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世纪30年代,花样游泳这一运动在世界体坛上初露头角,这项融合了游泳、舞蹈和音乐的运动,以其独特的优雅魅力,迅速风靡全球,在60年代形成了国际大赛的完整体系(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赛)。然而,新中国建立后,体育事业虽在诸多领域都获得了蓬勃发展,但在花样游泳方面却是一片空白。80年代初,国际奥委会决定将花样游泳正式列入奥运项目,花样游泳运动由此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1983年,国家体委经研究,决定在我国开展花样游泳项目。花样游泳这个新兴的运动项目因此得以在中华体坛上萌芽,中国花样游泳运动艰难创业的逐梦之旅也由此开启。
一、萌芽:田亚沙与花样游泳的不解之缘
1981年秋,四川省游泳馆承办了首届国际游泳邀请赛,国家体委三司游泳处处长王冠英到成都指导赛事工作。当时在省游泳馆训练科工作的田亚沙承担了本次比赛的外事接待工作。在一场观赛中,王冠英处长主动与田亚沙交谈。当时,田亚沙并不知道这位中年男子是谁。王处长问田亚沙认识自己吗?田亚沙答不认识,随即王处长又问田亚沙是搞什么项目的,田亚沙答游泳。王处长当即很诧异地问道:"搞游泳的怎么会不知道我?"田亚沙请教其名后,方知眼前之人便是虽素未谋面却早已久仰的王冠英处长,当即表示歉意。田亚沙开朗的性格、落落大方的谈吐以及特有的艺术气质给王处长留下了深刻印象。经过一番交谈,王冠英认为,田亚沙是中国花样游泳运动员兼教练员的第一人选。当他将此意告诉田亚沙时,田亚沙是又懵又喜,懵的是对花样游泳一无所知,怎么会成为最佳人选?喜的是被国家体委游泳处领导选中为新项目开拓者,的确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田亚沙将自己忐忑不安的心情向王处长作了汇报。王处长却安慰道没关系,不懂可以学嘛,要敢于迎难而上,并说次年会派她去日本学习考察。事后,田亚沙将此信息第一时间告诉了她最敬重的同事高敏的教练——刘继容大姐。刘当即表示赞成和大力支持,并鼓励说"你一定有能力将此事做好的",田亚沙因此备受鼓舞。过了不久,国家体委的文件正式下发到了四川省体委,通知田亚沙要做好去日本学习考察的准备。田亚沙就这样与中国花样游泳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踏上了中国花样游泳逐梦之旅的新征途,开启了新的人生轨迹。
1982年5月,以中国国家体委名义组织的中国花样游泳学习考察团一行5人:团长王冠英(游泳处处长)、组长周龙(国家体委三司干部)、蔡济洲(国家体委翻译)、田亚沙(运动员兼教练员)、俞丽(裁判员),奉命前往日本。其一行受到日本相关方面的接待,短短5天看了4个俱乐部训练。最高水平是井村教练所带的日本国家队,此外还有市桥晴江女士(1983年来过成都的教练)所带的一个老太太俱乐部和一个小学生训练俱乐部。日本在花样游泳领域发展较早,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训练体系,且社会普及性极高,上至七八十岁老太太下至几岁小学生都能组队表演。田亚沙在日本教练的指导下,仔细认真观察和学习每一个训练细节,亲自下水体会各种划水动作,积极掌握其要领。俞丽则专研学习裁判评分方法,深入了解花样游泳的评分标准和裁判规则。从日本回国后,田亚沙和俞丽分别认真撰写了详细的考察报告。这两份报告经国家体委游泳处审阅修改后呈报国家体委。国家体委经研究,决定在四川先行试点。田亚沙回蓉后随即向省体委、教委、省委作了汇报并得到大力支持。当时省体委和省教育厅为组建花样游泳队选人招生大开绿灯,要求省舞蹈学校和全省中小学,为选人招生提供一切便利。
田亚沙单枪匹马,为此废寝忘食、东奔西跑,于1982年暑假前,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全省范围内的招生工作。她挑选的第一代学生都是不会游泳的,而是以舞蹈基础、乐感、表现力为主要考虑因素,选择身材条件好、有发展潜质的好苗子。罗玺、陈倩、莫巾帼、李松(省舞蹈学校)、廖霞(自贡)、谭敏(涪陵)、江洁(成都十中,今石室联中)等人,通过暑假集训,在学会游泳的同时,也掌握了花样游泳的一些基本技巧。当年国庆节前,田亚沙为队员们编排了一组配乐节奏游和水中图案组合表演,作为汇报演出。四川电视台将这台表演作了全面报道,并被中央台转播,取得很大社会反响。国家体委于是作出决定,次年在成都举办首期花样游泳学习班,将花样游泳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二排左三为田亚沙
