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观点
好事成摆设,更让人寒心
2025年07月24日08:55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 作者:孟繁哲
小号 中号 大号

常年挂着锁、关着门,山西稷山县部分村庄投入不少钱建设的新公厕,成了“好看不好用”的摆设。事件曝光后,当地县委县政府迅速整改,并对失职人员严肃问责。这一处置值得肯定,但更应深思的是:为啥好好的民生项目,没起到预期的惠民效果?

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比如一些城市花重金建设立体停车库,却因维护成本高、管理跟不上而沦为“僵尸设施”;有的地方投入资金建设农家书屋,但书屋图书配备与农民生产生活存在差距,实际利用率越来越低。“重建设、轻运营”“重形式、轻实效”,使得民生工程在落实过程中变了形、走了样。

问题的根源,一是政绩观的错位。一些地方把民生工程当成“展示工程”,只顾“有没有”,不管“好不好”,甚至简单以“投入多少”“建得多气派”论英雄,最终造成形式主义。

二是工作部署和落实的错位。部署上缺乏系统考量,执行上机械僵化,要么“一建了之”,要么“一放了之”,这是怠政懒政与能力弱化的体现。

然而,只要政绩观不偏航,办法总比困难多。举例来看,城市停车、运动空间紧缺,一些地方就把立交桥、高架桥下的边角料地带,改造为运动场地、护学驿站、休闲公园等,既产生收益、又惠及民生。人民生活会有新需要,民生建设会有新课题。真正把民生实事办成民心工程,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能做到创造性落实。

为民办实事,贵在将“吃透政策”与“摸准情况”结合起来,扭住突出难题,一件接着一件抓、一任接着一任干,“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才能有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新公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