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李林 唯一的华侨女游击队长
2025年08月21日16:27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董硕
小号 中号 大号

李林(1915年—1940年) 福建漳州人,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回国后加入八路军。全民族抗战期间,创建雁北第八抗日游击支队并任队长兼政治主任,于1940年在第九次反“围剿”战斗中壮烈牺牲。

在福建厦门的集美中学校园内,有一座面海而立的雕像。雕像上的女子骑在马背上,一手紧握缰绳、一手持枪。她身体前倾,神情坚毅,仿佛正冲锋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前线。

今天,无数的学生从她身边匆匆走过,他们也许很难想象,这位从南洋归来的姑娘,曾在战场上策马扬鞭,怀着身孕奔赴前线;也曾在危急关头,将最后一颗子弹打向自己,只为不做敌人的俘虏。“李林的腰间总是别着一把小手枪,里面只有一颗子弹,那是她给自己留的。为国家献出生命,她早已做好准备。”山西朔州市李林英雄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宝国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桃李尽成“林”

李林与集美中学的缘分始于南洋侨领陈嘉庚。

1915年,李林刚出生便被家人遗弃在福建省漳州市塔口庵前。前来敬香的侨眷陈茶偶然看到,将她抱回家收养,取名翠英,后又改名秀若。3年后,陈茶带着李林远赴南洋,到印度尼西亚与丈夫李瑞奇团聚。同年,陈嘉庚在家乡创办集美中学。

有一天,老师在课堂上挂起一张中国地图,偷偷给同学们讲中国的地理。“那时印尼还是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政府规定课堂上不允许教授课本以外的中国、印尼知识。”王宝国说。荷兰殖民学监发现后,狠狠斥责了老师。李林很不服气,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反击:“我们中国比你们荷兰大20倍!”学监被这句话激怒,将中国地图扯下踩在脚底,辱骂道:“你们中国人是东亚病夫,劣等民族!”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年幼的李林。

那时,陈嘉庚在南洋华侨中声望极高,李林也经常听养父讲起他的故事。她时常思考:有陈嘉庚这等人物的民族,怎么会是劣等民族?我哪天能回国,到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读书呢?

1930年初,李林踏上了归国的轮渡,半年后成功考入集美中学。在校期间,恰逢九一八事变爆发,李林主动请缨加入集美抗日救国会。次年,上海爆发一·二八事变,陈嘉庚发动全校开展抗日宣传与募捐活动,李林亦投身其中。“陈嘉庚的爱国思想对李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段在集美的岁月也成为她投身民族抗争的起点。”王宝国说。

除了陈嘉庚,李林还对革命志士秋瑾仰慕不已。从集美中学毕业后,李林追随秋瑾生前的脚步来到杭州求学,不到一年转学去了上海爱国女中。

李林在上海爱国女中校园。

在上海,李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写下名句“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她还开办了一所平民夜校。“‘东亚病夫、劣等民族’这8个字一直是李林的心病。”王宝国说,“她开办平民夜校不仅是为抗战储备力量,更是为了提升国人的整体素质。”

1936年7月,李林决定北上。临行前,她将自己的名字李秀若改为李林。“这个名字源自集美校歌中的‘桃李尽成行’,她希望桃李不但要成行,还要成林,因此给自己取了李林二字。同时,李林也是列宁的中文谐音。”王宝国解释道。

朝日寇开枪

1936年9月,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以下简称牺盟会)成立,国共合作后由中共山西工委领导。12月底,李林接受中共组织委派,南下太原,在牺盟会组织的国民师范军政干部训练班接受培训。她虽是政工干部,但瞄准、刺杀、射击、投手榴弹等动作,她总是反复练习,经常练得手上磨出血泡、双肘结下痂瘢。很快她就学会了骑马打仗和双手用枪。

李林(前排右一)在行军途中与战友合影。(受访者供图)

七七事变爆发后,李林一再向组织要求,要到前线的前线——大同去。1937年9月中旬,大同沦陷,李林和同志们不得不奉命撤出,退至雁门关时,遇到了时任中共山西工委宣传部部长赵仲池。赵仲池等人专门等在这里,准备带领撤下来的同志到雁门关外的平鲁县创建晋绥敌后抗日根据地。

听到这个消息,李林眼都亮了。可赵仲池明确指示她:你是女同志,应当南下,不得随队。李林当然不肯放弃:“你们不同意,我也要去。到了平鲁,我会用自己的实践证明,集美女生能抗日,南洋华侨会抗日!”赵仲池被她的执着打动,朝她点了点头。

“李林组建并训练了一支216人的抗日游击队,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华侨抗日女游击队队长。但她最初只是政治主任,她是通过自己的卓绝努力赢得组织信任的。”王宝国说。

1938年4月,23岁的李林带着游击队进军绥南。途经绥远凉城时,她意外发现了日军新建的战马基地,当即决定择机进攻。

午后,敌军战马群来到河边悠闲饮水,殊不知,一双双眼睛早已将他们锁定。就是现在!李林朝着战马上的日寇果断开枪,敌军四散而逃。李林等人兵分两路,乘胜追击,共毙杀敌军26人,夺战马120匹,缴韩麟春步枪46支。李林也一战成名。

