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因·哈克
毫无疑问,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存在着独特而牢固的双边关系。七十余年来,这种关系在两国历届政府和一代代领导人的共同培育下不断发展。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对巴进行历史性国事访问,巴中关系被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巴中关系不仅体现在政府层面,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善意往来和团结精神同样深厚持久。我们为这一堪称典范的两国关系创造了独特表达方式:在巴基斯坦,我们形容巴中关系“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比钢坚”。而在中国,中国人民专为巴基斯坦创造的“巴铁”一词也生动体现了这份亲密无间的友谊。
巴中同舟共济
喀喇昆仑公路,这一个工程奇迹,是巴中友谊的强大象征。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数百名中国和巴基斯坦工人及工程师为建设这一战略通道付出了汗水与鲜血。几乎每公里就有一名工人献出了生命。位于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市的中国烈士陵园,至今仍提醒着我们,有无数先辈为巴中友谊的发展献出了生命。
巴中两国人民始终保持着特殊而深厚的友谊。2014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78%的巴基斯坦受访者对中国持正面看法,这一比例在全球位居首位。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多项调查也表明,超过70%的中国民众对巴基斯坦人民怀有友好感情。
因此,每当巴中两国其中一个面临困难或自然灾害时,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同情总是如潮水般涌来,令人感动。习近平主席2015年在巴基斯坦议会演讲时回忆道:“在新中国打破外部封锁、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探索改革开放等关键时刻,巴基斯坦总是挺身而出,给予我们无私而宝贵的帮助。”
在同一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还提到:“2008年中国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巴基斯坦倾囊相助,出动所有的战略运输机,将全部战略储备帐篷第一时间运到了灾区。随行医疗队为节省飞机空间,拆掉了飞机上的座椅,一路上席地而坐。”
我们也不应忘记中国多年来对巴基斯坦的慷慨支持。近年来,我尤其记得在新冠疫情这一前所未有的健康危机期间,中国给予的巨大支持。在疫情初期,中国送来了60多架次的医疗物资,提供了超过1.6亿剂疫苗。这些物资对巴基斯坦疫苗接种计划至关重要,挽救了无数宝贵的生命。
2022年,巴基斯坦遭受特大洪灾时,中国政府和人民再次伸出援手,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募捐活动,全力支援灾区民众。在这次爱心行动中,涌现出许多动人故事:有中国小学生捐出全部积蓄,有工厂工人献出整月工资,类似的感人事迹在中国各地不胜枚举。
巴中两国的文明共鸣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中国为世界带来了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伞、丝绸和瓷器等重要发明。中国的文化与巴基斯坦一样,丰富而多样。尽管两国人民在一些传统习俗和礼仪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两国社会所体现的价值观有许多相似之处。
社会和谐、诚实守信、慷慨大方、尊老爱幼和关注家庭,这些价值观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中国圣贤孔子的箴言与教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价值体系的核心在于“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巴基斯坦人民对这些先哲倡导的价值观同样深有共鸣。我相信,这为两国人民超越语言差异和其他文化习俗的隔阂,增进相互理解与亲密关系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位于巴基斯坦拉合尔市的巴德夏希清真寺。
巴中交往的历史维度
中国和巴基斯坦同为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历史上,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文明的交融。作为邻邦,巴中之间的交往可谓水到渠成。自公元前2世纪起,在不同历史时期,双方就持续进行着商品、思想和信仰的交流。通过古丝绸之路建立的往来联系,我们相互借鉴,共同丰富了各自的社会文化。
晋代僧人法显与唐代僧人玄奘不畏艰险,跋涉崇山峻岭,穿越茫茫戈壁,先后造访塔克西拉和斯瓦特的著名佛教学府。他们带回中国的不仅是友邻的智慧,更是温暖的友谊。这份永恒的友谊之火,至今仍照耀着两国的交流之路。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言:“中巴两国人民自古就是好邻居、好朋友。”
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几年后,1965年,在巴中文化交流协定的框架下,双方在艺术、文学、体育、青年事务、出版、考古、教育和语言等领域扩大了双边交流。
多年来,巴中两国文化团体、代表团、艺术家和学生的往来交流已形成常态。参与喀喇昆仑公路建设的上万名中国工人为增进两国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超过2万名在华的巴基斯坦学生和有关人士正成为深化两国友谊的重要纽带。
