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视野
当精神成为力量,你就不会虚度光阴
2025年08月22日17:21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王学武
小号 中号 大号

近来,有两个消息引起社会和业界的关注。一个是男篮亚洲杯正式落幕,时隔十年再进决赛的中国男篮,最终以89:90惜败于卫冕冠军澳大利亚,收获亚军。虽然没能登上最高领奖台,但这支年轻的队伍,以整个团队的拼搏精神和赢得了掌声。见证了队伍努力全过程的中国篮球协会主席郭振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男篮这个集体“很可爱”。“亚洲杯跟队的17个日夜,我近距离看到队员、教练和工作人员的付出,一直被感染、被带动着。队员们在场上玩命,在场边也被他们激励着。”郭振明说。

郭振明讲述了男篮征战亚洲杯的一些幕后故事,比如老队员胡金秋“轻伤不下火线”。对阵印度队,他在篮下强打得分的过程中颈部撞到广告牌,赛后检查显示颈椎挫伤,可他绑着肌贴参加了接下来对约旦队的比赛。在对韩国队的四分之一决赛中,他又在眉骨被对方打破流血后坚持带伤作战,展现了一位老队员的责任和担当。说到赵睿,郭振明认为他实现了从大男孩到男人的蜕变。“对手在场上挑衅他、针对他,他都承受着,因为他心里有更大的目标。”郭士强指导的那句“出了问题责任我来承担”已经广为流传。这个国际化的团队也很有凝聚力,连一日三餐都一起行动。参加过2023年世界杯的朱俊龙甘愿做“1分先生”。他说:“大家在场上就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要计较个人数据的得失。我场均1分,但是我尽全力为队伍贡献自己的力量。目标只有一个,就是队伍赢球。”

还有一个业界消息,第8个中国医师节的8月19日,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院长与464位新入职员工谈心,为他们讲述一代又一代协和人在攻克疑难杂症、护佑人民健康的道路上接续奋斗、拼搏进取,用心血和汗水积淀形成“严谨、求精、勤奋、奉献”协和精神的故事。

一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接受规范化疗和靶向治疗4年后病情复发,自己都失去了信心,但是医生没有放弃。这位患者说,“医生全心全意帮助我,苦口婆心开导我,让我坚持治疗,现在我的身体基本康复了。是协和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截至2022年全球文献报道748例。至今,协和院心外科、血管外科、妇产科、肝脏外科、泌尿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合作,成功实施手术457例,是全球最大的单中心,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分期、分型及规范化诊疗方案。

宋鸿钊院士带领老一辈妇产科人潜心研究,使绒癌成为最早实现治愈的实体瘤之一,在国际肿瘤治疗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前辈的基础上,向阳主任带领团队聚焦攻坚绒癌的难治、耐药病例,推动系统性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使得协和绒癌诊疗研究始终站在国际前沿。

崔丽英教授带领神经科团队用数十年的时间,建立起渐冻人症诊断的“金标准”,参加制定了国际诊断指南,使得诊断时间缩短,疾病进展延缓,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提高,协和诊疗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协和人之所以能“看别人看不了的病,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源自对每一次诊疗都认真严谨,对每一个方案都反复推敲,对每一台手术都力求完美,对每一位患者都全力以赴。正是深藏在细节里的岁月与仁心,形成了百姓对协和的口碑。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是坚持和弘扬党的伟大精神的榜样。在谈到科学家精神时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在谈到弘扬企业家精神时指出,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 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加快推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就是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才会视野更开阔、行动更有力量。

伟大斗争需要伟大精神,伟大斗争铸就伟大精神。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当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转化为我们的精神支柱,当精神成为融入苦干实干和攻坚克难的力量,你就不会虚度光阴。

作者介绍:

王学武,乡情、亲情文学知名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科技日报社研究部主任。出版有《乡愈》《乡读手记》《亲疼》《孝亲三部曲》(《亲疼》《亲缘》《亲享》),北大出版社出版。《乡读手记》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担任《医之心——百名协和医学专家医学人文志》(北大出版社出版)编审指导,入围2022年中国好书。微信公众号《时光里的时光》创建人。

出生于浙江省淳安县威坪镇安川村,198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2020年被家乡授予淳安文化传播杰出人物。

《乡愈》系作者第六部乡情、亲情作品,由“乡之旅”——表达对乡村巨变的新感怀、“亲之疼”——以原汁原味的心性表达再催人们回归亲情本源、“心之情”——重拾本源初心,共情心性修炼、“淳之愈”——抒怀新时代乡情、乡愁对每个人的疗愈和治愈四部分构成。

《乡愈》在保留《孝亲三部曲》和《乡读手记》经典篇目基础上,增加作者近三年在网络新媒体发表的更具乡愁思绪沉淀、更见积极人生态度、更富治愈美感的新作,是作者乡情、亲情系列作品全新呈现。

《乡愈》第二次印刷,新收录《乡愈》出版一年来,作者创作的代表性手记和散文,选录作者对《乡愈》原创文字二次创作并携手AI创作的二十首歌曲,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欣赏。


责任编辑:高玮怡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