四川花样游泳队建队初期,困难重重,当时既无专业教材、声像资料,又无训练辅助器材,更没有成熟的训练模式。为让队员们在水下动作能与水上音乐同步,田亚沙想出了一个土办法,用一根小铁棒敲打池壁,让水下的队员按照铁棒敲打的节奏,与水上音乐同步练习(后来有人戏称田教练用一根铁棒带出了一支队伍),当时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
1983年,国家体委发文,要各省派人到成都参加首届花样游泳学习班。该班由田亚沙负责培训后,再请日本专家市桥晴江女士(教练)和藤原小姐(运动员)来蓉指导。田亚沙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员们,这些学员后来多数成为了中国花样游泳发展史上的第一批骨干力量。
二、成长:组建川队,培育花游领头雁
自1982年夏筹建组队,到1983年1月获四川省政府批文正式成立,四川花样游泳队作为中国花样游泳第一支专业队伍,从组队之始就肩负起了探索中国花样游泳发展之路的重任,成为了中国花样游泳的"试验田"和"领头雁"。
正式建队的四川花样游泳队,领队是唐清源,教练是田亚沙,运动员有罗玺、陈倩、莫巾帼、谭敏、廖霞和来自成都体院的实习生郑嘉。这是中国花样游泳史上最早的一支队伍。
队伍组建完毕后,训练就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每日破晓,当城市尚在晨曦的包裹中沉睡时,田亚沙已经率领队员们开始了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无论严寒酷暑,抑或风雨交加,训练从未停歇。当时,花样游泳训练资源极度匮乏。一是没有专门的训练场地,队员们只能与水球、跳水等项目共用跳水池,训练时间需要与其他教练进行协调,常因时间冲突而影响到训练的进度。二是缺乏训练器材,配套设备更是简陋,拉力器是队员们自己扎橡皮筋以代,连水下必须的鼻夹都是托跳水队队员的家长亲手制作的。三是缺少拥有其他技能的师资力量。为了提升队员们的艺术表现力,田亚沙四处寻找舞蹈老师,亲自学习舞蹈编排和艺术表达技巧,再将所学传授给队员们。她还带着队员们反复观看手上数量有限的国际比赛视频,一帧一帧地分析动作、节奏和表现力,不断在模仿和改进中总结提高。
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那个充满激情与挑战的岁月里,田亚沙执教四川队前后共12年(1982-1994)。四川花样游泳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在国内历年的大赛和第六届、第七届全运会上,前前后后共获得金牌18块、银牌19块、铜牌9块,取得团体总分第一名14次;先后培养出一批中国一流水平的运动员,谭敏、罗玺、江洁等人还被评为全国优秀运动员,并获中国首批国际健将殊荣。四川作为中国花样游泳事业的发祥地,其川队不仅是中国花样游泳的实验田,也是中国花样游泳的领头雁。
三、绽放:执教国家队,国际舞台展风姿
随着各省(市)花样游泳队的建立和发展,组建一支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赛事的国家队势在必行。1984年底,国家体委决定组建花样游泳国家集训队,指派田亚沙和索丽(时任北京队教练,也是成都学习班的第一批学员)分别任少年组和成年组主教练。每逢重大国际赛事,便从全国各地抽调队员组成国家集训队。至此,田亚沙便身兼国家集训队主教练和四川队主教练双重职务。
左起:蒋文文、唐清源领队、李新双教练、田亚沙教练、蒋婷婷
当时国家队的集训条件也极为艰苦,国内缺乏专业的花样游泳训练场馆,连首都北京也不例外。经与中央有关部门协商,队员们只能在文津俱乐部里的游泳池进行集训。文津俱乐部游泳池虽然承载着花样游泳队的梦想,但却无法提供完善的训练设施和训练器材,致使训练质量受限,难以提高队员们的技术水平。集训队在北京文津俱乐部集训,除了训练条件有限,还存在伙食营养严重不足的问题,只能由队员所在地自行补给。虽然如此,田亚沙教练却仍然与队员们无怨无悔,刻苦训练,迎接新的挑战。
