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观点
抗战微短剧不能没有历史敬畏
2025年07月24日08:55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项向荣
小号 中号 大号

7月21日,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关于抗战题材微短剧管理的提示》,表示近期部分涉及抗战内容的竖屏微短剧“神剧化”,并重申审核要求,强调各级部门及市场主体需加强把关,加强内容审核,避免将现代技术手段和知识技能粗暴嫁接到真实抗战情景,避免主角个人能力超强的悬浮设定,避免出现违背军事常识的“奇功”“神技”,摒弃“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化剧情,摒弃将家国叙事矮化为个人复仇的伪主题创作,杜绝缺乏历史逻辑的弘扬民族大义主题的创作模式。

自2013年广电总局首次整治“抗战雷剧”以来,情节荒诞的“抗日神剧”已引发公众集体反思。然而,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微短剧成为主流传播形式,抗战题材的创作乱象以更隐蔽的方式重现。微短剧的传播特性要求内容高度浓缩,但这也导致部分创作者选择“流量至上”:用“抗日奇侠”的夸张人设吸引点击,以“三分钟一反转”的快节奏替代历史反思。

部分微短剧将现代科技强行植入抗战背景,甚至设计主角凭借“超时空知识”逆转战局。例如,某剧中主角用手机定位日军指挥部,此类“穿越式”情节被批为“对先烈牺牲的娱乐化解构”。还有八路军战士徒手接炮弹等夸张剧情,将残酷战争简化为个人英雄的“打怪升级游戏”。此类设定不仅违背军事常识,更消解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这种“抗日神剧”,不仅难以传递民族精神的深层价值,而且危害极大。抗战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苦难记忆,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抗日神剧”对历史的歪曲和戏仿,是对浴血奋战的先烈们的不敬,严重伤害民族情感。同时,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接触这类虚假、扭曲的作品,容易对历史产生误解,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广电总局还明确指出,需杜绝将家国叙事简化为“个人复仇”的伪主题。此类情节不仅背离历史语境,更可能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背离爱国主义教育的初衷。

这些举措不仅是正本清源,也是对文艺创作的一种反思:当“爽感”逻辑凌驾于历史敬畏之上,文艺作品还能承载民族记忆吗?整治“抗战神剧”,并非否定创作自由,而是呼唤更严谨的创作态度与更深刻的表达方式。文艺创作,应当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让抗战记忆成为照亮当下的精神火炬,而非“娱乐至死”的流量工具。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抗日神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