2025年中国-亚欧博览会期间,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卡里尔·哈什米向中外参会者介绍巴基斯坦特产。
巴中文化交流机构建设
2017年,在巴中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关怀下,巴基斯坦国家艺术委员会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多年来,该中心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培训课程、文艺演出、电影赏析等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有力促进了巴中两国文化交流。由已故大使穆姆塔兹·阿尔维于1978年成立的全巴中友谊协会(APCFA),四十年来始终致力于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其对口机构中国巴基斯坦友谊协会(CPFA)在沙祖康大使领导下,长期在中国开展类似工作。其工作内容包括为来访的巴基斯坦领导人举办招待会、组织文化活动、为巴基斯坦遭受的自然灾害筹集善款,以及促进商业往来。
2025年7月16日,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的巴基斯坦留学生与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哈什米阁下及中国师生合影。
此外,巴基斯坦还设有多个专门机构致力于增进对中国及双边关系的了解,包括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的中国-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NUST)中国研究中心、白沙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以及巴基斯坦中国研究所。近期,比肯豪斯国立大学与中国总领事馆又合作设立了“中国研究”教席。
巴中语言教育合作
在巴中文化合作的框架下,两国都特别重视在对方国家开展乌尔都语和汉语教学。
巴基斯坦与中国知名大学合作,在中国建立了20多个乌尔都语和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其中北京大学的乌尔都语学位课程可追溯至1954年。如中国的巴基斯坦研究学者唐孟生教授所言,北京大学的乌尔都语研究为推动巴中两国人民交流提供了知识基础。
最近,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哈利勒·哈什米在深圳大学参与启动了一个新的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以促进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学术和研究合作。
同样,中国在巴基斯坦也设立了多所孔子学院,专门教授汉语和传递中国文化。2005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伊斯兰堡的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成立,这是伊斯兰世界的第一所孔子学院。此外,巴基斯坦还有四所孔子学院,分别设在旁遮普大学、卡拉奇大学、萨果达大学和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
巴基斯坦的许多公共和教育机构也提供汉语/普通话课程,包括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伊斯兰堡通讯卫星大学、比肯豪斯国立大学、科学与信息技术城市大学、普吉领先国际学校和路兹国际学校。在巴基斯坦,学习汉语已成为一种新潮流,许多机构在推广课程时,都十分强调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例如,科学与信息技术城市大学的外语教学机构在其领英主页上写道:“学习普通话将为你打开一个充满机遇的世界。”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CPEC,下简称中巴经济走廊)为巴中的经济伙伴关系增添了新的维度,也成为促进文化合作和人民交流的催化剂。参与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的数千名中国工人在巴基斯坦与当地民众积极互动,并努力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这进一步加强了巴中两国友谊的纽带。如今,掌握汉语技能已成为巴基斯坦青年简历上的重要加分项,使他们能够胜任CPEC创造的新就业机会。
目前,巴中两国间已建立约40对姐妹城市/省份友好关系,这一数字较2020年时已实现翻倍增长。在中国,此类友好城市关系被赋予特殊意义,其目的在于增进两国间的友谊与相互理解。
巴中媒体合作
媒体在促进两国文化联系和交流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1964年,中国新华社与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APP)签署了第一份新闻交换协议。两国的新闻机构就此得以在对方国家派驻记者。
由巴基斯坦广播公司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联合发起的Dosti电台频道(FM98)于2016年12月启动。最近,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还推出了中文新闻服务,旨在促进对巴基斯坦、中巴经济走廊及巴中关系的了解。其他主要中国媒体,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也在巴基斯坦设有分社。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TikTok在巴基斯坦积累了超过5400万用户,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快手创建的短视频分享平台SnackVideo也在巴基斯坦越发流行。
