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龟兹文化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研究,8月19日,吉尔龟兹文化挖掘及通俗化研究工作室在人民文创西部研究中心举办以《陆上丝绸之路的代表性纹样——从联名美图国潮纹样新疆篇线上发布说起》为主题的讲座。本次讲座特邀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敏,为工作室成员以及当地龟兹文化爱好者带来一场文化溯源之旅,共同探寻纹样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基因。
讲座中,王敏以新疆出土的陶器、织锦、壁画等珍贵文物为载体,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系统梳理了八角星纹、葡萄纹、羊纹(含羊角纹)、寿字纹等二十类标志性纹样的演变历程。她结合详实的考古实物、文献记载与图像对比,运用生动的文学记述重点介绍了历代以来各民族共有的五种纹样符号,生动阐释了这些纹样在丝绸之路贸易、技术传播和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独特媒介作用。
从承载“四时八方”古老哲学意蕴、作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符号之一的八角星纹,到早在西周时期即已出现于彩陶罐、见证文化传播的葡萄纹,再到体现“万寿无疆”文化共识的万字纹与寿字纹等。王敏通过深入浅出的解析,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基因与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历史脉络。
讲座现场,王敏还结合其撰写的散文集《龟兹物语》,展示了围绕该书所设计的“龟兹美人”形象系列IP文创,以及“共有纹样”的app应用设计,并与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
此次讲座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分享,更是一次文化认同的深化之旅。王敏通过“纹样”这一微观视角,以小见大,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脉络,以及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文明对话中的历史作用。与会者纷纷表示,讲座加深了他们对中华元素、中华符号的理解,增强了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感,并对文学作品和文化app如何借助国潮纹样和当地历史人物等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赋能地方文旅伴手礼和纪念品的开发,提升文化软实力有了不一样地思考。
吉尔龟兹文化挖掘及通俗化研究工作室领衔人吉尔表示,工作室在挖掘龟兹历史文化通俗化转化的同时,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一方面邀请各学科领域专家授课指导,一方面组织工作室骨干力量赴高校、兄弟地州开展讲座交流,推动龟兹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与传播,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活动期间,在龟兹非遗坊还举行了王敏领衔的新疆大学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非遗+超学科教授工作站”揭牌仪式。库车市热斯坦街道拟与王敏教授团队形成合作关系,旨在深化地方与高校科研团队合作,通过高校专家智力支持,促进非遗进社区,提升非遗传承地的文化认知水平和文创软环境建设能力,共同推进非遗文旅的发展。
王敏,龟兹,人民文创西部研究中心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