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国内
退休后爱上逛博物馆 从“小白”一路成长为“达人”
她用手账搭起百座“纸上博物馆”
2025年07月03日15:00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刘苏雅 文并摄
小号 中号 大号

在北京,有一支“博物馆参访团”,成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经常追着京城的热门展览跑,逐渐从“博物小白”晋级成“博物达人”。57岁的金毓芳就是其中的一员。退休后,她有了新爱好——逛博物馆。不到3年的时间,她的观展脚步已经覆盖了北京地区的180余家博物馆。对金毓芳来说,观展只是第一步,观展过程中获取的宣传品、拍摄的照片、收集的印章,都被她精心整合到手账本里。

目前,金毓芳的手账内收录的在京博物馆已有102家。在跟随博物馆参访团不断拓宽视野的过程中,她又有了新的计划,围绕早期中华文化遗址、红色遗迹等主题制作的博物馆手账正在不断充实。这些厚厚的手账,不只是知识的积累,也是她随时能翻阅的回忆。

从“暴走”到沉淀

“大榴莲”内处处可见巧妙构思

“退休后第一年,我就在北京逛了将近80家博物馆,一有空就出门走走。”金毓芳一直对博物馆有着浓厚兴趣,现在有了大把时间,她便将逛博物馆变成了自己的生活主线之一。

每参观完一家博物馆,金毓芳回家后都要认真盘点。“我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参观结束后,要写一点东西,记录这一天的感受,并且做好下一次的计划。”渐渐地,她的手头便积累起一批博物馆的资料,但这些散落的资料难以保存、查阅,于是,她便萌生了汇总整理的想法——制作手账。

从选取素材到排版构思,再到实际制作,每完成一家博物馆的手账制作,金毓芳都要花上大约两天时间。随着她参观的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加,原本普通的笔记本粘贴了大量素材,看起来鼓鼓囊囊,厚度竟达到了原本的四五倍之多。“举起来像个大榴莲。”金毓芳笑道。

翻阅这本手账,精巧的构思随处可见。在记录北京公交馆的页面上,传统的铛铛车车头图案占据了整个页面。但这可不是简单的剪贴,翻开‘车头’,内有乾坤。内页包含了展馆简介、主要展陈和她在观展过程中拍摄的展厅、老车票等照片,排版也经过了用心设计。

“这个设计寓意着‘公交车开门’,开门上车,就像是走进了这家博物馆;上车要购票,于是我选取了一些车票的票面。”为了有所区别,金毓芳努力为每家博物馆定制独特的设计思路。这本手账没有模板,在她的巧手处理下,各个博物馆都展现出独到的特点。

前不久,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大葆台西汉墓遗址)重新开放,她参观后制作手账时选用了汉代代表性的狸猫纹饰纸胶带进行装饰;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几乎每月都有更新,粘贴素材时,她为不同月份的展览选择不同颜色的胶带,随手翻阅,跳跃的颜色能帮她回忆起观展的记忆;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八十七神仙卷》让她印象深刻,于是她特意打印了这幅长卷,折叠后收入手账……

“制作手账的过程,也是整理自己参观记忆的过程,重点、精美的文物,我都会专门收录进来。”金毓芳说,起初,每个馆她只记录一两页,随着参观经验的丰富,现在,一个馆的内容需要七八页的篇幅来承载,“在真正消化了展览内容后,再表达出来,呈现的效果确实天差地别,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提升自己。”

从业余到“抢手”

文化遗址手账刚制作就有人买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当天,我正好在首都博物馆听讲座,主讲人一开场,就先给我们介绍了这个好消息,这是咱北京的大事儿。”兴奋之余,金毓芳想到,能不能把这条7.8公里的中轴线,浓缩到小小的手账中,形象地展现它的壮美?