花样游泳项目在国际上主要有三大赛事,分别是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其中奥运会是在1984年才正式将花样游泳列为比赛项目,且仅限单、双两项,没有集体项目。
中国花样游泳队第一次参加国际赛事是在1986年的西班牙马德里世锦赛,名列第11位。1988年首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花样游泳队派出了3名运动员,分别是北京的张颖、四川的谭敏和罗玺。虽然最后成绩并不理想,但中国姑娘能在国际赛事上亮相,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1989年,田亚沙带队参加了在哥伦比亚举办的第一届世青赛,获花样游泳集体前6名、双人第7名、单人第8名。由田亚沙选曲和编排,谭敏参赛的单人曲目《康定情歌》,谭敏、江洁参赛的双人曲目《血染的风采》,被哥伦比亚媒体头版予以报道。同年,在上海举行全国锦标赛时,国家体委游泳处新任处长郭庆龙找田亚沙谈话。他对田亚沙说,"通过全国花样游泳界教练员、运动员无记名投票,你是唯一全票通过的优秀教练员"。他接着说,中国花样游泳几年来在国际赛事中一直未能完成所定目标,表现不理想,项目是去是留,目前存有不少的争议,要想保住花样游泳项目,就必须在重大赛事中取得好成绩,才有说服力。他要田亚沙立下军令状,保证进入1991年在澳大利亚佩斯举办的第六届世界游泳锦标赛前8名;如进不了前8名,中国花样游泳就将面临撤项解散的命运。
田亚沙临危受命,积极备战。她选定教练组成员由易韵仪(广东)、赵源(江西)、魏厚香(湖南)组成,并从各地选调优秀队员参加集训。由于集训强度大,文津俱乐部的伙食营养跟不上,田亚沙安排教练们轮流外出购物回来加工炖鸡熬汤,晚间运动员训练完后加餐补充营养,以加快恢复体力。在音乐选配上因没有设备器材,田亚沙与易韵仪通过熟人介绍,亲自到国家田径队教练的家中挑选音乐,并完成比赛音乐的剪辑。在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中,姑娘们不畏艰辛,强化练习,重复着一个又一个的动作,直至达到配合默契的程度。
1991年1月,田亚沙任主教练,率队参加第六届世界游泳锦标赛。教练是易韵仪,运动员有谭敏、罗玺、江洁(四川)、王小洁、付燕(湖南)、关则文(广东)、龙艳(湖北)、李嘉(上海)、陶红(北京)。比赛出征前,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徐寅生亲自作赛前动员,除了鼓励,也将出征比赛时划下的红线告知全体队员,如果完不成定下的目标即进前8名的任务,花样游泳就得撤项解散。田亚沙和易韵仪两位教练顶着压力,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迎接挑战,暗自发誓一定要打好这一仗,绝不能让刚升起的中国花样游泳殒落在自己手中。她们在出国前做了非常充分的思想准备、精神准备和行动准备,对音乐剪辑和动作编排充满自信。特别是空翻后在水面接托举的动作属中国首创,这是田亚沙、易韵仪两位教练为比赛准备的秘密杀手锏。
皇天不负有心人,中国队在这次比赛中表现十分抢眼,博得国际裁判们的肯定和观众们的满堂彩。最终中国队集体、双人均进前6名,单人前8名,超额完成任务。
四、尾声:不懈逐梦,流芳泳池
田亚沙作为中国花样游泳第一批逐梦人中的典型代表,在中国花样游泳史上创造了六个第一。
• 她是作为教练员兼运动员公派前往日本考察学习花样游泳的中国第一人;
• 她是中国第一支省级花样游泳队(四川队)的创建者和首任教练员;
• 她是中国官方在成都举办全国首届花样游泳学习班的组织者和第一位授课人,全国各地第一批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是她的学生;
• 她执教排编的第一台花样游泳表演,首次在四川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
• 她出任花样游泳国家集训队首任主教练;
