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国内
72岁“新农人”和他的“凤凰传奇”
2025年07月07日09:54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李娜
小号 中号 大号

陈锡洪在给小鸡注射疫苗。工人日报记者 李娜 摄

陈锡洪向工人日报记者李娜(右)介绍农田改造情况。潘文苑 摄

“陈老,您这么早就在等我们。”6月19日清晨6时,川西北高原细雨蒙蒙,记者按照约定时间抵达72岁的全国劳模陈锡洪家,汽车还未熄火,便看到陈老推开大门笑盈盈地前来迎接。他热情地回复道:“不早啦!春争日,夏争时,耕者宜早不宜迟……”

“快来,开饭了。”进入院落,厨房正锅气四起,陈锡洪的妻子夏清珍将清粥小菜、水煮土鸡蛋,还有热腾腾的玉米饼端上了桌,招呼大家落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雪梨种植为主的金川县农户,家家都养鸡。陈锡洪趁着在外跑运输的机会,运鸡苗回来,夏清珍负责养护和销售。40余年下来,夫妻俩把生计做成了产业,不仅自家日子过得红火,还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增收。

“养鸡场走向规模化,是我的老婆子一背篓、一背篓‘背’出来的。”陈锡洪自豪地说,“1996年,她就已经是全国三八红旗手了。”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平均海拔超3500米,大渡河水在山间奔涌而过。陈锡洪的家位于县属庆宁乡的半山腰,正院住宅,家禽养殖与田地分布周边,房前屋后井井有条。

“看这一片金灿灿,亩产七八百斤没问题。”临近夏至,连日的雨让收割麦子的时间有点紧张,陈锡洪计划着只要天一放晴,就全家齐上阵抢工期。金川县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陈家的承包地不仅坡高地碎,还面临着时常垮塌的风险。为此,他从2017年开始农田改造,耗费数十万元,才换来今天的田地平整、沟渠贯通。

“这么大投入,得多少年才收得回呀?”记者不禁疑惑。

“很多人都觉得不值,但我们是饿过肚子的人,深知土地的重要性,要算长远。”1952年8月出生的陈锡洪,对土地有着近乎虔诚的珍视。

喂鸡,是陈锡洪日常的“1号”重要事项。每天早上,随着后院鸡舍的灯自动开启,“咯咯咯”的鸡鸣声此起彼伏,这位“守时爷爷”便会一勺一勺地将美味“早餐”送到“鸡宝宝”眼前,同时通过“望闻问切”观察它们的实时状态。

“鸡饲料有讲究吗?”进入鸡舍后,记者问道。

“学问可大了,需要各种微量元素,缺哪个都长不好。”陈锡洪打开话匣子,聊起了刚开始养鸡时,只有小学文化的他,每天早上4点起床拉着二儿子陈昌亚一起看养殖专业书,研究饲料配方的往事。

养殖场总计21个房间,记者跟随陈锡洪的脚步,在鸡苗室、种鸡室、成鸡室、孵化室等房间穿梭,自制养殖笼、恒温控制系统、自动清粪处理器……每扇门的背后都有他引以为傲的养殖“神器”。

“这是大型孵化器,这是专适用于丘陵耕地的小型犁地机……”陈锡洪的介绍,让记者眼前一亮:在这个位于川西北高原的农户家中,“机器换人”已经得到充分实践,无论是家禽养殖,还是农田耕种,都能找到适用性极强的机器和设备。

眼下并不是孵化培育商品鸡苗最忙碌的时节,但陈家鸡舍里用于销售的成鸡还有4000多只,每天的工作量依旧不小。喂养、收蛋、清理鸡粪……陈锡洪夫妇加上二儿子和儿媳,忙得脚不沾地。陈锡洪是个闲不住的人,一周前,他专程到成都接回了从上海预订的数百只鸡苗,尝试培育高原养殖新品种。

“陈伯,我这几只鸡苗有点蔫儿,粪便也不成形”“陈伯,我要4只成鸡,帮我杀一下”……整个上午,陈锡洪的电话响个不停。在金川县这个仅有5.7万人的高原小县城,作为家庭式规模化家禽养殖的“土专家”,陈锡洪的名字在当地家喻户晓。“高海拔地区销售鸡苗送上门,免费传授养殖技术,永不关手机。”这些年来,他一直坚定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6月16日,刚刚到任的金川县总工会党组书记赵洪渊登门拜访,就成立以家庭种植、养殖为重点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向他征求意见。陈锡洪对此充满期待,“一人富不算富,致富路上有越来越多老乡结伴而行,我这个劳模才当得有价值。”

跟着陈锡洪去县里送货的路上,他谈起了6月初,受邀到县委党校为青年干部培训班授课的事。

“讲种地、讲养鸡,有人爱听?”陈锡洪说,他本已打定主意推辞,可当看到党校工作人员为他草拟的主题是“‘永不退休’的产业革命”,立马来了兴致、改了主意。

“人生苦短,80岁老汉也要转田坎,这就是我要干的事。”陈锡洪,这位72岁的“新农人”,还要续写新的“凤凰传奇”。

采访手记

从成都出发,驱车200余公里,沿山路蜿蜒,驶入庆宁乡,顺着“世外梨园”路牌方向,途经一条“猛回头”小径,需猛踩油门攀上近乎45度的斜坡,缓缓而上进入高地,才能抵达陈锡洪的家,他的养殖产业、农田果地也都深深扎根在那里。无法想象,过去数十年间,那些从天南海北一一置办回来、服务于种植、养殖的大型机器和设备,那些用于农田改造的数百车砂石,经历了怎样的艰难跋涉。

只有小学文化的陈锡洪,对鸡饲料所需的铁、铜、锌、硒、锰等微量元素信手拈来。为了学好养殖技术,他远赴山东、湖南、安徽等地考察取经,几经挫折不曾放弃。从种鸡养殖、种蛋孵化到鸡苗供应、成鸡销售,他在远山深处摸索出一条适合高原环境的完整产业链,就连鸡粪都能实现堆肥再利用。

采访陈锡洪,于我而言是一次精神洗礼。

陈锡洪说:“产业优先,从前,我的猪圈鸡舍比房子漂亮得多。”直至2008年,他才推倒了自家的土坯房,每年如燕子衔泥筑巢般一点点修建,方才有了今天的宅院。

陈锡洪说:“我是农民,到任何时候都要清楚自己的位置,粮食安全很重要,土地永远是根本。”一身农家装扮、站在麦田里的他,与几个月前身着中山装、佩戴劳模奖章走出人民大会堂时,说着同一番话。

这位72岁的老人,毫不吝啬地与乡邻共享技术,在与记者讨论发展与共富话题时,言语中尽是对时光的珍视和深藏于胸的家国深情。

碧水青山相映,陈锡洪是川西北高原一颗泛着朴素光芒的“劳动之星”。


责任编辑:邱小宸
关键词:

陈锡洪,新农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