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资讯
“重塑算力认知边界”:对话中科云达创始人王振雨
2025年09月08日16:02 来源:咸宁新闻网
小号 中号 大号

在智能化浪潮深入推进的今天,算力正从技术基础设施转变为推动产业演进的关键力量。中科云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振雨,凭借十余年的行业积淀,对这一趋势提出了全新的理解与判断。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下算力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

王振雨:以前大家讲算力,往往聚焦于硬件堆叠,比如处理器速度或GPU性能。但今天,这一范式已经发生了变化。随着AI模型日益复杂,决定算力价值的,不再是单一的硬件指标,而是整个系统协同效率,包括高带宽通信、灵活的任务调度、以及对算力资源的动态管理。算力已从“物”升级为“能”——它既是承载平台,也是算法表达的核心基础。

记者:现在的行业是否真正理解了“高性能算力”的内涵?

王振雨:不少企业在谈论算力时,仍局限于物理设备的配置,其实真正的挑战在于“是否适配场景”。举个例子,大模型训练不仅需要大量GPU,还需要高并发的吞吐能力、稳定的资源调度策略,以及对硬件性能的精细管控。如果系统层做不到高效支撑,硬件再强也会造成浪费。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强调“算力系统化设计”而非“硬件加法”的原因。

记者:贵公司目前的研发重心主要集中在哪些方向?

王振雨:我们的核心策略是围绕“适配性”和“可扩展性”展开。比如在GPU集群系统中,我们研发了面向训练场景的高速互联方案和能耗动态调节机制;在异构计算架构方面,则探索了多类型计算单元(如GPU、CPU、FPGA)的组合方式,以满足不同算法的实时需求。此外,我们还构建了自主调度平台和兼容层,提升国产算力生态的接入效率。

记者:您如何看待未来几年算力行业的核心变量?

王振雨:我认为可以从四个维度来看:第一是集群规模化,从“千卡集群”向“智能中心”演进;第二是算力产品标准化,用户更加关注“AI交付能力”而非单纯规格参数;第三是算力绿色化,将功耗控制与性能提升并重;最后是软件定义趋势,算力将不再静态存在,而是被平台动态调配和释放。

记者:关于国内算力生态,您是否有一些观察或建议?

王振雨:很多技术团队具备强大的硬件设计能力,但系统集成能力仍有待加强。举例来说,芯片之间的通信协议、操作系统的兼容性、驱动层的稳定性,这些细节往往决定最终系统的效率与可靠性。我建议从单点突破转向体系构建,特别是在算力调度和资源管理方面打造统一的中间层能力,这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支撑性作用。

记者:对于年轻一代的创业者,您有什么话想说?

王振雨:技术创业是长线博弈。不要被短期热点左右节奏,也不要因为一时看不到市场回报就放弃坚持。像算力这种底层产业,是需要持续投入、深耕积累的领域。如果方向是对的,那么阶段性缓慢是值得接受的。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往往在深水区里孕育


责任编辑:邱小宸

【广告】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旨在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

我要纠错

【广告】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旨在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