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国内
“向下扎根,向外翻译”,她让世运会吉祥物“活”起来
2025年08月17日17:02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高玮怡
小号 中号 大号

盛夏蓉城,世运激情点燃。赛场内外,一对名叫“蜀宝”与“锦仔”的吉祥物火出圈。开幕式上,它们用“贴贴”拥抱选手,迈着“小碎步”追赶队伍,憨态可掬地传递着对全球健儿的欢迎。网友戏称:“这不是吉祥物,是成都热情的‘显眼包’!”#被世运会吉祥物狠狠迷住#的词条迅速冲上热搜。

也有细心的观众发现,当走进不同的世运场馆时,“蜀宝”和“锦仔”悄然化身各项目运动员。它们的棒垒球帽上闪耀着金沙太阳神鸟、在皮划艇项目中乘着国风龙舟破浪……这些融入巴蜀文化元素的运动版吉祥物,正以独特视角诠释着世运项目的魅力,成为市民了解赛事的生动窗口。

鲜为人知的是,这对萌动全球的“CP”背后,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成都大学教授田海稣又一次为“国宝”执笔,她将深厚的本土情怀与创新的国际表达熔铸于方寸之间。

“文化不是生硬的嫁接,而是自然的融合。让全球透过小小的吉祥物,看见大大的中国。”田海稣对记者说,这位真诚、阳光、善良的成都姑娘,正用最独特的“天府语法”,向世界讲述世运会所展现的中国故事。

田海稣展示世运会文创产品。

“化繁为简,捕捉神韵”

时间回溯到今年5月,世运会开幕的倒计时指针飞速转动。时任成都世运会吉祥物视觉艺术创意首席顾问的田海稣,接到了执委会一项艰巨的委托:为了让吉祥物“蜀宝”和“锦仔”能以更生动的形态彰显世运风采,需对其进行优化提升,创作涵盖全部34个比赛大项、共68款动态运动形象。

这份信任并非偶然,田海稣一直致力于将本土文化符号转化为国际语言。早在两年前,她就深度参与了成都大运会吉祥物“蓉宝”的优化提升,从造型细节、动态延展到标准化制订,为其注入了鲜活的城市温度。

“成都世运会是我国大陆首次举办的世界运动会赛事,像荷球、浮士德球这些项目,对很多观众来说名字都很陌生,更别说理解规则和魅力了。”田海稣深知,优化提升不仅是要让吉祥物“动起来”,更是要让它们成为最直观的“小众项目传播大使”。

时间紧,任务重。团队需要在赛事开幕前完成所有创作工作,保证让“运动版”吉祥物遍布赛场与蓉城街巷。这不仅是一场艺术创作的硬仗,更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冲刺阶段,团队建立起“三班倒”的创作流水线:白天钻研项目动态特征与吉祥物适配方案,夜晚分组绘制线稿与上色,凌晨交叉审核。

田海稣带领团队创作的成都世运会运动版吉祥物。

如何“活化”这些非奥冷门项目?田海稣的策略是“化繁为简、捕捉神韵”。“核心目标就是把陌生的专业术语,变成人人能看懂的生动画面。”她向记者讲了几个案例,创作浮士德球时,团队简化复杂投掷动作,让“锦仔”呈现跃起接球的瞬间,辅以象征团队协作的彩带;壁球的创作则捕捉“蜀宝”快速转身击球的爆发力,用夸张球拍弧线突出速度感……

创作的巧思收获了意外回响。田海稣分享了一个暖心故事:全民运动活动中,孩子们看到壁球海报,一个男孩指着“蜀宝”喊:“它像在打乒乓球!”老师顺势引导讨论规则,班级后来竟自发组织了壁球体验课。“这其实也证明了艺术创作是可以点燃公众好奇心的!”她自豪地说。浮士德球的“锦仔”投掷姿势更被网友制成搞笑动图,配文“这球我能接住吗?”意外掀起一波运动科普热。“这些瞬间让我倍感欣慰,艺术可以无声地拉近人与运动的距离。”

最终呈现的运动员版吉祥物中,也暗藏文化彩蛋。武术项目中,“蜀宝”衣襟上的银杏盘扣尤为精巧。创作时,田海稣想到银杏是成都的市树,秋日满城金叶纷飞,象征着这座城市的诗意与韧性;而盘扣本身蕴含“刚柔并济”的东方哲学,与武术精神天然契合。“我们将传统盘扣变形为银杏叶造型,用丝绸质感渲染叶脉纹理,让那一抹金色既优雅又灵动。”这个创作赢得了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的赞赏。“本土元素必须服务于运动主题,而非凌驾其上,才能让吉祥物真正成为连接世界与成都的桥梁。”田海稣说。

田海稣(左)向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介绍并赠送世运会主题艺术作品。

除了创作运动版吉祥物,田海稣和团队还创作开发了多款融合成都元素的世运文创产品。田海稣将以万花筒为灵感创作的芙蓉花艺术作品,通过丝巾画的形式全新演绎,并囊括了盖碗茶、九眼桥、太阳神鸟等多样的成都代表性符号。在“跟着赛事去旅行”活动启动仪式上,田海稣将这份凝结城市精魂的礼物赠予国际世运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面对主席对繁复意象的好奇,她指着花瓣间若隐若现的望江楼飞檐与锦江波光:“主席先生,这是成都的市花芙蓉。花瓣如万花筒般绽放,透过多彩世运,您能看到整座成都城的精彩。”丝绸上的芙蓉盛放千年,恰似这座城市的灵魂——古老基因在当代肌理中,不断萌发充满活力的新芽。