不久后,李林的游击队到了常流水。“常流水隶属大同,是战略要地。若能打下这个据点,既杀敌兵,又震敌心,李林在战前就已经进行了周密的分析。”王宝国说。

一天入夜后,敌军已进入梦乡。李林手势一挥,一颗手榴弹无声滚入屋内。“轰”的一声响起,没有被炸死的日军仓皇往外跑,正好撞进李林早已布置好的火力网。仅半个小时,日伪军近百人尸横当场,其他人落荒而逃。

李林带队接连打赢20多场战斗,以近乎零伤亡的战绩震动敌军。“日军为了捉拿李林,发出5000大洋悬赏通告,还称她为‘顽皮女太君’。”王宝国说。

2025年5月,王宝国(左一)在李林牺牲地为寻访团讲解李林事迹。(受访者供图)

油灯下的爱情

1938年底的一天傍晚,赵仲池在会议上宣布:“经上级批准,同意屈健同志和李林同志结婚!”

屈健与李林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太原的军政干部训练班。那时两人交集不多,但李林的坚强与干练令屈健印象深刻。雁北十三县牺盟会特派员会议在大同召开时,两人再度相遇,他远远地坐在李林的对面。

后来,李林来到屈健等人在平鲁县创建的晋绥敌后抗日根据地,屈健才有机会真正认识李林:训练队伍时,她是威严的队长;关心战士时,她是贴心的大姐;冲锋陷阵时,她是骁勇的战将;护卫战友时,她又像慈爱的母亲……这样的李林让屈健无法忽视。

李林被日军悬赏后,组织上打算将她调回后方,但她坚决不肯。几经争取,李林得以“离军不离地”,留在前线做政治工作。这一安排让她到了屈健身边,二人成了上下级。

“当时条件有限,为了节省油灯,他们晚上常在一张桌子边工作学习。”王宝国说。一盏油灯下,边委秘书屈健和组织委员李林各自埋头工作,偶尔也谈及彼此的经历。油灯下的爱情没有风花雪月,也没有海誓山盟,只有一张写着“你愿不愿意留在雁北解决个人问题?”的小纸条。

婚后一年多,李林怀孕了,此时正值日军对晋绥边区的第九次“围剿”。李林将生病的屈健送到一名医生处养病,自己却上了前线。

1940年4月26日凌晨,一支千人的队伍在突围行军时遭遇敌军炮火。随队的李林提议:精选骑兵20人组成突击队朝东强攻,吸引敌人火力,大部队趁机从西南方向突围。那么,谁来带队呢?“这个队伍我熟悉,我来吧!”李林短发一甩,跨上了战马。坐稳后,她本能地摸了摸自己的腹部。

“李林率队先北战,又南击,再东进,专向敌人的火力重点冲锋。”王宝国说,左右两支枪的子弹都打光了,她就朝敌军扔手榴弹,趁着爆炸时给枪上子弹。李林带着突击队一路血战,终于脱险,却因不放心大部队,再次进行反攻。

李林的战马名叫“菊花青”。敌人的炮火集中袭来,“菊花青”被手榴弹片击中,疼痛中不慎将李林甩落马下。身后的战士急忙下马来扶,却被李林大喊着命令道:“干什么?赶紧往出冲!”随后,她匍匐在地,继续回身射击。

不知过了多久,李林的枪膛已空,敌军的呼喊“抓活的!抓活的!”愈发清晰。最后一刻,她从怀中掏出那把八音手枪,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喉咙,打出了最后一发子弹。这位不满25岁的南洋华侨,将自己永远留在了祖国的土地上。与她一同留下的,还有腹中几个月大的胎儿。

李林牺牲前夜,屈健被噩梦惊醒,额头渗着冷汗,莫名的焦虑让他辗转难眠。次日,李林的警卫员踉跄跑来:“李委员失去联络了!”屈健怔愣了一下,瞬间什么都明白了,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他拼命摆手、摇头,嘴唇颤抖,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走过33里山路,屈健终于再次见到了他的爱人。李林安静地躺着,仿佛只是在小憩。李林牺牲后,屈健10年未娶。新中国成立后,每年4月26日,他都会走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遥望李林牺牲的西南方向,久久伫立。

屈健祭奠李林时泪洒现场。(受访者供图)

在这场全民族抗战中,成千上万的华侨青年怀着满腔热血,毅然回国参军参战。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500名南洋侨胞投身华南抗日游击队;400余名华侨健儿直接奔赴华北敌后战场;另有约2000名华侨青少年奔赴延安及华北、华中、华南的敌后战场,加入八路军、新四军、东江纵队和琼崖纵队……李林,正是这浩浩荡荡队伍中最英勇的代表,她的牺牲凝结着千万华侨抗战者的血泪与坚守。


责任编辑:邱小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