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坐标。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收到了老战友李吉娜寄来的画册《我们的父亲——中国空军的忠诚战士、朝鲜族的骄子、空军原副司令员李永泰》。李永泰,这位人民空军历史中如雷贯耳的战斗英雄,被誉为"空中坦克",自幼便在我心中种下了敬仰的种子。当我轻轻翻开这本画册,一段段尘封的历史、一份份炽热的情感扑面而来,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跨越时空,向我大步走来。他的故事与精神,如同破晓的曙光,照亮了我对英雄认知的天空,让我深深体悟到英雄的伟大与不朽。
画册以“英雄从蓝天走来”为主题,以“坚定理想信念、搏击万里长空、把忠诚和使命镌刻在天地间”为主线,分为“响应党的号召、投身革命事业”“参加人民空军、展翅翱翔蓝天”“作战英勇顽强、‘空中坦克’扬名”“锻造空中利剑、保卫祖国领空”“献身空军建设、呕心沥血尽责”“十年人大常委、心系国家建设”“给父亲的一封信”等七个章节,展示了150多幅珍贵照片和资料。每一张照片都定格了一段历史瞬间,每一段文字都诉说着一段英雄往事,每一件实物都承载着一段红色记忆,它们共同交织成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传递出一种震撼人心的伟大精神。
李永泰的革命生涯,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史诗。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年仅17岁的李永泰参加了八路军,决心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18岁那年,李永泰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紧相连。解放战争时期,他在第四野战军某部担任司务长和会计,默默奉献,为部队的后勤保障贡献力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中央、毛泽东主席高瞻远嘱,决定组建人民空军。经部队推荐,并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和身体检查后,李永泰从百万军中脱颖而出,被选为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批飞行员,那时的李永泰,或许还略显稚嫩,但眼神中透露出的坚定与果敢,仿佛能穿透一切艰难险阻。
在航校学习期间,因成绩优秀卓越荣立一等功。
1950年12月21日,志愿军空军开始飞赴前线参战。当时,志愿军飞行员的平均飞行时间只有200多小时,在喷气式歼击机上只飞行了20小时,并且都没有实战经验。而美军飞行员的飞行时间均在1000小时以上,许多人还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年轻的志愿军飞行员们毫不畏惧,李永泰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49年10月入选空军第四航空学校一期甲班飞行员。
朝鲜战争爆发后,空军为迅速形成空中作战力量,加速航校飞行员培训、缩短学制。一期甲班由原计划每人飞行100小时,缩短到人均只飞行了62小时46分钟,仅完成了昼间简单气象条件下中级教练机双机基本战斗课目训练,于当年10月14日提前毕业。李永泰被分配到空4师12团一大队任大队长。
战斗飞行前,李永泰和机务人员仔细检查飞机。
抗美援朝时期和生死与共的战友合影。长机李永泰、大队政委贾健、僚机李子文、三号机施光礼、四号机张俄德。
1951年9月25日,李永泰第一次参加空战。当天下午,美军出动五批112架飞机编成混合机群,频繁活动于顺川、安州、平壤等地上空,妄图轰炸清川江桥一带的交通目标。志愿军空军和友军空军出动114架飞机进行反击。李永泰随空4师12团副团长李文模起飞迎战。李永泰带4架米格一15型歼击机为第3梯队,在这次大机群空战中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他们首创了志愿军空军击落美国最先进的F一86型战斗机1架的战绩。然而,战斗异常惨烈,一位战友壮烈牺牲,一位战友跳伞负伤。李永泰的战机也遭受多架敌机的围攻,机身、机翼、尾舵、邮箱、发动机、起落架、座舱盖等共56处中弹。但他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精湛的飞行技术,驾驶着伤痕累累的战鹰安全返回机场,创造了人间奇迹,赢得了"空中坦克"的美誉。
李永泰曾4次赴朝作战,击落美军最先进战斗机F一86飞机4架。
李永泰与参战飞行员在被击落的敌机残骸前留影。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李永泰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曾4次奔赴朝鲜战场参加战斗,驾驶战机出动104次,同美国空军进行了27次空战,先后击落4架美国空军F一86型战斗机,打出了国威、军威。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政治部发出嘉奖令,为李永泰记一等功,还获得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颁发的二级独立勋章和三级国旗勋章。那一刻,他不仅仅是一名飞行员,更是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抗美援朝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李永泰凭借卓越的贡献,在飞行生涯中不断晋升:25岁任某飞行团团长。图为部队改编为空军第一师时任副师长的照片。
