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国内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2025年08月21日09:00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海滨
小号 中号 大号

在中国,荷花自古便是诗歌的经典话题。

南朝时期,钟嵘《诗品》记载,汤惠休评价谢灵运之诗如芙蓉出水,而颜延之诗如错彩镂金。到了唐代,肃宗乾元二年(759年),长流夜郎的李白在奉节遇赦,早发白帝城,一日到江陵。秋天,老友江夏太守韦良宰厚待李白并分享自己的得意之作,李白写诗称赞其作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此诗句也被后人公认为对李白诗歌最好的概括。好诗就像芙蓉出水,抛去了错彩镂金的雕饰,呈现出纯粹的天然之美。

江南可采莲

《江南》是汉乐府诗中的相和歌辞。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表演情景——

有人领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大家齐唱:鱼戏莲叶间;再分男女高低声部依次轮唱: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展现了江南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快乐吟唱的场面,内容源于民众日常,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脱口而出,不假雕饰。近代诗人闻一多认为,其中的“鱼戏莲叶”可能还隐含着男女之间纯真美好爱情的朦胧表达。

大量南朝乐府民歌则擅长以谐音梗表达甜蜜的爱怜、缠绵的相思和有情人终成佳偶的期盼。以“莲子—怜子”为谐音梗的典型诗句如:处处种芙蓉,婉转得莲子;又如: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以“藕—偶”为谐音梗的典型诗句如: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又如:下有并根藕,上生并头莲。

借采莲表达相思最成功的是《西洲曲》:……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这一长段情景交融的描绘以莲写景,借莲叙事,因莲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两名女子正在采莲。

唐代也有不少关于莲的妙诗,诗人李白、王昌龄、白居易曾分别写作《采莲曲》,形成了自然清新的采莲女三部曲。第一部,李白写浙江若耶溪上,盛开的莲花高过人头,不知采莲女去了哪里,忽然听到隔着荷花传来的笑语声,才知采莲女在那荷花深处: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第二部,王昌龄写采莲女从荷花深处出来了,她的罗裙颜色和荷叶一样,笑靥像荷花一样美,花面交相映,简直区分不出来,难怪李白找不到采莲女: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第三部,白居易写采莲女划着小舟刚出来,就邂逅了心上的郎君,欲说还休、娇羞万种的她低头抿嘴一笑,却不小心让插在鬓云间的首饰掉进了水中: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当采莲女与如意郎真心相爱却又不得不异地相思时,苦吟诗人孟郊的《怨诗》以逆向思维表达了一场缠绵相思的比拼。孟郊以女主人公的口吻说,相爱的我们天各一方,你说你相思到泪湿衣衫,我说我相思到泪湿枕席,到底谁的相思更多呢?那就把各自的相思泪滴在各自门前的荷塘中,看看哪个荷塘的芙蓉花先枯死,谁的相思就更多: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出淤泥而不染

北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四十五岁的周敦颐赴任虔州通判,途中探访庐山,深爱其中胜境,顿生卜居之意。经考察,他发现庐山有溪水发源于莲花峰下,汇入山下湓浦,便将溪水命名为濂溪,又在溪边修建书堂,名曰爱莲书堂,并与好友潘兴嗣约定异日游濂溪之上,居爱莲书堂,吟咏莲花,乐而忘忧。从此,世间多了一位濂溪先生周敦颐,中国历史上多了一篇绝妙文章《爱莲说》。莲独特的自然属性被周敦颐引申为人格属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濂溪的清澈明净,莲的君子品格,周敦颐的德行操守,三者融会贯通,合而为一。后来,苏轼经过濂溪时作诗,称道濂溪的名气因周敦颐先生的全德而彰大。

《爱莲说》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黄庭坚在四言诗《赠别李次翁》中直接化用《爱莲说》,赞美李次翁的人品高洁:于爱欲泥,如莲生塘。处水超然,出泥而香。孔窍穿穴,明冰其相。维乃根华,其本含光。南宋时,朱熹为《爱莲说》作跋语,杨万里更是频频在诗中吟咏《爱莲说》,在《寄题临武知县李子西公廨君子亭》中写道:王家唤竹作此君,周家唤莲作君子;又以《寄题邹有常爱莲亭》赞叹朋友的爱莲亭:此花不与千花同,吹香别是濂溪风。

遗憾的是,现存周敦颐的诗歌中没有发现咏莲之作。但古往今来的人们太欣赏他的《爱莲说》,便自作主张为其补写了一首《赞莲》:陆上百花竞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不与桃李争春风,七月流火送清凉。这虽然是一首水平有限的伪诗,但表达着国人对周敦颐人格的景仰、对花中君子的欣赏。

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宋的杨万里和北宋的周敦颐一样,都是莲的知音。周敦颐以一篇《爱莲说》精准概括莲之天性,而杨万里则在致敬周敦颐的同时,以一百多首丰富多彩的诗打开了摇曳多姿的莲荷世界。

杨万里生性孤高耿直,为官廉洁自守,一生跌宕起伏、清贫苦寒,但心态旷达,在自然山水间放怀自适。其足之所至,诗笔随之生花,以至于姜夔调侃道: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

杨万里笔下最不能放过的就是莲,且角度新颖,表达有趣。他描绘荷花肆无忌惮盛开时,将其比作新科进士:芙蓉佳处不胜佳,花不中藏只外斜。恰似曲江闻喜宴,绿衣半醉戴宫花。

唐代新科进士中举后,朝廷有标配的三件套仪式:曲江赐宴、杏园探花、雁塔题名。进士平生首次在曲江接受了皇帝御赐的美酒佳肴,因微醺而导致脸红,加上头戴宫花的红,就像荷花一样红艳炫目。而新科进士按照礼制所穿的绿衣,就像荷叶与荷茎。这红花绿叶所显示的是进士藏不住的喜悦、荷花藏不住的美丽。

为了莲与风雨的微妙关系,杨万里操碎了心。荷塘无风时,他不满意:独行行到荷池上,荷不生风水不香;风雨恰到好处时,他很开心:荷叶迎风听,荷花过雨看;风要吹落荷叶上的水珠时,他很发愁:荷珠细走惟愁落,为报薰风莫急吹;荷花败落时,他又感慨:芙蕖落片自成船,吹泊高荷伞柄边。泊了又离离又泊,看他走遍水中天。

在杨万里的咏荷诗中,有两首可谓千古传诵的名篇,充分显示了他既善为其大亦能作其细的诗艺功夫。若论其大,西湖够大,杨万里这样写: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其二中,他以夸张手法,将人们以往认知中西湖荷花的优美写成了接天映日、无穷别样的壮美,远远超越了柳永在《望海潮》的那十里: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超越了秦观为苏轼任职杭州而作《东坡守杭》的那十里:十里荷花菡萏初,我公所至有西湖。

若论其小,泉眼够细,杨万里这样写: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小池》简直是跟自己的大西湖诗“对着干”。小池的水来自泉眼细流,没有烟波浩渺,甚至没有声音,只有一方树阴落入柔和的水中。放眼望去,没有成片的荷花,恰恰是几株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吸引着杨万里的目光。他小心翼翼地观察,又有蜻蜓悄然立上头,为这有限的天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杨万里的这些咏荷作品,有巧思,有戏笔,但绝无穿凿扭捏,可谓一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歌盛景。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邱小宸
关键词:

《爱莲说》,《采莲曲》,采莲,荷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