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逸(1892年—1974年) 广东文昌(今属海南)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全民族抗战期间,历任新四军参谋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兼前委书记、新四军副军长兼2师师长,指挥反“扫荡”战斗,率部开展游击战争,开辟苏浙皖边抗日根据地等。
张晓龙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去祖父张云逸的办公室,总能看到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有3人,左侧是戴着眼镜、右手叉腰的张云逸,中间是周恩来,右侧是穿着军装的孔石泉。长大后,他才知晓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3人在一次死里逃生后拍摄的合影。
遇险的经历发生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937年4月25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张云逸离开延安,乘汽车赴西安再转香港,开展华南地区的统战工作,同行的还有准备到南京与国民党谈判的周恩来、前往红军驻西安办事处的孔石泉以及由12人组成的警卫班。
当汽车行至甘泉县劳山镇以南的湫沿山时,突然遭到土匪袭击。他们赶紧从公路上撤下,穿行于茅草、树林中。张云逸手部被子弹擦伤了皮肤,孔石泉的衣领右侧被穿了几个洞。
在警卫班的掩护下,3人终得脱险,撤到了延安以南的三十里铺,红军在那里设有检查站。经过几天休整,他们再次出发,抵达西安,之后照了一张合影。周恩来还在照片背面写下“劳山遇险,仅剩三人”。
1937年,脱险后的张云逸(左)、周恩来(中)和孔石泉。
“多年后,周恩来总理重游劳山,还跟人说‘劳山遇险是人生中最危险的一次经历’。我祖父也一直难忘那次经历,把合影放在办公桌上,直到去世。”张晓龙对《环球人物》记者说。那次合影后不久,张云逸继续前往香港,开始了他奔赴华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旅。
作为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张晓龙多年来一直研究新四军历史,并整理、研究祖父的史料和故事。如今,他向《环球人物》记者详细讲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请叶挺复出
1937年下半年,张云逸一直在港、桂、粤、闽等地奔波。七七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他接到中共中央指示,前往澳门请叶挺复出参加抗战。
“为什么派张云逸去请叶挺?因为他俩相识多年,都在广东陆军小学堂上过学,之后又一起参加北伐战争,两人之间有很深的友情。”张晓龙说。大革命失败后,他们都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叶挺因受到党内“左”倾人士的指责,离开部队,后来避居澳门。张云逸则转赴广西,和邓小平一起领导百色起义,随后转战到江西中央苏区,任红一方面军副参谋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他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军委后方司令部参谋长。
赴澳门时,张云逸化装成华侨阔佬,同行的还有地下党员柯麟、9岁的儿子张远之(张晓龙的父亲)。一见面,叶挺就感动地说:“张云逸先生到来,如大旱之遇云霓,寒冬之见新绿。”
“当时祖父和叶挺在室内谈了很久。父亲还小,听不懂,也没有兴趣,便和比他大一岁的叶挺儿子叶正大到外边玩去了。”张晓龙说。
那次交谈,张云逸介绍了西安事变的前因后果,分析了国共重新合作的趋势,详谈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等,鼓励叶挺出来参加抗日救国。叶挺听后,十分高兴,坚定地表示“愿意随时响应党的号召,返回内地,投身抗日战争”。
叶挺结束了10年幽居生活,开始了叱咤风云的抗日生涯。1937年9月,叶挺被任命为新四军军长。4个月后,张云逸被任命为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
1939年,张云逸(右)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与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罗炳辉合影。叶挺拍摄。