7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场上,凭着"空中拼刺刀"精神,年轻的人民空军不畏强敌,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打出了国威军威,涌现出一批空军战斗英雄个人和集体。战后,李永泰继续全身心投入到空军建设中,凭借卓越的贡献在军旅生涯中不断晋升:25岁升任空4师第12团团长;1959年12月,31岁升任空军歼击航空兵某师师长;1969年,41岁的李永泰升任空军某军副军长;1975年7月,47岁的李永泰由副军长直接升任武汉军区空军司令员;1982年,54岁的李永泰升任空军副司令员,分管空军作战、后勤和专机保障工作。期间,始终以高度责任感投入各项事务,殚精竭虑,勤勉履职,在统筹作战部署,强化后勤保障,规范专机运行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
1959年12月,31岁的李永泰担任某飞行师师长。
1969年3月,41岁的李永泰升任空军某军副军长。图为(左二)李永泰与飞行员们座谈。
1975年7月,47岁的李永泰由副军长直接升任武汉军区空军司令员。图为李永泰(左一)在空降兵某军检查指导工作。
1982年,54岁的李永泰升任空军副司令,分管空军作战、后勤和专机保障工作。图为李永泰精心编排国庆35周年阅兵空中由94架轰炸机、強击机、歼击机组成的四个空中梯队。
我与李永泰副司令员有着深厚的情谊,他是我军旅人生道路上的楷模。1973年,我入伍到空军运输航空兵某师,听指导员讲人民空军的光荣历史,其中李永泰和王海、张积慧、刘玉堤、林虎等英雄的故亊,就像一束束光,照亮了我在部队成长的道路,最终我也入党提干。我与李永泰副司令员有过5次难忘的接触,每一次都让我刻骨铭心。
李永泰(左一)焦景文、王海、刘玉堤、韩德彩等英雄合影。
第一次,是1975年10月,刚任武汉军区空军司令员的李永泰到我团检查工作,并宣布新任团党委班子的命令。那天全团三个飞行大队、一个机务大队和团直机关的干部战士,齐聚团部门口操场。我第一次见到了这位心中的英雄,并聆听他的讲话,心情格外激动。当李司令员讲完话后,便走下由一排课桌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与坐在第一排的官兵亲切握手。持续三分多钟的掌声,是官兵们对他最真挚的敬意。那一刻,我与首长握手时感受到的不仅是将军的威严,更是他身上那股接地气的亲和力,仿佛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将领,而是和我们并肩作战的老大哥。
空军副司令员李永泰十分关心部队飞行员的健康和饮食。图为他(左一)在部队空勤灶检查工作。
第二次,是1976年7月,李永泰司令员前往武空所属的4个航空兵师和一所航校抓师团长、飞行大队长队伍建设。因部队分布在鄂豫两省交通不便,我团411专机组负责接送首长一行的任务。作为此次专机的空勤机械员,我深感责任重大,在空勤机械师的带领下,认真做好飞行前和飞行后的检查,空中一丝不苟,地面精益求精,10天时间确保了飞行安全。任务完成后,李司令员非常满意,在机场与机组成员握手告别时,夸赞我们:“别看这飞机是伊尔-14,二战时期的,但让你们维护得非常好,坐着很舒适,你们辛苦了!”至今,李司令员那和蔼可亲的面容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武空司令员李永泰在所属空军运输航空兵某师与女飞行员交流座谈。
第三次,是1982年11月10日,时任空军副司令员的李永泰,代表空军党委到武空给刘晓连英雄机组授予“忠于职守、勇于献身、保证安全的模范机组”荣誉称号时,首长对我的亲切勉励。1982年9月20日上午,我师刘晓连机组驾驶安-26飞机在华北某机场起飞至900米高度时,突然被外来物击中。女飞行员、机长刘晓连临危不惧、沉着冷静,与机组人员密切配合,将受损严重的飞机成功迫降,挽救了机上6人的生命,把损失降到了最低。此次事故后,在空军政治部秘书刘健的帮助下,我向时任空军政治部主任毕皓汇报了宣传刘晓连英雄机组的5条理由。毕主任听后认为刘晓连机组创造了奇迹,应予以宣传,并向张廷发司令员作了汇报。张廷发司令员批示不仅要宣传,还要授予荣誉称号。后来我采写的《拼搏长空五分钟》事迹通讯,刊登在《解放军报》和《空军报》的头版头条。不久,武空召开命名大会前,李副司令员接见了刘晓连机组成员和我,他握着我的手说:“小伙子,我都听说了你的情况,改行做文字工作后也干得漂亮,你为宣传刘晓连机组立了大功!”我满心感激,回应道:“谢谢首长的鼓励!”那一刻,我深知,文字的力量可以让英雄的事迹广为流传,让英雄的精神激励更多的人。
武空司令员李永泰经常下基层中队与机务一线官兵同工作和生活。
第四次,是首长要我坚定理想信念。1985年百万大裁军后,我历经武空宣传部和广空宣传处两个机关的锻炼,于1987年7月调至军委空军宣传部宣传处工作,与李永泰副司令员见面机会增多,每次都能聆听他的教导。特别是1989年5月,李永泰副司令员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说:“做宣传工作,得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即便面对大风大浪,也要牢牢守住理想信念阵地!"正是这番饱含期许的话语,让我在后来的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始终坚守着内心的信仰,从未动摇。1993年5月,我任空军宣传部宣传处处长,后因工作需要,于1996年9月又调回解放军报社工作,首长在电话里那句"听党的话、写出更多更好的报道"的叮嘱,像锚定航向的罗盘……
