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绘画是什么?说起这个词,大家不免疑惑。如果参观过大英博物馆、法国自然史博物馆等展馆,墙上那一幅幅细腻而精致的写实派画作一定会让你印象深刻,那就是博物绘画。
最早的博物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对自然开启了重新认识,进而推动了博物学兴起。随后的大航海时代让人们的认知边界大大扩展,探险家们从世界各地带回了珍稀物种和自然标本,丰富了博物学的研究内容。
18至19世纪,博物学达到鼎盛,除了林奈、布丰、达尔文等著名博物学家发表的著作外,大量博物绘画也向世人展示了自然之美、万物之灵。因此,画风偏好一致的博物绘画流传于世——昏黄色的底色、略显夸张的动植物形态、写实的技法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在更早的唐宋时期就已经有了写实花鸟画。现在欣赏当年的花鸟画,其细致及写实程度完全不输当代的自然科普图鉴,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绘画作品了。
珍禽
《写生珍禽图》。
五代时期黄筌画的《写生珍禽图》是写实花鸟画的代表作之一,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筌是西蜀画院的宫廷画家,在画中共描绘了24种动物,有鸟、昆虫和爬行动物。对比现在的动物实体,画中动物可谓造型准确、特征鲜明。
画中右上方的鸟是白头鹎,这种曾在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鸟种,如今已成功北迁,几乎成了北京城中随处可见的鸟种。
右下角这只龟是黄缘闭壳龟,主要分布在中国,因此英文名叫Chinese Box Turtle(直译为中国盒龟)。它的腹甲不是一个整体,中间有横向韧带连接,可以闭合,遇到危险时就把头尾四肢缩进壳中。这便是它们名字的由来。
画面左上角有两只昆虫,看外形像是常见的蝉。上面那只叫蒙古寒蝉,体型更小,下面那只是我们常见的黑蚱蝉,体型更大。画中精准描绘出了两者的差异。
蒙古寒蝉在北京有个俗称叫“伏天儿”,因为它的叫声婉转,听起来像在念叨:伏天儿。此外,听到它这么叫时,马上要入伏了,所以它的叫声也是一种物候现象。
锦鸡
《芙蓉锦鸡图》。
如果说《写生珍禽图》是中国古代的虫鸟百科图鉴,呈现了多物种的博物绘画风,那大名鼎鼎的《芙蓉锦鸡图》便是展示单一物种的生态百科图谱。它描绘了一只锦鸡落于芙蓉枝上,回首凝望两只翩翩起舞的彩蝶,几枝菊花斜出,构成生机盎然的景象。
《芙蓉锦鸡图》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知名度高,一方面是因细腻、写实、传神的画风,另一方面是因为画作的作者是宋徽宗赵佶——饱受争议的北宋皇帝。他的花鸟画作品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技法被称为“工笔院体画”,用笔精细,色彩富丽,造型严谨,形象逼真写实。
从博物学的角度,我看到这幅画时,更关注这是哪种锦鸡。
关于这个问题,赵佶还真给后人制造了些许麻烦。对比现生雉鸡科动物,不难发现,他画的应该是一种中国特有物种,分布在西南山地的红腹锦鸡。
雉鸡科动物大多以雄性羽毛艳丽而著称,红腹锦鸡最甚。头顶冠羽是金色的,颈部羽毛呈虎斑纹路,肚子上的羽色是大红色,背部羽毛是紫蓝色。但赵佶画的锦鸡颈部羽毛是白色,完全不是红腹锦鸡的“涂装配色”。
在查看鸟类图鉴后,我发现中国有两种锦鸡:红腹锦鸡、白腹锦鸡。这两种锦鸡在一起饲养,出现过杂交的情况。再看杂交锦鸡的图片,果真是它!原来宋徽宗当年画的并非野生红腹锦鸡,应该是在宫中豢养的一只杂交个体。不过这也印证了,早在宋朝,人类已经在饲养这种珍稀鸟类了。
原来,早在千余年前,我们的先祖便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定格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比起西方博物画,中国式的博物绘画更能让我感受到仰观宇宙、俯瞰自然的浪漫情怀。(作者为自然科普指导老师、标本制作师)
博物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