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视野
从九三精神到昆曲传承:原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选与北方昆曲剧院的文化情缘
2025年09月03日08:59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丁文轩
小号 中号 大号

前言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有人用科技改变社会的运转方式,也有人用文化点亮民族的精神灯塔。当科学的理性与艺术的深情汇聚为一体,一种超越时代的力量便得以显现。站在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的交汇点,这股力量曾托起一门古老的艺术,使之免于湮没,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辉。

昆曲,诞生于六百多年前,如果上溯到宋代苏轼创制的磨调,隋炀帝创制的水调,昆曲的音乐源头有近1500年的历史,因此昆腔“水磨调”素有“百戏之母”之美誉。它曾在千百次的唱念做打中承载士人之雅志,寄托文人之心曲。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下,这门艺术一度濒临消亡。正是在这一危急关头,一位科学家以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架起通向文化的桥梁,又以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兼京昆室主任的身份,将个人的智慧与责任融入昆曲的命运之中。

在王选辞世的那一天,北方昆曲剧院四十余位同仁集体前往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吊唁,有同仁动情地说:“他不仅是科学的巨匠,更是昆曲的知己。”

身为九三学社的一员,我无法仅以旁观者的心情书写这段往事。缅怀之情与敬仰之意交织于心,促使我去追寻他为昆曲留下的足迹。科学与文化在他的身上完成了最动人的交汇,而昆曲因这份交汇而重获新生。

科技托举文化:汉字激光照排与昆曲曲谱的重生

汉字历来以其结构复杂著称,在计算机时代以前,一直被视为数字化排版的难题。王选带领的团队率先攻克这一障碍,研制出兼容简体与繁体字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古籍、昆曲曲谱的数字化提供坚实技术支持。系统所采用的繁体字字形信息存储技术,将每一个笔画、每一个部首、每一种不同写法都纳入处理架构,实现了精准的数字采集与排版。这一成果不仅彻底改写了中国出版行业的发展路径,还远扬至海外出版界,让中华文字重现文化价值,跨越地域藩篱,让世界再次品味汉字之美。

宜兴昆曲研习社的社长逸山(高峰)正是借助这一技术整理校订大量曲谱。那些曾靠手抄流传、依赖口口相传的传统曲谱,如今得以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再现,无论是剧本注释、唱念格式,还是曲牌谱式,都被系统地修订编录保存。曲谱电子化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权威的文本依据,也让昆曲学习者与演出者更便于查阅,推动昆曲从私人收藏走向公开展示,使古老曲谱重新在学术与舞台上焕发光彩。

王选的这一技术成果不仅限于昆曲,也上升为一种文化自觉。他让科学成为文化的坚实支撑,将文本处理与传统艺术结合,使技术与艺术之间不再存在隔阂。每一次排版过程都如一次对话,唤醒古老文字的活力;每一次数字化完成,都凝聚他对民族文化深沉的责任感。正因如此,昆曲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延续其传承生命,而科学因文化的支持而升华成具有情感温度的力量。这样交融的效应,成为王选贡献中最深远的一环,成为后人继续推动文化保护的核心范式。

身为昆曲文化守望者的人,无不对这一交融深感敬佩。科技将文本托举于时代之上,让传承延续而不灭;文化则借助现代工具,重新站立于大众舞台。这种科技与艺术的深度结合令人动容,因为每一部排好的曲谱,每一份数字化资源,都映射出王选对昆曲未来的赤心与信念。

政策之力:王选与昆曲抢救的国家行动

针对昆曲时代边缘化的现状,王选主持调研并提出《抢救昆曲迫在眉睫》报告,提交给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这份报告既是对昆曲现状的深刻剖析,更是一封呼唤国家层面关注的紧急动员信函。

国家财政部随后设立专项资金,自2005年起连续五年拨付,每年五百万元用于昆曲保护与传播,这一资助力度在当时可谓罕见,为昆曲从衰微走向回春提供了重要保障。不仅如此,挽救行动迅速扩展:政策层面介入学校教育、剧院运作及曲谱整理等多个层次,制度化路径为昆曲注入持续保护的可能。