2007年8月,全军召开英模代表大会。图为(左一)李永泰和空军战斗英雄刘玉堤、王海在英模代表大会上。
第五次,是在2007年8月召开的全军英模大会上,我带记者驻会采访,与出席英模大会的李永泰副司令员相遇。首长得知我担任解放军报记者部主任后,非常高兴,拍着我的肩膀说:“又出息了,当了记者头,担子重了,责任大了!”随后,还把我介绍给空军的一些年轻英模认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英雄的精神从不是单向的仰望,而是一代又一代人接过火炬的接力赛跑。在这次大会的报道中,首长在小组会上的发言,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信仰的味道和力量。我在一篇述评中写道:“新老英雄回首峥嵘岁月,重温炽热初心、感受精神激荡,英雄故事的书写还在继续,理想信念传递永无止息,这是我们奋进路上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这5次握手,串起的不仅是个人的记忆,更是一个民族对英雄精神的传递与延续。当将军说"理想信念传递永无止息"时,我突然读懂画册里那些老照片的深意一一它们定格的不是过去,而是正在生长的精神基因。
画册中,战斗英雄李永泰的军功章和勋章陈列页格外醒目:2次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颁发的二级独立勋章和三级国旗勋章,中南军区授予的"二级工作模范"荣誉称号证章,空军中将军衔……但比勋章更耀眼的,是他的人生历程。他从八路军战士,成长为领航主任、大队长、团长、师长、副军长、军区空军司令员、空军副司令员、人大常委委员。他人生跨度里,藏着一个民族英雄的完整画像:战场上,他是击落4架敌机的空中战神;建设中,他是“锻造空中利剑”的军队将领;政坛上,他是为民生奔走的人大代表。正如画册结语所言:“他的精神是永不熄灭的灯塔。”
2015年10月5日,战斗英雄李永泰逝世,但画册里的每一页都在证明:英雄从未离去。当年轻飞行员驾驶歼-20掠过蓝天,当科研工作者为国防事业熬白双鬓,当普通人在岗位上践行“忠诚”二字时,英雄李永泰们的精神就已化作民族的血脉,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如今再读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天地英雄气”,我忽然明白:英雄气不在史书的豪言壮语里,而在每一个人把“小我”融入“大我”的选择中,在每一次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中。
合上书页,窗外阳光明媚,一片祥和。画册里的英雄仍在蓝天上翱翔,而他留下的精神火炬,早已在时代的风中熊熊燃烧。这或许就是《我们的父亲》这本画册最珍贵的意义——它让我们知道,英雄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以触摸的精神坐标,是激励每一代人向前的力量源泉。当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回望,会发现那些英雄的身影从未远去,他们正化作万千星辰,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天空。
李永泰对部队飞行干部亲自带飞考核。
武空司令员李永泰在所属空军运输航空兵某师机场塔台,察看该师飞行组织指挥机群编队情况。
武空司令员李永泰下基层工作时给战斗机加油。
武空司令员李永泰下连当兵,在飞机上精心维护飞机。
空军副司令员李永泰在驻西藏雷达部队检查战备工作。
李永泰在担任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期间,心系国家建设,认真履行职责,献计献策。图为他(右一)在鞍钢考察调研。
李永泰在某地检查环保和安全生产情况。
作者简介:徐生,湖北黄冈人,职业军人,军旅作家,著名军事记者。先任职于空军运输航空兵某团机械师,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后在原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部、原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处、军委空军政治部宣传部任干事、科长、处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调入解放军报社,历任编辑、组长、政治工作宣传部副主任、代主任,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专业技术4级。长期组织和担负党和国家以及军队重大政治、军事活动采访任务,组织参加一系列全国和军队重大典型报道。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0次。著有报告文学作品集《高歌在九天》《独腿飞天人》《飞之魂》《生命之光》《雪莲花颂一一空军雷达学院毕业学员戍边纪实》《甘巴拉凯歌一一世界海拔最高人控雷达站》《神仙湾壮歌一一世界海拔最高哨所》《中越边境大扫雷》《松嫩壮歌一一98东北三江抗洪实录》《惊天动地战汶川》《三军挥师玉树》《中国大阅兵》等多部。新闻作品获中国新闻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今日铁军还姓“铁”》等作品和专栏被中国新闻年鉴收藏。被表彰为“全国98抗洪抢险先进个人”,获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授予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