• 她率队参加1991年第六届世界游泳锦标赛,是第一位首次在重大国际赛事上将中国花样游泳队集体、双人带进前6名,单人前8名,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绩的国家队主教练。
她在执教实践中,探索建立起一套适合花样游泳运动员的技术与训练体系。
• 一是她根据中国运动员身体灵活性好、协调性强,但力量相对较弱的特点,取长补短,以中国丰富的文化背景,将中国传统舞蹈、音乐元素融入到整个编排中。
• 二是在技术训练方面,她对动作的规范性要求近乎苛刻。她认为,规范的动作是花样游泳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在高难度动作的完成上做到游刃有余。从手背的伸展角度、腿部动作的力度,再到夸张的面部表情及眼睛的传神,都做出了硬性要求。
• 三是她还创新引入了分解训练法,将复杂的动作拆分成若干个小部分,让队员们逐步练习,熟练掌握后再进行连贯动作的训练。
• 四是在艺术表现力的培养上,她将现代舞与中国古典舞、民族舞等融会贯通,让队员们从中吸取灵感,提升肢体表现力和韵味。
• 五是她注重培养队员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指导队员们设计相应的动作和表情,使音乐、动作与表情和谐且完美融合,展现"水上芭蕾"的魅力。这套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花样游泳技术与训练体系的形成,不仅为当时的中国花样游泳运动员提供了科学的训练方法,更为中国花样游泳的长远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技术根基。
她特别注重队员队伍的梯队建设,为花样游泳可持续发展筑牢基础。
•一是抓骨干队伍,着力培养优秀的运动员。谭敏、罗玺、江洁等就是她一手培养的骨干队员。
•二是抓苗子抓后备。她让李新双教练负责新苗选拔和初级训练,然后从这些新苗中选出了李柔娉、贺小初、王娜、吴曼、蒋雯雯、蒋婷婷、张瑛、何娅等人。这批集训队员总体条件较好,基础不错,经过几个月的强化训练,进步很快,基本具备了参加集体项目的能力,再将她们报调入队。后来这一批运动员大都成为了为国争光的主力队员。
她十分注重教练人才的培养。
她深知一个优秀的教练对于一支队伍的重要性,只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练,才能让中国花样游泳事业后继有人。郑嘉、罗玺、贺晓初等后来在中国花样游泳界有名的教练都曾是她的学生。田亚沙在对她们的训练过程中,不仅传授花样游泳训练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更将其严管厚爱的执教理念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以及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和对花样游泳的热爱与执着,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了她们。
回首中国花样游泳从1982年的艰难起步,到各省队伍的陆续建立,再到国家队在国际赛场上的崭露头角、为国争光,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花样游泳人的心血与智慧。
在这个过程中,田亚沙等第一代花样游泳逐梦人,将自己对花样游泳的梦想与追求、技术与经验、理念与精神,传递给了一代又一代的花样游泳健儿们。而年轻一代也在前辈们的激励下,在新时代花样游泳事业的发展道路上奋力拼搏、勇毅前行。
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中国花样游泳包揽了集体和双人两个项目的两块金牌,令全世界为之瞩目。
(本文主要内容来自对田亚沙的采访,部分内容来自对原国家花样游泳队易韵仪教练、四川花样游泳队领队唐清源、四川省游泳馆训练科沈一鹏科长等人的采访。)
【广告】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旨在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