全国政协京昆室在王选的主持下成为这一行动的组织核心。这个平台聚集学者、艺术工作者与政策制定者,构建起文化与制度联结的桥梁。调研不再流于形式,规划也不再徒留纸页;保护行动在制度框架内稳步推进,使昆曲的抢救与传承得以从被动到主动、零散到系统。京昆室开创的模式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借鉴,让文化抢救拥有长效机制。

面对重大文化使命,即便身处病榻,王选仍心心念念昆曲的未来。他并非为名誉而战斗,而是出自对民族文化的深情守望。他以科学家的理性为昆曲争取政策保障,以文化人的热忱激励无数昆曲工作者。他对昆曲的关切不是短暂的奋发,而是一种不舍昼夜、坚守使命的长久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无数昆曲人把他的信念视为自己的精神灯塔,坚定前行。

现任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深切关注昆曲保护事宜,是当年珍视王选精神的延续之一。她在多次内部座谈与外部交流中提到:昆曲走到今天,不仅得益于艺术家的执着,更有学界、科学界如王选这样的文化守望者背后的默默推动。

在许多昆曲人的心中,王选代表了一种跨界担当:既是科学家,又是文化守护者,是制度倡导者,也是情感的灯塔。他的行动让文化与政策相互支持,让保护不再是久远的梦想,而是现实的制度。昆曲的发展因此获得了坚韧力量,而这一份力量,在今天仍在延续、发酵,成为现代中国文化保护史上的动人篇章。

文献与记忆:为昆曲建立文化档案

昆曲的传承,曾在长久的岁月中依赖师徒口授、民间流传。然而文献散佚的危机,几乎将这门古老的艺术推至不可挽回的边缘。许多传统剧目的唱词、曲牌乃至表演程式因缺乏系统整理而逐渐模糊,学术研究与舞台实践都陷入了重重困境。正是在这种文化危局中,王选以科学家的缜密思维和文化守护者的热忱,推动了《中国昆曲精选剧目曲谱大成》的诞生。这套七册曲谱,以剧院为单位进行整理编纂,汇聚了各地昆曲专家、乐师与学者的智慧,确立了昆曲文献的权威框架。

每一册曲谱不仅是文字与音律的记录,更是历史的重现。每一个曲牌、每一段唱腔,都经过反复校勘与考证,力求还原原貌。它不仅为昆曲研究提供了可依赖的学术文本,也为教育与演出奠定了坚实基础。剧院能够据此重现传统表演,演员可以以这些曲谱为准绳校正音律与程式,学者则能够在其基础上追溯昆曲的历史流变。这套曲谱不仅是纸上的记录,更像是一部文化的生命档案,将一度濒临湮没的艺术重新固定在可被传承、可被研究的坚实地基之上。

然而,文字只能描绘旋律的骨架,而昆曲真正的灵魂,往往寄寓于声音与身段之中。王选深谙此理,因此,他投入大量心力推动昆曲音像资料的抢救工作。那些散落在民间的老录音、尘封在剧院档案室中的珍贵影像,经过系统征集与整理,成为昆曲艺术最真实的历史见证。王选深知,只有让后人能够“看见”与“听见”传统的舞台,昆曲才可能在时光中延续原初的风采。

在王选辞世后,他的夫人怀着深重的情感,将大量音像资料无偿捐赠给全国政协文史馆。这些记录着老一辈艺术家身影与唱腔的影像,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更是昆曲历史的集体记忆。学者可以借助它们比对曲调的演变,演员得以从前辈的手势与眼神中体悟技艺,观众也能透过这些影像与声音,触摸到那些不应被遗忘的舞台瞬间。这些珍贵的资料,犹如一座座文化的时光胶囊,将昆曲的精髓稳稳托付给后人。

在文献与音像的双重支撑下,昆曲得以走出脆弱的口耳相传,迈向科学化、系统化的传承之路。这不仅是一种学术上的胜利,更是一种文化信念的兑现。王选以科学家的理性与文化人的赤诚,为昆曲构筑了一个可被保存、可被传承、可被再现的文化记忆体系。这是他留给昆曲最宝贵的学术遗产,也是他以一生践行的庄严誓言: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时间的洪流中不被湮没,而是以更清晰的姿态,走向未来。