“叶挺多谋善断,打仗比较勇猛,能快速判断形势并形成作战设想。而要把他头脑中的设想和计划变成具体的作战部署,就需要一个思维缜密、胆大心细的参谋长,祖父张云逸正好符合。”张晓龙说,两人熟悉各自的作战风格,合作非常默契。
1938年5月至12月,参谋长张云逸参与部署和指挥新四军各部的游击战:5月12日,第四支队在巢县蒋家河口伏击日军,打响新四军挺进敌后抗日第一仗;6月17日,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的指挥下,先遣支队在镇江韦岗伏击日军野战重炮兵部队;6月28日,第一支队在镇江西南竹子岗伏击日军车队,两日后又袭击京(南京)沪(上海)铁路新丰车站;10月底至11月初,第三支队取得马家园战斗的胜利……
1938年,新四军在马家园战斗中英勇阻击日寇。
“当时是新四军建立初期,祖父身兼两职,时常忙于军部的工作,所以直接参与的战斗并不多,更多是在后方部署和指挥。”张晓龙说。
激战三昼夜
1939年2月,周恩来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确定新四军的战略任务是: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
按照战略部署,5月上旬,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庐江县汤池镇成立,张云逸担任指挥部指挥兼前委书记,统领江北新四军和江北游击纵队,一边发展皖东抗日力量,一边开展游击战争。
正当皖东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时,日军发动了对皖东的第一次大“扫荡”。
12月18日,日军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纠集日伪军2000余人,集结于滁县、沙河集、全椒等地,对皖东津浦路西发动“扫荡”。第二日夜,驻全椒、滁县的日伪军分路出动,向新四军第四支队驻地全椒县周家岗发动袭击。这次日军配有九二步兵炮和山炮10余门,运送炮弹的骡马辎重紧跟其后,并有骑兵配合。
1943年,陈毅、张云逸等部署新四军3师在苏北盐阜地区反“扫荡”。图为深入敌占区侦察的战士。
大敌当前、形势紧迫,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张云逸与刘少奇、徐海东等人正在紧急磋商。刘少奇当时任中原局书记,徐海东任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周家岗地形山峦起伏,连绵不断,山上树木茂盛易于隐蔽,羊肠小道蜿蜒曲折易于设伏。几人经过讨论、分析,确定了作战方案:大摆“口袋阵”,由徐海东率第四支队进行反“扫荡”。所谓“口袋阵”,即通过狭窄入口诱敌深入后封锁退路,利用地形扩大包围空间,实现聚歼目标。
20日上午,一路日军以小钢炮开路,向周家岗进犯。徐海东在望远镜中看到对方来势凶猛,遂命令部队暂时撤退,到周家岗西南山地埋伏,伺机出击。日军到了周家岗,傍晚在山林中安营扎寨,拂晓时分开始向三合集方向移动。
见时机已到,徐海东果断命令:7团一部迅速尾击敌人,另一部从周家岗经窝子李、西何家到三合集一线,利用沿途起伏的山地、丘陵地形,瞅准机会狠狠打击敌人;9团待敌人到大马厂后,再进行尾击。
当日军行至陈郢后山村时,7团1营已抢先守伏在陈郢山头,占据了制高点。他们有意放过了日军前卫部队,待后边随行的骡马辎重和伪军刚一露头,即以猛烈火力突袭,随即发起冲锋。战士们如猛虎下山,冲入敌阵,顿时将敌截为数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辎重弹药、军用物资丢弃满地,骡马四处逃散。
日军遭伏击后,仓皇向复兴集、大马厂方向溃退。此时,9团2营已运动至复兴集北小高地,严阵以待,当敌行至此处,立即发起攻击,令其溃不成军。
各路日伪军屡遭打击,不得不撤退。经过三昼夜的激烈战斗,第四支队于12月23日收复了周家岗、复兴集、大马厂、古河等地,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由此,新四军在津浦路西站稳了脚跟,巩固了在皖东的阵地。
“祖父是一仗一仗打出来的,作战经验丰富。他能在错综复杂的军事形势下,冷静分析敌我双方特点,快速做出判断并下达指令。这次周家岗反‘扫荡’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祖父后来还做了总结,说我们的装备虽然比较差,但精心捕捉战机,采取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战术,再加上战士们作战勇敢,所以才取得了胜利。”张晓龙说。
