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观点
先锋评谈 | 年轻干部要把“挂职期”干成“突破期”
2025年07月11日09:51 来源:浙江党建 作者:王禹舜
小号 中号 大号

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党中央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作出的关键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组织和动员有志于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做一番作为的干部到西部地区来,努力在艰苦条件下、在攻坚克难中使自己成长为可以担当重任、能打硬仗的高素质干部。”年轻挂职干部作为这一战略实践的“排头兵”,在跨越山海的协作中,既是政策落地的执行者,更是自我淬炼的成长者,进而实现从挂职历练到成才担当的蜕变。

风雪铸脊梁,在“海拔差”中磨炼精神境界。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江南水乡到黄土高坡,年轻干部首先要面对的是地理环境与生活条件的“海拔差”。不少年轻干部初到挂职地,会遭遇失眠、头痛等高原反应,会因饮食差异、语言隔阂感到不适,这些“成长的阵痛”恰恰是青春蜕变的起点。

年轻干部如何在“海拔差”中站稳脚跟?关键是要破除 过客心态,树牢主人翁意识。要以“自找苦吃”的自觉,把风雪当作“必修课”,在徒步走访牧区、夜宿山村调研中,褪去“娇骄二气”。要以“向难而行”的锐气,把高原当作“练兵场”,在参与各项急难险重任务和重点工作中,锤炼“硬脊梁”。更要以“青春向党”的坚定,在与老党员、老支书的交流中,读懂“扎根边疆、奉献一生”的赤诚,让“国之大者”的信念在雪域阳光下愈发坚定。这种淬炼,让年轻干部的青春少了些浮躁,多了些沉潜;少了些小我,多了些大

因地破难题,在“发展差”中锻造治理能力。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对年轻干部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提升本领的“富矿”。年轻干部思维活跃、善于学习,带着东部的先进理念来到西部,却不能简单“复制粘贴”——如何让电商直播适配山区物流?怎样让数字化治理融入民族村寨?这些问题的破解,正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催化剂”。

年轻干部要在“发展差”中练就真本领,需把握三个关键:一是善用“跨界思维”。发挥年轻人熟悉新媒体、懂技术的优势,把东部的数字经验与西部的特色物产结合,比如搭建“云端助农”平台,让大山里的菌菇、果园里的鲜果通过直播走向全国;用数字化工具梳理民情台账,让村务管理更精准高效。二是锤炼“转化能力”。将书本上的乡村振兴理论、城市治理知识,转化为符合当地实际的“土办法”,比如把“枫桥经验”转化为适合民族地区的矛盾调解机制,让先进理念落地时“水土服”。三是永葆“空杯心态”。放下“高学历”“东部来的”架子,拜当地干部群众为师,学习他们在长期实践中摸索的工作智慧、治理经验,在问计于民中弥补实践短板。这种在差异中学习、在问题中突破的过程,让年轻干部的本领从“纸上谈兵”变为“真枪实弹”。

山海共潮生,在“时空差”中厚植为民情怀。东部的现代化节奏与西部的发展步伐之间的“时空差”,本质上是不同发展阶段民生需求的差异映射。东西部协作的落脚点,始终是让各地区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年轻干部通过挂职历练,更能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的内涵,让为民情怀在山海交融中愈发醇厚。

年轻干部要在“时空差”中筑牢为民初心,需从三个维度发力:一是用“青春脚步”架起连心桥。从东部的“最多跑一次”到西部的“最后一公里”,走进牧民帐篷、山村农舍,听懂方言土语里的民生诉求,发挥年轻人熟悉语言、善于沟通的特点,让“高大上”的政策变成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在拉近距离中凝聚共识。二是凭“共情能力”办好微实事。关注与年轻群体相关的“微痛点”——帮助返乡青年解决创业起步难题,为留守儿童打造“云端课堂”,在回应具体诉求中让群众感受到身边的温暖。三是靠“接力精神”绘好长远图。挂职期限有限,但为民服务没有终点。要带着 “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既办好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项目,更注重培育本地青年人才、搭建长效协作机制,让“山海情”在代际传递中延续。这种为民服务的基层历练,让年轻干部的青春不仅有长度,更有了厚度。

作者: 王禹舜

单位:杭州市上城区钱塘智慧城管委会(挂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李佩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