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视野
刘九良,从“电网小白”到“技术尖兵”
2025年07月25日14:03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陈佳殷 白景元
小号 中号 大号

国网大连供电公司计量中心的刘九良,有着这样的成长轨迹:他曾穿梭于城乡街巷,每日与各类电能计量箱打交道,在基层计量一线沉淀了扎实的实践经验;也曾奔走于各地潜心研学“双碳”领域的前沿理论与最新技术,在技术创新的赛道上不断探索突破。如今,他投身辽宁省碳计量中心(电碳)建设之中,深耕碳计量技术领域,让那些曾 “看不见、摸不着” 的电力碳排放,一步步变得 “可测量、可管控”。

“跑着跑着”就看见了方向

2020年,刘九良从华北电力大学硕士毕业,怀揣憧憬加入国网大连供电公司计量中心装表接电班。作为“电网小白”,他从装表接电这一基础工作做起,负责高压用户及变电站的电能表安装、维护和检验等工作。同时,他也承担着大量文书工作。“当时每天从早上开始就满大连的跑,经常到下午6、7点才回到公司,所以工作汇报只能在车上见缝插针地完成。”刘九良回忆道。

初入职场的繁忙也曾让刘九良一度陷入迷茫,而跑步便成了他解压的方式。他说:“坚持跑步不仅能调整状态,更是因为我觉得,跑步能坚持下来,其他事就也能坚持下来。”

在从事装表接电工作的时间里,刘九良的身影穿梭于大连主城各区,足迹也落在了旅顺、庄河、普兰店等地。在日复一日的现场实操中,他积累了扎实的实践经验,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

2022年12月,辽宁省“振兴杯”技能竞赛举办,刘九良凭借一线工作中磨砺出的技术经验和备赛期间不分昼夜的练习,将一等奖收入囊中,也在公司有了小小“名气”。

2023年,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国网大连供电公司将筹建辽宁省碳计量中心(电碳)作为重要举措,推动电碳计量技术创新。对创新工作持有饱满热情的刘九良申请加入其中。“电碳这个领域太新了,找不到可以借鉴的经验,只能从零开始。”为了尽快掌握电碳计量技术,他与团队先后前往北京、天津、杭州、青岛等地学习,深入了解碳计量的理论基础、技术路径以及发展方向,就这样踏上了公司“电碳无人区”的探索之路。

碳排放有了最佳显示器

在投身辽宁省碳计量中心(电碳)建设的同时,刘九良也参与到国家电网公司的碳计量研究项目中,在中国电科院专家的带领下,开展电碳表研究工作。电碳表可以根据实际电网计量数据,动态计算并更新电碳因子,能够实现电力应用环节碳排放量的实时精准计量。

在电碳表研究应用中,为解决全国电碳因子时空颗粒度低和复杂电网下电力碳排放计算困难的问题,刘九良开启了长达6个月的“两地奋战”。期间,他往返北京与大连10余次,在中国电科院学习电碳表研发的相关理论基础,回大连公司汇报学习心得推进本地研发工作,又返回北京汇报理论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问题。

在刘九良两地奔波之下,辽宁省碳计量中心(电碳)完成全国首批电碳表试挂,实现了分钟级电碳因子的精准实时监测,让看不见的碳排放量有了最佳显示器。联合中国电科院等单位,研发了四类电碳计量检测装置,初步建立起电碳计量值溯源体系。同时,他还参与了电碳计量器具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努力填补我国电力行业间接碳排放量检测技术的空白。

2024年9月,经过层层筛选,凭借电碳表研发项目,刘九良以项目答辩人的身份入围由国务院国资委主办的第四届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总决赛。“我们针对前期路演过程中专家们的提问,发散思维、举一反三,整理出了囊括技术内容、商业推广等方向的‘问答宝典’。”刘九良说,“经过不断优化,问答内容从200余条精简至43条,并反复模拟演练。”

2025年伊始,“熠星大赛”获奖名单公布,刘九良团队的《“源网荷储”全环节电碳表研制与应用》项目从全国5067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

用数据精准溯源“碳足迹”

走进辽宁省碳计量中心(电碳),一块深蓝色电子屏幕上,流动的线条与闪烁的节点清晰勾勒出大连市各区域的15分钟碳排放量。这就是“大连电网电碳一张图”,刘九良介绍,它不仅能够动态监控电碳因子的细微变化,更能向上精准追溯每一度电的碳排放来源与路径。

自辽宁省碳计量中心(电碳)筹建工作正式获批,电力碳排放的精准计算就成了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刘九良作为核心骨干,与团队积极寻求外部合作。然而,计算平台如同一个无法透视的“黑箱”——无法显示计算过程。“碳排放量直接关系到碳市场和碳交易的公平公正,计算方法必须清晰、透明、可验证!”

对此,刘九良调整思路,组织技术力量对现有方法开展深入研究,提炼核心计算方法,并将十几名工作人员分成三个独立小组,对数据进行验证。但新的问题又浮出水面:三组对相同的数据进行计算会得出差异较大的结果。

于是,他又牵头深入开展数据治理攻坚战,采用不同策略进行逐级交叉计算验证,制定了包括数据缺失补全规则、T型拓扑结构优化、环网数据剔除等一系列精准措施。历经20余轮方案的反复推演、验证、调整,三个独立小组的计算结果终于在小数点后四位达到了一致,数据的准确性得到了质的飞跃。

以此精准的计算方法为基石,大连电网“电碳一张图”应运而生。不仅实现了电碳因子的实时高精度监控,其强大的溯源功能更能清晰揭示电流与碳流的源头,让碳排放变得有迹可循。

从传统电能计量到新型碳计量体系的跨越,刘九良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电网小白”到“技术尖兵”的蜕变。“既然做了就要做好。”如今的他已参与到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中,在电碳创新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前沿疆域,他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刘九良,国网大连供电公司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