2025年7月14日,张晓龙在北京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仅一年多的时间,第四、第五支队就由7000余人发展至1.5万余人,地方游击队发展至5000余人。江北新四军各部参加大小战斗200多次,歼灭日伪顽军近9000人。这些重大胜利有力促进了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飞马”烟劳苦功高
张云逸不仅善指挥、能打仗,而且重视抗日根据地经济发展,被誉为“懂经济的军事家”。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叶挺被国民党当局囚禁,中央军委于20日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2月,江北指挥部所辖部队改编为新四军2师,张云逸兼师长。之后一年多,2师连续对日作战,沉重打击了日伪军,使路东地区的形势相对稳定。
江苏省淮安市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内部陈列。
2师师部在黄花塘,一个位于淮安盱眙县城东南30多公里的小村庄。有一天,张云逸在黄花塘召集部队干部开会,会议室里烟雾缭绕,他被呛得不时咳嗽。原来,大家抽的“香烟”大多是用树叶或豆叶卷起的喇叭烟,吸在嘴里烧嗓子且烟雾大。但在战争期间,烟草可提神解乏,是必备“口粮”,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还把香烟列入战略物资。
张云逸找来2师供给部部长胡弼亮,提出办烟厂,“配合军事开展对敌经济斗争,保障根据地的发展建设”。经调查研究后,他批了42元淮南币做经费——在当时相当于一头肥猪的价钱,入股当地“淮南群众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合资企业“新群烟草公司”。1943年3月,公司正式投入生产香烟,取名“飞马”。
“‘飞马’寓意着革命发展如骏马奔腾。祖父还牵头联系当时的《淮南日报》,为香烟设计商标,一匹马插上翅膀腾飞。”张晓龙说。
“飞马”烟名噪一时,日产量最高时可达8000条,除了自用,还可外销,平均每月上交军部30万元淮南币,是当初投入的7000多倍。每天工厂外都停着马车,排队等待装箱运货。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飞马”烟还走进了敌占区,并且非常热销。新四军以此筹集了大量资金,换取药品、钢材等急需物品——新四军4师师长彭雪枫带的骑兵团所用的“雪枫刀”,就是利用香烟贸易去海外渠道换取的高硬度轧钢锻制的。
1943年11月25日,陈毅到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顺便给中央领导带去几条“飞马”烟。毛主席说:“‘飞马’为抗日战争服务,为根据地建设服务,可谓劳苦功高。”
除了解决新四军的经费问题,“飞马”烟还能换取敌人的情报。
“飞马”香烟。
1944年,2师侦察员居长玉到津浦路西嘉山等地侦察敌情,了解到嘉山伪军队长陆建华嗜烟如命。敌占区“飞马”烟稀缺,他便利用香烟结交了陆建华。一次酒桌上,陆建华透露有一批日伪军要下乡抢粮。居长玉将情报上报给师部,新四军在敌人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一举消灭了这股日伪军。
看到香烟厂的成效后,2师又继续组织战士们开办染布厂、被服厂和毛巾厂等,保障和支持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建设。
1943年1月初至1945年2月底,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80年过去了,如今这里是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院内有张云逸旧居3间,当年他居住的民房几经翻修,完好如初,使用过的方桌、小书橱等也被保存着。
“抗战胜利后,新四军军部发表了建军以来的战绩公报。公报显示,8年间,新四军在江淮河汉之间的8个战略地区抗击日军13个师团、伪军23万人,参加大小战斗220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429636人。”张晓龙说。其中,张云逸参与指挥了许多关键性战斗,被称为“百战将军”。
并肩作战多年,陈毅常称张云逸为“同志长兄”,还赞他有“大海容人之量,高山仰止之德”。“云逸既是一个好主角,也是一个好配角。当主角时能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当配角时则主动配合,精诚合作。”陈毅说。
张云逸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