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常州一位许奶奶的故事引发关注。她在去年第一次接到“假孙子”的诈骗电话时,信以为真,被骗走了现金。但今年,骗子第二次用同样手法行骗时,许奶奶没再上当,配合警方成功将骗子抓获。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报道中,此前骗子冒充老人孙子,使用“将同学打伤需要赔偿”的话术,利用许奶奶对亲人的担心,诈骗得手。通常在此之后,老人还会被骗子列为“易骗目标”,致其反复受骗。这时候,单纯的指责,或者“别信”的说教,往往显得苍白。
在许奶奶第一次被骗后,民警不是止步于记录案件,而是“不定期上门,向许奶奶进行反诈宣传”。过程中,许奶奶从受害者转变成了反诈志愿者。不仅吸收了知识,更参与了行动,从中掌握了“先稳住对方,再联系警方”的一套成熟应对办法。
反诈宣传,本质上是和骗子的各种较量。骗子在不断更新技术、变换话术,而警方也在升级预警和宣传手段。而因为行骗的通常是跨国团队、快速取现,资金一旦转出,往往很难追回。因此反诈措施必须做在受骗之前,而这,需要警民之间更多的“双向奔赴”。
许奶奶案例的成功,关键在于她本人的主动学习,让反诈宣传从警方单向的宣传,走向了警民双向的联动。这类联动还可以更进一步,形成三向、四向、多向的奔赴。在山东济南,由受骗者组成的“反诈奶奶团”,8年来用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使数百人免于受骗;在北京西城区,68岁的“银龄”志愿者刘喜英,配合警方,带动数百人的老年反诈联盟,走街串巷,守护老年群体的钱袋子。这些案例,都是群众自发地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了主动参与者。
警方赋能群众、群众信任警方,线索就能高效传递、行动也能快速响应。当骗子面对的不再是孤立的老人,而是一张有感知、能反应的保护网,更多的许奶奶就会不是当年的许奶奶了,更多的“假孙子”就当不了当年的“假孙子”了。
反诈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