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清晨,天总是亮得格外早。当第一缕霞光跃出海平面,长海县的码头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国网辽宁电力大连长海供电公司的海缆维护工连娜,熟练地穿上厚重的防水服,戴上安全帽,和同事们登上了海缆维护船。
海风裹挟着微薄的水汽扑面而来,维护船在浪涌中起伏。对常人而言来说,这样的颠簸足以令人头晕目眩,但连娜握着检测仪的双手始终稳定。
连娜始终记得第一次与风浪的较量。那是2019年,从未出过远海的她蜷缩在甲板角落,胃里翻江倒海——这是她入职后首次参与海上抢修。
六载春秋,她出色地完成了数十次的海缆抢修工作。一次次抢修足迹,在她脚下连点成线。
“在一次紧急任务中,海况极其恶劣,维修船几乎无法靠近故障点。那一刻,我和同事们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如果不及时抢修,海岛将面临长时间停电;但强行抢修,又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连娜回忆道。
“我来!”彼时,连娜没有片刻迟疑,主动请缨上前。她和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默契配合,等到风力刚刚降下来一些,便小心翼翼地操作着设备,一点点靠近海缆故障处。海浪一次次将二人抛向船舷,经过数小时鏖战,故障终于被成功修复。
这样的场景,在连娜580天的海岛生涯中反复上演。无论是寒风中蹲守终端塔排查故障,还是深夜听着居民“来电了”的欢呼,都让她更深刻理解肩头的责任。
连娜说,刚入行时,师傅曾带着她和工友们用半年时间,走遍了海岛的每个角落,详细了解输电线路分布,将铁塔坐标精准控制在1米以内——这份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最终化作她守护光明的底气。
从陆地定位到海上抢修,从技术革新到班组管理,连娜在实践里读懂了电力人的“精神密码”。那些被海风雕刻的岁月,正悄然编织成照亮万家的经纬。
除了日常的抢修和维护工作,连娜还积极投身创新工作。2022年初,她主动牵头负责班组质量建设,在无经验可循的空白地带,她边学边试,创新提出“金银铜盾牌”技能升级机制,搭建起“日清—周评—月赛”的质量循环体系。这套创新机制的实施,提高了班组的工作质量、效率,先后摘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等荣誉称号。
两年后,以她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立。针对长海县25%老旧海缆与81.25%直抛式海缆暗藏的隐患,连娜带领青年团队开展海缆智能监控平台项目攻坚。他们像解谜般梳理出传统“人防”模式的痛点,最终构建起5大应用模块与4大基础模块组成的智慧系统。
如今,这套名为“海缆智慧在线监控平台”的系统,如同智能“鹰眼”,能实现海缆运维全天候智能监控,提升了海岛供电的可靠性。对海岛居民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再也不用担心频繁停电影响生活。而稳定的电力供应,也为渔业、旅游业等产业带来了坚实的保障。
连娜说,“连”字仿佛注定她与大连的缘分。这位这位东北电网史上唯一一位女性海缆维护工,像极了海岛上坚韧的铁线莲——用适应力扎根,以韧性绽放。正如她所说:“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浪,海岛的砺炼让我懂得,真正的热爱是全身心投入。”
在国家电网的蓝色版图上,像连娜这样的“追光者”,正以责任为桨,以创新为帆,在波涛间划出闪亮的轨迹。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却在每次“来电了”的呼唤中,让光明有了最生动的注脚。(文/鲁锐)
连娜,长海县,海缆维护工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