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店员被顾客持续咆哮骂哭事件,看得人如鲠在喉。
8月24日,星巴克店内,女子因店员漏点一杯饮品,持续高声辱骂对方十分钟。“态度不好就不要上班”“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是吧”,女子越骂越难听、越骂越上头,被骂的店员小姑娘默默落泪。星巴克表示,已第一时间免单补救,但女子仍持续辱骂,最后由同行男子代为道歉,称“她情绪比较难控制”。
说实话,估计不少打工人和我一样狠狠共情了。顾客没拿到饮品不开心,能理解;但店员忙中出了个小差错,也该被体谅。谁又能保证永不犯错?就像网友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消费者维权天经地义,但维权不等于侵权。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公然侮辱他人情节较轻者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法律既会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也会守护劳动者的尊严。
不过,我们如果只把关注点放在顾客和店员之间,那就大错特错了。企业绝不能美美隐身!对权益没有得到保障的消费者,星巴克的做法是免单和送饮品。那么对被辱骂了十分钟的员工呢?事发时可曾及时介入、保障员工免受言语暴力?事发后有无心理支持或相关补偿机制?这不免让人想到了胖东来,6月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内部“侵犯人格尊严的处理”,升级了“委屈奖”的赔偿标准,员工被骂最高可获赔10万。
其实,这也反映了服务行业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服务的即时性和无法回收性导致的“容错率”太低。顾客花钱来消费,有点不顺心就容易带情绪;而员工背负KPI和服务标准,神经紧绷,工作量又大。一旦犯错,小摩擦一触即发,也容易升级成大问题。但社会角色不一样,不代表社会等级就有高有低,尊重本来就应该是相互的。咆哮的顾客,其实就是用错误的方法要尊重;哭了的店员,也只是想被平等地对待。大家不过是不同社会身份的普通人罢了,何必互相为难?
真正遇到问题,投诉、索赔,途径很多,再大的错也不过是忘了一杯饮品,没必要上升到人身批判。这丢的不光是面子,更是文明的里子。
最后想说,一杯饮品没点可以再点,得饶人处且饶人。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从业者,都请多一点包容,多一点善意。企业,也请多一点为员工撑腰的魄力。毕竟,一个社会的文明,不光看如何对待强者,更看如何守护每一个努力劳动的普通人。
上海,饮品,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