北大情缘与剧院敬意:跨越科技与艺术的精神连接

2006年2月,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被一片肃穆笼罩。这里不仅是为一位科学巨匠送行的地方,更成为昆曲界心灵的朝圣地。那一天,北方昆曲剧院四十余位演员、乐师与学者集体到场吊唁,这一场面仿佛一场无言的文化礼仪,将科学与艺术的纽带,在无声的哀思中深深系结。

北昆院负责人在灵堂前深深鞠躬,话语简短却饱含情感:“没有他,昆曲或许早已在历史的风尘中沉寂。”这句话既是致敬,也是告白。剧院的艺术家们,带着他们的折子戏、他们的唱腔记忆,默默伫立在灵堂前,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敬意。那一刻,科学与艺术不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在王选身上找到了交汇的支点。他不仅改变了汉字与科技的历史,更以学者的坚守与文化人的柔情,成为昆曲复兴背后最无声的推手。

有位老艺术家曾多次回忆起这一幕,他称之为“科学与艺术最深情的相遇”。昆曲能够走到今天,离不开王选当年所奠定的坚实学术与政策基础。他所开启的那道桥梁,让剧院能够将目光投向更长远的未来,也让昆曲在科技与文化的双重支撑下找到新的生命力。

作为学术高地,北大孕育了王选,也在他的推动下成为昆曲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昆曲专题讲座、学术研讨、校内演出等活动在此频繁举办,曲谱整理、表演研究与文化推广相互交织。昆曲在北大的校园里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古老艺术,而是可以被亲身体验、被青年学子感知的文化存在。许多年轻人因在北大的课堂或讲堂上第一次聆听昆曲,而对这门艺术心生敬意与热爱。

在北大,科学与文化并非两种割裂的力量。北方昆曲剧院在北大大讲堂开设了昆曲专场,王选借助这片学术沃土,让昆曲保护与学术研究互为支撑。他用科学的方法为昆曲建立文本与资料的标准,用文化的情怀让科技脱去冷冽的外衣。正是在这种交融下,北大不仅成为知识的殿堂,更成为昆曲复兴的重要支点。科技与艺术在此地完成了最浪漫的交汇,王选的精神也在这片校园延续,化作连接昆曲与时代的最牢固纽带。

那一天在灵堂上,无论是北大的学者,还是剧院的演员,都明白王选所留下的不仅是成果,更是一份信念。这份信念让昆曲不再只是历史的遗产,而是能被传承、被研究、被热爱的文化力量。它跨越了科学与艺术的边界,化作一座精神桥梁,连接起过去与未来,让后人仍能在昆曲的唱腔中,听见那份穿越时光的回响。

尾声

岁月缓缓流淌,舞台的帷幕一次次升起,古老的“水磨腔”依旧在灯影间回荡。人们或许会记得那些名动一时的名伶,记得那些传世的曲牌,可在昆曲重生的背后,还有一位以科技为笔、以文化为心的学者,将一生的智慧与热忱化作一盏灯,照亮了这条曾经黯淡的古老艺道,让历史与未来在他的守望中紧密相连。

王选并未在舞台上唱过一曲,也未执过梨园的行当,但他懂得这门艺术的脆弱与珍贵。他用激光照排唤醒了沉睡的文字,用政策与学术搭建起文化的防波堤,用病榻之躯守望那缕摇曳的曲调。他离去的那一天,北大讲堂前的白花与泪水,北方昆曲剧院的同仁们深情鞠躬,都是文化世界最真切的谢意,是时代对一位守护者最深沉的颂歌。

有人说,科学是冰冷的理性,艺术是温柔的感性。王选用一生推翻了这道藩篱,让智慧与深情在昆曲中交织成不灭的火焰。他没有为自己留下任何光环,却为昆曲、为民族文化赢得了穿越时间的回响,也让后人能够在曲调声声中,听见一个民族最悠远的心跳。

当今的舞台上,每一次曲牌响起,都是对他的无声致敬。那份执着与信念,早已融入昆曲的旋律,化作一曲无形的长歌,随着时间的推移,向岁月深处,缓缓传扬,愈加悠远,愈加清亮。

(作者单位:九三学社北京西城区文化支社,作者系北方昆曲剧院一级演奏员)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