓捕共产党员,党组织只能秘密开展工作。郭瑞祥积极参加党的地下活动,主动要求承担送情报的任务。“都是秘密地单线联系,连家人都不能讲。”他回忆,他们开党小组会,有时是半夜在荒野里开,有时是在菜窖里开。

党支部很看重这个生活贫苦的年轻人。尹文则成了郭瑞祥的入党介绍人之一。1937年3月,经尹文则和村党支部成员尹凤良介绍,郭瑞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年我17岁,党就培养我。”郭瑞祥的声音里透着骄傲,“共产党是咱穷人的党,为穷人办事。”

入了党,党员的身份还是得保密。这让郭瑞祥犯了难:要交党费了,他不知道怎么向母亲张口。“每月的党费是3毛钱,家里是农民,没有什么钱。”郭瑞祥向母亲撒了个小谎,说自己要去庙里买“宝”。

一旁的郭江向《环球人物》记者解释,当时日寇来了,有的老百姓去庙里买类似于平安符的“宝”,保佑家人平安。郭江话音未落,郭瑞祥就说:“我这个‘宝’可比那些个‘宝’宝贝多了。”

郭瑞祥提起了自己的母亲李秀棠,那是一位活了106岁的老太太,一辈子极度要强。她出生那年正赶上辛亥革命,接下来便是北伐、军阀混战、日寇入侵……一系列灾难就在眼前,不认识多少字的李秀棠加入了村里的妇女救国会。一次夜晚外出活动,她被土匪跟了一路。看到土匪个子还没她大,她反拧住对方胳膊将土匪制服了。

但郭瑞祥当时不知道,母亲其实在1938年也秘密入了党。1943年,郭瑞祥的入党介绍人尹文则因生病暂回老家,“日伪军郭德惠部知道了,到他家抓住他,在魏县第三区把他杀了,尸体扔在哪儿都不知道”。那段时间风声鹤唳,李秀棠大着胆子,伪装成乡医去找尹文则,想找到他的遗体,好好掩埋他。

“遗体没找到,只找到一双鞋。”郭瑞祥说,母亲一辈子都是这样无畏无惧。他参军的时候,母亲也是大手一挥,说“去吧,去参加八路军”。

1945年,平原分局党校四队宣传队在河南林县临淇镇合影。二排左七为郭瑞祥。

战沙场

1945年,郭瑞祥(中)在冀鲁豫军区五分区与战友合影。

入党之后,郭瑞祥参军。初参军,他便担任冀鲁豫卫河支队六分队分队长。“当了个小干部。”郭瑞祥笑着回忆。那一年,当地党组织被日伪军打散,郭瑞祥的上级也不幸遇害。

郭瑞祥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身为共产党员,自己身负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扩军”。他迅速联络老党员和周边村子的热血青年,最终带领40余人的队伍,在1939年加入了魏县的八路军,不久后南下河南濮阳。

“你是不是很会做动员工作?”《环球人物》记者想知道郭瑞祥迅速组织起队伍的秘诀。

“我只上过3年私塾,没文化,不会讲大道理。”郭瑞祥说。他提起一件往事——有一年过年,有个战士想家,没向上级报告就悄悄溜了回去。按当时军队的规定,这算“逃兵”,甚至得枪毙。郭瑞祥把他喊了回来,当天什么也没说。第二天,队伍集合,一列好队,郭瑞祥就让人把他的帽子摘了下来。“我只问他,叫你打鬼子,你怎么跑了?”说完,郭瑞祥看见他哭了,“就又把帽子给他戴上了”。

从小,郭江就听父亲讲这些往事。在他看来,平日里亲切随和的父亲,在战场上有着他不熟悉的另一面:杀伐果断,雷厉风行。

1940年5月,鲁西南地区肖渠战斗打响,日军兵分两路展开进攻。当时战况特别惨烈,八路军正面部队损失了一个营。“牺牲的人多啊……”沉默良久,郭瑞祥接着说,“整个营,连同营长,都牺牲了,他们被鬼子围在沟底,鬼子火力很强,全营只有一个人活下来。”

《环球人物》记者问郭瑞祥:“那你怕不怕?”老人双眼一瞪:“我要杀他们嘞!他们还怕我嘞!”

他当时是新三旅八团一营一连指导员,任务是带一个排的兵力埋伏在长垣县至东明县的公路上,突袭留守的一小股日军。“打死了十几名日军,缴获了十几支骑兵步枪、一挺‘歪把子’机枪。”直到今天,他对这次战斗仍记忆犹新,“在地主家院子里发现一群洋马,一梭子子弹打过去,马受惊跑了出来,我们抓了十几匹,还打死一个看守电台的鬼子”。

往事惊心动魄,郭瑞祥却只是笑了笑。自入伍后,他参加过冀南战斗、反“扫荡”战役、肖渠战斗、曹县东南反顽战役等数不清的战斗。用他自己的话说,“天天打仗,枪不离手,抱着枪战斗,抱着枪睡觉”。

承家训

比身经百战更让郭瑞祥骄傲的是,在抗战年代,他们家被评为“抗日模范家庭”。“我母亲和妹妹后来也参了军,我们一家三口都是八路军。”郭瑞祥说。

郭瑞祥和母亲都在冀鲁豫军区,抗战胜利前却只见过“两面”。郭瑞祥记得很清楚:一次是1942年,他带队去前线送枪支,路上正碰到母亲所在的医院转移伤病员。日军在附近“扫荡”,为了防止自己被抓后枪支落入敌手,他急着把枪藏入枯井,和母亲“没说几句话就分开了”。另一次是他打了胜仗,领到一双布鞋,一看鞋底,上边纳的正是母亲的名字——李秀棠。

上世纪50年代,郭瑞祥与妻子合影。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了,李秀棠脱下军装回了老家,“全国解放了,仗打完了,我也该回家种地了”。“奶奶就那样离开了部队,她没想着让国家给她安排一个工作。”郭江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因为老家十几年没住人,什么都没有了,奶奶曾在一个姨奶奶家生活。

“永远不给党和国家添麻烦。”郭江说,这是一条不成文的家训,家中老一辈是家训最好的践行者。

新中国成立后,郭瑞祥先后担任过贵州军区军法处副处长、昆明军区军事法院副院长、贵州省都匀军分区副政治委员,1979年4月离休。郭江记得,父亲工作很忙。那时候他对父亲的事印象不深,但他深深记得,“我姐用的书包,是父亲用旧雨衣改作的”。

上世纪90年代,郭江和妻子双双下岗。按照当时国家的相关规定,为了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企业可以不安排双职工同时下岗。郭江本可以向上级单位提出申请,父亲却不松口,对他们说:“既然下岗了,也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你们俩就自谋职业。”后来,夫妻俩开了一家五金店,靠着走街串巷卖自己发明的晾衣架,让日子好了起来。

郭江的姐姐郭惠丽复员后才知道,她所在军的军长是父亲的部下。“我父亲从不出头帮她说话,不找关系,不找老战友。”郭江说。

2021年建党百年,“七一勋章”首次颁授,郭瑞祥获此殊荣。授勋当天,郭瑞祥身着绿军装,坐在轮椅上接受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授予的“七一勋章”。党中央评价他是“矢志坚守初心的红军战士”“始终保持红军的政治本色”。

(感谢辽宁省大连军分区、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对本篇报道的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邱小宸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