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7日电 6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文化抗战的历史贡献与作用学术研讨会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成都市历史学会、成都市民族民间艺术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研究中心、国防时报社、重庆史研究会主办,四川省社科期刊协会、四川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成都古都学会、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成都西南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来自史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全国百余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文化抗战历史,探讨其深远意义与当代价值。
成都市社科联(院)党组书记邵波,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曾明,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杨胜韬,成都市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社科期刊协会会长何一民出席会议并分别致辞。四川大学讲席教授汪朝光,四川大学教授范瑛,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汪洪亮、李小波等8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部分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中华美网供图
本次研讨会以“文化抗战”为核心主题,旨在通过多维视角重新凝视抗战历史,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与会者认为,十四年抗战不仅是军事上钢铁与血肉的较量,更是中华文明在生死存亡之际的一场文化保卫战。数以万计的中国知识人在战火中坚守文化阵地,他们以文明的韧性对抗法西斯的暴力,构筑起了坚固的精神防线。
本次研讨会从世界反法西斯视域、中华文明演进、文明对话视野等维度,深入解读了文化抗战的内涵。学者们指出,中国知识界在抗战中既是中华文明的守护者,也是人类文明的捍卫者。费孝通的田野调查、徐悲鸿的南洋义展等,都彰显了中国文化在全球反法西斯事业中的独特价值。同时,抗战时期的文艺创作实现了传统“礼乐文明”向现代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从《义勇军进行曲》到《黄河大合唱》,都凝结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新质。
本次研讨会成果丰硕,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学者们强调,文化抗战是中华文明的自我救赎。中国共产党通过理论交锋和基层动员,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文化武器,如延安木刻版画就是文艺大众化的生动体现。
在多维透视方面,本次研讨会揭示了文化抗战的全球性、区域性与形式创新。文化抗战是全球反法西斯斗争的东方篇章。此外,四川与重庆的教育变革、戏剧动员,李庄与昆明的学术研究等,展现了地方经验与国家战略的融合。而影像、音乐、报刊、出版等艺术与媒介形式,也成为凝聚认同、引领思想的重要力量。
群体叙事也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内容。学者们关注到,不仅知识分子以文化坚守助力抗战,儿童、妇女等边缘群体也纷纷觉醒,孩子剧团的街头演出、四川女中的抗日宣传等,打破了传统角色限定。同时,多民族共赴国难,西康地区的相关论述、拉卜楞寺僧众的行动,印证了抗战精神的全民性。
本次研讨会还指出,在当今自媒体时代,应构建“年轻化、可视化”的传播策略,对抗历史虚无主义。同时,要加强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如重庆抗战旧址的旅游开发等为“战争遗产”转化为“和平纽带”提供范例。此外,抗战时期的文化统战经验,对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研讨会现场。中华美网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研讨会还特别举办了“歌声中的抗战”学术展演活动。在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的支持下,艺术家们通过《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等经典作品,重现了抗战文艺工作者以歌声唤醒民众、凝聚民族精神的图景。这场展演开创了抗战文化研究的新范式,实现了学术研讨与艺术实践的创造性融合。
展望未来,研讨会凸显了史料拓展、方法创新、视野拓宽三大趋势。学界将进一步深化跨学科合作,推动抗战文化研究与区域国别研究、比较文明研究的对话,加强与国际学界交流,让文化抗战研究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桥梁。
文化抗战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