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WTT欧洲大满贯瑞典站比赛,国乒男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男单前两轮战罢,5人出局,“独苗”林诗栋闯入决赛,但决胜局以2分之差惜败莫雷加德。这是大满贯赛事开办以来,国乒首次丢失男单冠军。男双的形势同样不容乐观。首次搭档的组合梁靖崑/温瑞博无缘四强,另一对组合林诗栋/黄友政屈居亚军。
值得注意的是,国乒男队近一段时间以来都表现低迷。澳门世界杯男单冠军旁落,多哈世乒赛只有王楚钦一人杀入决赛。横滨冠军赛多名选手早早出局,美国大满贯7人参赛4人止步首轮。国乒男双更是连续7站国际赛事无缘冠军。
这对于习惯了各项赛事都包揽冠亚军的国乒来说,无疑是一个必须直面并深刻反思的信号。巴黎奥运会后,随着核心主力马龙退役、樊振东退出国际排名,国乒男队进入了加速推进新老交替进程的阵痛期。作为当前男队的核心人物,王楚钦多次成为队伍在关键时刻的得分点。但团队成绩的稳定和优势,显然不能只依赖单一球员的成长,强大的集体优势才是根基。比如刘国梁和孔令辉的“双子星”时代,王皓、王励勤、马琳的“二王一马”时代等,多位优秀顶尖运动员间的相互成就,才造就了一支强大的王者之师。因此还需要有更多优秀的队员能站出来、顶得上、扛得住,尽快形成新的“核心集群”,确保国乒男队在世界赛场上的整体竞争力。
目前的年轻选手虽崭露头角,但尚未能完全扛起大旗。林诗栋当属新生代力量中的佼佼者,先进的反手体系和强大的心理能力,让他在巴黎奥运会后排名一路飙升至世界第一。如何在技战术体系被熟悉后依然能强化战术变化,打出更厚实的球,是林诗栋目前亟须解决的难题。而陈垣宇、黄友政、温瑞博等一众小将虽敢拼敢打,但抗压能力和关键分的把控能力,尚需细细打磨。
当下,一众外国选手不仅技术先进,更在战术创新和心理素质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面对中国选手毫无惧色,甚至常常超水平发挥。战胜国乒队员的次数越多,“想挑战国乒”的想法就愈强烈,这种集体性的信心突破正重塑着当前世界乒坛的格局。于国乒男队而言,这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全新的机遇,促使着我们的队伍必须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深刻的技术创新和训练革新。
对于国乒男队暂时的低迷,球迷也无需太过惊慌。因为国乒本身的发展壮大,就并非一路坦途,也曾因更新换代、规则更改等经历过几次阵痛期。但国乒的辉煌,正是在不断应对挑战、突破自我的过程中才得以延续。当下正值新奥运周期的第一年,竞争格局尚未最终定型。相较于成绩的稳定,“调整”才更应成为此刻的关键词。无论是运动员自身心态和技战术的调整,还是整支队伍成长战略的调整、选人用人的调整等,都是团队在新周期谋求长远发展的必要过程。但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耐心以及允许试错的空间。每一次试错,都是宝贵的经验。
不妨给予国乒男队从容调整的底气,允许他们经历必要的成长过程,从只欣赏“理所当然的胜利”,到学会欣赏“在强敌环伺中依然领跑的本领”。这是对竞技体育规律的尊重,也是对这支功勋队伍的信任。期待国乒能以此为契机,积极求变,以淬火成钢的姿态重新走向强大。
国乒男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