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面孔
本期人物林书豪
再见,“林疯狂”!再见,17号!
2025年09月02日17:42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微信
小号 中号 大号

一位毕业于哈佛的华裔后卫,

简直是为NBA量身打造的剧本。

8月的最后一天,37岁的林书豪正式宣布退役,结束了他长达15年的职业篮球生涯。

他在社交媒体留下一段文字:“过去的15年职业生涯,我明确知道有一天我会需要离开,但现在真的到了要和篮球说再见的时候,这仍然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难的决定。”

消息传出后,众多球迷为之感慨,NBA官方也第一时间发文致敬,称赞他“激励了无数人去打破壁垒”。

轻巧、灵动、进攻火力威猛,《时代》周刊曾这样形容林书豪,称他为球场上的“艺术家”。从最初不被看好,到凭借努力在“高人”众多的NBA站稳脚跟,他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却也因NBA的偏见与商业考量,最终选择了转身离开。

奥林匹克文化促进会会长夏斯均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林书豪主动掌控退场节奏、郑重向篮球赛场告别,体现了当代运动员的主体性觉醒。他跳出被动告别的传统路径,将职业主动权握在手中,这与现代奥林匹克‘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理念高度契合。”

“林疯狂”

许多人认识林书豪,是从那段风靡全球的“林疯狂”时期开始的。然而他的NBA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从哈佛大学经济学系毕业后,他参加了2010年NBA选秀大会,最终遗憾落选。有球探后来坦言,林书豪落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亚裔身份。

这次落选后,林书豪一度感到沮丧,但并没有放弃。通过夏季联赛的表现,他最终以落选秀身份签约金州勇士队,正式进入NBA。在勇士队的第一个赛季,他机会有限,只出场29次,场均上场时间不到10分钟。第二个赛季刚开始,勇士就裁掉了他。

刚进入NBA时的波折,曾让他几乎想要放弃篮球。他回忆说:“进NBA的第一年我就想放弃了。第二年的时候我就打电话给经纪人说我不打了,我已经把全部衣服都带走了。家人就一直跟我说你不能这样放弃,这很不专业。我就很尴尬地又把东西全放回去,然后去练球。”

·林书豪。(资料图)

转机出现在2011年12月,纽约尼克斯队给了林书豪一份非保障合同。2012年2月,在球队缺兵少将的情况下,主帅迈克·德安东尼决定让林书豪上场试试。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身穿17号球衣的年轻人,竟然一夜之间点燃了整个麦迪逊广场花园:他全场砍下25分、5个篮板和7次助攻,带领尼克斯取得了久违的胜利。从此,“林疯狂”时代正式开启。

从2月4日对阵新泽西网队开始,他连续首发7场比赛,场均贡献24.4分、9.1次助攻,带领尼克斯豪取7连胜。整个纽约为之沸腾,“Linsanity”(林疯狂)的呼声此起彼伏。

不久后,林书豪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成为NBA历史上仅有的4名获此殊荣的球员之一。

·林书豪登上《时代》杂志封面。

纵观整个NBA生涯,林书豪共出场480场比赛,场均得到11.6分、4.3次助攻,在黄种人球员中出场次数仅次于姚明。但他并非天赋异禀的球员,他的成绩更多源于他近乎偏执的努力。

2011—2012赛季前,NBA曾因劳资纠纷停摆3个月。在比赛不知何时恢复的情况下,许多球员都放松了训练,而林书豪反而加大了训练量。

“每一次我是第一个到训练室的,也是最晚一个离开的,”他说,“我愿意用假期的时间来提高自己。”即使在“林疯狂”时期,他也没有丝毫松懈,始终保持着刻苦的训练。

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坚持,成了他在NBA立足的资本。

流浪之旅

然而“林疯狂”的童话太短。

当尼克斯队的主力球员卡梅隆·安东尼伤愈复出后,林书豪在战术体系中的位置逐渐边缘化,不再能够主导比赛节奏。就在安东尼回归一个多月后,在对阵活塞队的比赛中,林书豪遭遇半月板撕裂,导致赛季报销。