多年来,作为巴基斯坦首屈一指的电视台,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了多部促进巴中友谊的电视剧。20世纪80年代播出的两部电视剧值得一提。一部是《信仰的誓言》,讲述了两国曲棍球运动员之间的联系。另一部是《友谊之路》,围绕喀喇昆仑公路建设中的友谊故事展开。许多顶级表演艺术家在两部剧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中巴合拍动画片《奇幻森林之兽语小子》海报。
在电影领域,过去几年两国在对方国家陆续放映了一些电影。近五年来,两部中国电影《影》和《山楂树之恋》在巴基斯坦放映。巴基斯坦电影《翱翔雄心》也于2020年在中国上映。近期,两国在影视合作上再次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两部最具有代表性的电影是巴中首部联合制作的动画电影《奇幻森林之兽语小子》和《巴铁女孩》。这些精彩的合拍电影,为展现巴中两国友谊的动人故事开辟了全新空间。
在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巴中两国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巴经济走廊媒体论坛于2014年在伊斯兰堡成功举办首届会议。该论坛不仅有效促进了巴中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也为应对有关巴中关系和中巴经济走廊的不实报道及负面舆论发挥了积极作用。
巴中音乐交流
作为巴中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在音乐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巴基斯坦国家艺术委员会先后于2018年和2022年在伊斯兰堡举办了中国表演艺术音乐会。2017年,巴基斯坦舞蹈和音乐团体参加了中国新疆国际民间舞蹈节,2023年,该团体又在河北廊坊丝绸之路艺术中心的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上献上精彩演出。
2021年,为庆祝巴中建交70周年,巴基斯坦歌手阿里·扎法尔与中国歌手向旻琦合作推出了热门音乐视频《你偷走了我的心》。近期,在庆祝两国建交74周年的特别活动中,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邀请中国乐团演奏了多首经典巴基斯坦歌曲,生动展现了巴中文化的和谐交融与历久弥新的友谊。
巴基斯坦的中餐
多年来,中餐一直很受巴基斯坦民众喜爱,各大城市随处可见中餐馆的身影。作为一个在奎达长大的孩子,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世纪70年代父亲带我去新开的“中国咖啡馆”的情景,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品尝中餐。那里的酸辣汤、牛肉炒面和脆皮虾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
尽管许多中国朋友告诉我们,巴基斯坦的中餐馆为了适应当地口味进行了改良,但随着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开的餐馆开始提供地道的中国美食。如今,火锅、烤鸭、饺子等经典中国菜肴,已经成为巴基斯坦人熟悉并喜爱的美味佳肴。
2025年1月,巴基斯坦使馆张灯结彩迎接新年。
巴基斯坦的中国符号
喀喇昆仑公路无疑是巴中友谊最具历史意义和重要性的象征。在过去70多年里,巴基斯坦新增了许多象征两国特殊关系的标志性工程。
位于伊斯兰堡的周恩来大道是巴基斯坦首条以外国领导人命名的道路。作为巴中关系的奠基人,周恩来在巴基斯坦深受民众喜爱和尊敬。他是唯一一位四次访问巴基斯坦的中国领导人。
伊斯兰堡的中巴友谊中心是一座集展览、会议和集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设施,由中国政府援建,并于2010年由中国时任总理温家宝揭幕。
近年来,中巴经济走廊以其非凡的变革性意义,成为了两国友谊和经济合作的重要象征。尼鲁姆-杰赫勒姆水电站、瓜达尔港、木尔坦-苏库尔高速公路、卡西姆港电厂和拉合尔橙线地铁等标志性建设项目,对改善巴基斯坦民众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巴经济走廊不仅推动了巴基斯坦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两国文化交流,更加深了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结语
坚定的政治支持和深度的战略合作构成了巴中双边关系的鲜明特征。然而,必须强调的是,两国间互信的建立主要得益于多层次的人际交往,包括国家领导人、政府官员、商界人士、专家学者、媒体工作者以及青年学子之间的持续互动。我们同样可以确信的是,巴中关系“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两国人民的选择”。
在过去七十余载的岁月里,巴中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与国际合作的典范,已经升华为坚不可摧的兄弟情谊和历久弥新的战略伙伴关系。巴中关系不仅是两国共同的荣耀,更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值此2025年巴中建交74周年之际,我深信通过巴中双方的不懈努力,我们的友谊必将更加牢固,在下一个70年迈向新的高峰。我们应当铭记先辈们付出的心血与汗水,更有责任将这份珍贵友谊的薪火代代相传。
(作者系巴基斯坦前驻华大使)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