回到家,她就开始整理手头的素材。首都博物馆的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特展——“辉煌中轴”专题展折页,成为这组手账的“封面大图”;北京中轴线的15个遗产构成要素,她都收集了纪念章;“云上中轴”小程序二维码,则能为手账拓展更丰富的知识内容……

剪切整理好素材后,金毓芳又犯了难。纪念章的体积较大,三四枚图章就占据了手账的整个页面,如何才能巧妙地排布它们?“反复尝试了几种想法,最后我决定就采用最直观的方式。”金毓芳一边说着,一边展开了她的创意——从钟鼓楼到永定门,12枚印章接连延展;社稷坛和太庙分列于故宫端门的东西两侧,她便增加了透明卡袋,以放置这两枚印章,展示时将印章向两侧拉出,能直观展现建筑方位,收纳时也便于存放。

在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曹伟的支持下,金毓芳走上了沙龙活动的讲台,而她的“教案”,就是这一本本厚重的、单手甚至都难以拿起的手账。每当她现场展示手账时,总能收获阵阵惊叹。

现在,金毓芳的手账主题向着更细分的领域发展。在参观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文明的源起:早期中华文明探寻大展”后,她希望利用空闲时间,走遍十三个早期中华文化遗址,并针对这个主题专门制作一本全新的手账。

“目前才走了两个馆——三星堆博物馆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都是跟着曹伟老师牵头组织的博物馆参访团参观的。没想到这本手账才做了几页,就有爱好者出价300元想要购买。”自己的业余爱好竟变得如此“抢手”,金毓芳也感到十分意外,“这是大家对我努力的一种肯定,但这些作品就是我自己博物馆之旅的足迹记录,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从博友到“达人”

厚厚手账记下一路看展的意义

在带领博物馆爱好者参访各地博物馆的过程中,曹伟见过的博物馆爱好者成千上万。“我们之间互称‘博友’,都是为了同一个爱好聚集在一起的。”他发现,绝大部分博友仅仅停留在最基础的层次——走马观花,看到博物馆就去参观,浅尝辄止。

“其实对于大众来说,一年能参观二三十个博物馆,已经是很密集的行程了。关键在于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取舍,找到自己喜欢的门类,进行深入学习探索。”曹伟表示,现实中,绝大多数博友都止步于这一关。

近年来,博物馆兴起了“盖章热”。“对此,我们应该有更冷静的思考。”曹伟常常能在博物馆看到,家长带着孩子走进了博物馆,却把大量时间花在盖章这个环节上,相应地用于参观、学习、消化知识的时间就少了。“博物馆推出集章活动,是为了吸引大家走进博物馆,欣赏更多精彩的文物,印章只是一个纪念品,我们不应该本末倒置。”

金毓芳就是成功迈过这道坎的代表之一。她已经从单纯的走馆、看展、打卡的阶段,迈入学习和自我提升。“我这本手账里有很多博物馆的纪念章,但我不是所有章都去盖。”她说,“手账沉甸甸的,记录的是我这一路看展的意义。”

“我们组织的博物馆参访团,虽然参观的场馆是一样的,但每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都不同,我们鼓励博友做出一些个性化的内容。”曹伟说,在制作手账的过程中,折页、照片等参观中留存下的资料,就从静态转换为动态,“通过沙龙交流的形式,我们希望把这种参观理念传递下去。”

在观展的过程中,金毓芳还会主动为其他观众科普一些文博知识。“看展看得多了,多少能讲点基础的内容,让大家走进博物馆不只是走马观花。”金毓芳回忆,在首都博物馆观赏北魏太和造像时,很多观众对这尊造像被盗的曲折经历并无了解,她便主动讲起这段故事。“造像被盗后碎裂成5瓣,在我讲解了造像上修复印迹的来由后,现场一位小观众明显兴致高了,在参观其他文物时看得更加仔细,提出的问题也明显多了起来。”

这样的热心博友不在少数。特别是在博物馆参访团的活动中,不少小博友的成长让曹伟印象深刻。一位博友从4岁起就和母亲一起,跟着博物馆参访团参观了大量在京博物馆。后续,一家人移居外地,又在当地社区组建了志愿者团队,发展了新一批志愿者。

“他们不仅愿意学习知识,更愿意将学到的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曹伟说,在博物馆参访团的团员中,至少有数十人从博物馆爱好者成长为志愿者。目前,他们活跃在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华世纪坛等场馆内,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通过这些志愿者的服务,吸引大家走进博物馆,这非常有意义。”


责任编辑:李佩蔺
关键词:

金毓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