此时,林书豪又迎来了一份休斯顿火箭队精心设计的“毒药合同”:一份3年2510万美元的合约,其中前两年薪资总计1020万美元,而第三年则大幅上涨至1490万美元。

出了高价的火箭队,有自己的“算盘”。他们曾因姚明的加盟在中国积累了深厚的影响力,拥有成熟的中国市场运营团队,深知如何最大化亚洲球员的商业价值。姚明退役后,火箭正处于重建阶段,需要具有市场号召力的球员来提升球队形象,林书豪的知名度恰好符合这一需求。

林书豪当时年仅24岁,伤病恢复能力强,火箭管理层也认为他的实力可能被低估了。此外,球队充足的薪资空间也使得这份合同不会带来过大的财务压力。

然而对于“老东家”尼克斯队而言,情况则截然不同。由于球队薪资空间有限,还需考虑与安东尼的续约问题,若匹配火箭的报价,两份大额合同叠加可能使球队面临数千万美元的税务压力。最终,尼克斯选择不匹配报价,因商业考量选择放弃林书豪。

让人唏嘘的是,林书豪曾表示尼克斯是自己最想效力的球队:“我的最大目标是找到一支真正需要我并对我的未来有规划的球队,而我在那里打球又会很有乐趣……显然,现在我找到了。”

·林书豪。(资料图)

离开纽约尼克斯后,林书豪辗转多支NBA球队,却再未能重现“林疯狂”时期的表现。受到伤病影响,他的出场时间逐渐减少,甚至在总决赛中也大多只在垃圾时间上场。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他忍不住落泪,坦言自己仿佛已被NBA抛弃。那一刻,他不再是被万众簇拥的“林疯狂”,更像是一个在商业联盟中努力求存的普通球员。

之后,他将目光转向CBA,先后加入北京首钢和广州龙狮队。但他在CBA的发挥并不稳定,状态时有起伏,还一度被广州队裁退。年龄的增长和伤病的困扰,让他再也无法像年轻时那样飞天遁地。

尽管如此,他仍以自己的方式为篮球事业做贡献、助力年轻运动员成长。他曾发起“三分心”公益项目,每投进一记三分球就捐赠3000元(后增至2.1万元),还通过“林书豪基金会”在中国捐建了498个公益球场。

夏斯均认为:“林书豪打破亚裔篮球人的刻板印象,搭建起中美体育文化交流的桥梁。这种将体育影响力转化为社会动能的实践,也与奥林匹克倡导的精神深深共鸣。”

NBA的“棋局”

纵观林书豪的职业道路,可以看出NBA的商业逻辑和在球员身上的投资布局。

有分析认为,“林疯狂”出现的时机,恰恰是姚明退役之后,因为当时的NBA需要一个有影响力的华裔面孔来维持其在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的影响力。林书豪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一位毕业于哈佛的华裔后卫,一段充满励志色彩的逆袭故事,简直是为NBA量身打造的剧本。

正因为如此,NBA联盟不遗余力地宣传“林疯狂”,将他塑造成一个打破种族偏见、实现“美国梦”的偶像。林书豪最受关注时,他的球衣销量一度位列联盟第一,比赛转播收视率也屡创新高,曾一度让NBA在中国市场的收视率短时间内增长超过50%。

可以说,林书豪为NBA带来的商业回报,远远超过了他所获得的薪水。2016年夏天,林书豪曾以3年3600万美元的合同加盟布鲁克林篮网队。篮网管理层坦言,看中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中国市场的商业价值。

NBA时任总裁大卫·斯特恩也曾直言不讳地说:“如果姚明是中国对美国最大的出口,那么林书豪就是美国自产、自销、完全定制的产品,专门销往亚洲市场。”这样的“标签”,既为林书豪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也让他的NBA之路始终伴随着商业的牵绊。

如今,林书豪的职业生涯已经画上了句号。夏斯均说:“林书豪虽告别赛场,但其自主选择背后的清醒与从容,仍将持续激励年轻人平衡梦想与现实。期待他在人生新赛道上,继续书写体育人的故事。”

再见,“林疯狂”!再见,17号!

监制:张   勉

编审:尹   洁

编辑:徐力婧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加微信“HQRW2H”了解细则。欢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闻线索,可发至邮箱tougao@hqrw.com.cn。)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键词:

林书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