“要让世界认识中国艺术的创造力”

田海稣的艺术根系,深植于成都丰厚的文化土壤。武侯祠的红墙翠柏、昭烈庙门楣上清代赵藩所书《攻心联》的深邃哲思以及来自艺术世家的笔墨熏陶,都是萦绕她整个童年的文化启蒙。“我的父亲常说‘一滴墨千滴水,国风墨苑里,华夏风骨千秋’,小时候虽然懵懂,但文化气韵已悄然流淌进我的血脉。”她回忆道。这份对传统文化的深切感知,奠定了她艺术之路的底色。

然而,真正促使她破茧成蝶、寻求文化表达新路径的,源于在大洋彼岸遭遇的一次观念的碰撞。14岁那一年,田海稣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馆内,亲耳听到一位西方学者断言“中国水墨千年未变”。这句评价如同一根尖刺,深深扎进她的心里,也激起了她强烈的文化自觉与创新冲动。“我想把中国传统艺术中深奥且厚重的水墨绘画体系,以及其独特的绘画语言重新进行解构,翻译成能让全世界‘听懂’和‘看懂’的当代艺术作品。”田海稣表示。

她将自制的墨盒绑缚在轮滑鞋底,滑轮鞋所划出的每一道痕迹在宣纸上清晰可见,线条的律动、情感的起伏,赋予了传统水墨新的艺术生命与国际表达。这幅长达13米、宽6米共64张宣纸的艺术佳作,宛如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让西方观众在欣赏中国传统水墨艺术时,油然而生亲近之感。她的第一幅滑轮水墨作品《血脉山河》经过12年终于问世。

田海稣创作的滑轮水墨作品《血脉山河》引发关注。

这种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同时又体现出独特创新性和先锋性的创作方式,迅速引起了艺术界的关注与热议。这幅作品入选了旧金山“2015现在时”双年展,田海稣也被英、法、美等国主流媒体誉为“世界滑轮绘画第一人”。随后三年,《血脉山河》巡展全球二十余城。

然而,站在艺术生涯的“高光时刻”的田海稣却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2016年,硕士毕业的她婉拒了国际艺术机构的邀约,接受成都大学的海外人才引进计划,毅然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大学教师。谈及抉择的核心,她坦言是对艺术使命的重新定位:“艺术真正的价值,不应只属于聚光灯下的展览,更应能扎根土壤,滋养下一代的心田。”她渴望将艺术探索的“星火”,播撒到更广阔的美育原野。

“向下扎根,向外翻译,向心生长”

回到成都的九年间,田海稣的艺术实践早已从一张张画布拓宽到美育、公益、城市IP塑造和国际传播等多元领域。

“严格地说,我现在做的事情更应该被称为‘育美’,因为它包括了美的教育、美的培育和美的孕育。”田海稣这样定义自己的新使命,“中国文化是世界文明中最绚丽的宝藏,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点燃中国青少年的审美力”。

一次公益行动让她深受触动。2021年春节前夕,她带领学生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孩子们创作新春福字。当一位彝族女孩指着福字上熊猫背包的纹路,惊喜地喊道:“老师,这图案像不像我们山上的藤筐?”田海稣心头一震,豁然开朗:“美育绝非单向灌输,而是唤醒孩子们骨子里沉睡的文化认同。”后来,共青团凉山州委寄来感谢信,描述孩子们将福字贴在新家门楣时眼里闪烁的光芒。“这份光芒,比任何奖项都珍贵,远胜任何国际奖项。”她动情地说,艺术蕴含的疗愈力量,可以成为公共服务中温暖的“情绪创可贴”。

田海稣曾担任成都大运会吉祥物“蓉宝”优化提升主创。

这些年,她也将美育的触角伸向广阔的城市公共空间。创作大运会“蓉宝”时,她没有简单复制火焰造型,而是将其转化为张开双臂的“拥抱”姿态,用动态的肢体语言传递天府文化的热情与包容。创作四川国民IP“旅行熊猫”时,她用水墨熊猫“打卡”武侯祠、杜甫草堂、三星堆等名胜,展现巴蜀之美。

最能体现其公共情怀的,是她将耗时三个月创作的《天府新交子》无偿授权给世运会“跟着赛事去旅行”大篷车队。诞生于北宋成都的交子,作为世界第一张纸币,其方格制式凝结着古人“秩序中求变通”的智慧。田海稣在这古老的“文化基因格”中,“种”下了“蜀宝”击球的矫健身影、“锦仔”跃动的活力身姿……当印有《天府新交子》的大篷车驶过繁华的春熙路,市民们看到的不再仅仅是赛事宣传车,而是一个移动的“文化魔方”。“世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的赛场,更应是全民美育的课堂。”田海稣阐释她的理念,这种创作理念刻意打破“赛事专属”的边界——当棒垒球图标与盖碗茶图案比邻而居,当武术招式融进川西林盘的竹编纹理,成都的“文体旅”便悄然融合,渗透到人们买菜、通勤、散步的日常褶皱里。

“世运蓉港行”主题列车创作。

笔墨为舟,文化为河。世运会的大幕即将落下,但海稣工作室的灯火依然长明。谈及未来,她目光坚定:继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同时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深耕社会美育事业。“向下扎根,向外翻译,向心生长,我希望用艺术来滋养更多人,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美好,她的好应该是目光所及、是深入浅出、是不分你我的。”


责任编辑:李佩蔺
关键词:

田海稣,世运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