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参观美院毕业展成了时尚,不少地方甚至“一票难求”。比如,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日均接待量超万人次,其中逾七成是非专业的市民;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展单日最高接待量超3万人次。
不禁联想到线上线下持续火热的“苏超”,以及前不久刚落下帷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
“苏超”为什么能走红破圈?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激发了群众广泛参与的热情。畅快“玩梗”,跨城观赛,比拼志愿服务,宣介特色风物,无处不是“群众唱主角”。
上影节收获近50万观影人次,近三成为外地来沪影迷。在约百场见面会中,影迷与电影从业者交流互动,光影的魅力令人回味无穷。
事实证明,“人民性”正是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活力蕴藏在人气之中,城市运营要始终眼中有人,用接地气的办法吸引人、凝聚人。
强运营植根于精细施策,必须下足绣花功夫。
透过“苏超”看治理,相关部门注重精准识别并及时响应公众需求。比如,江苏在省级层面协调13个地级市,提升办赛能级、优化赛事组织;各城市提升服务能力,从交通、住宿、餐饮等细节上优化观赛体验,重视球迷诉求。
细微之处折射城市品质,考验工作作风。以精细治理改善软硬件环境,不仅能增强本地市民的获得感、归属感,也能赢得外地游客点赞。
既要久久为功增内力,也要心态开放谋创新。
城市的蜕变,往往不是“一拍脑袋一主意”的一夕之功,而在于“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接续奋斗。同时,市民的需求不断升级迭代,呼唤城市治理者不懈怠、不观望,及时回应。
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