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在央视虎年春晚上,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片段大放光彩,火遍大江南北,点燃了大众心中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领舞孟庆旸也因此火热“出圈”。目前,《只此青绿》已在海内外巡演760余场,还有很多热情的观众“跨城追剧”“二刷三刷”。
在“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孟庆旸身着一袭白色连衣裙,苗条的身姿和大方的谈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分享了自己在艺术道路上的初心与热爱。
作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的舞蹈演员,孟庆旸与舞蹈结缘20余载。“在这一路上,我经常问自己,是舞蹈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舞蹈。渐渐地,我意识到,我与舞蹈是一场‘双向奔赴’,每一方精彩的舞台都见证着我成长,每一个鲜活的角色都给予了我力量。”见面会上,孟庆旸将自己对于舞蹈的思考娓娓道来。
在孟庆旸看来,中国民族舞蹈源远流长,作品与角色的背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以《只此青绿》为例,想要将这个作品演绎好,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读懂它背后的文化故事,让舞蹈汲取古画意蕴,让古画借助舞蹈‘活’起来。在初排前,我们会翻阅大量宋代史料和书籍,阅读相关诗词,观看当时的人物画像,了解当时社会的审美意境和人物特征,这样才能塑造好、融入角色。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解读,人物才能在我们身上‘重生’。这个过程非常有趣。”孟庆旸对中国旅游报社记者说。
孟庆旸坦言,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中国山水画的气韵并不容易,需要一点点去体悟和练习。“比如在剧中,‘青绿腰’这个动作,需要肢体形成几何状,腰部慢慢向后倾斜至90度。刚开始练习这个动作的时候,还是很吃力的。于是,我就用业余时间进行腰部、腹部肌肉能力素质训练,最终达到舞台上的效果。这一切的付出,都是为了实现我们心中那份纯粹的艺术追求——通过用最本真的艺术表达方式,让中国传统文化、山水在舞台上‘活’起来。导演也会用大量有韵律的诗词引导我们,让我们尽快与角色‘相融’。”
“其实不只是《只此青绿》,任何一部作品都需要大量汲取历史、文学和生活中的‘养分’。每次到外地巡演,我都会和同事结伴走走逛逛,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看看那里的古村和山水。每一座城市带给我们的文化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当我站在舞台上,那一束冷光打在身上的时候,我可能会突然想起在某个城市看到过的景象,而这种景象恰巧在当下给予我一种艺术表演力。不同地方的历史印记、文化符号乃至城市风貌,都赋予了我很大能量,对于塑造艺术角色很有助益。”孟庆旸说。
作为演员,孟庆旸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和美好,从而反哺自己的作品。“我记得到达苏州同里古镇那天正赶上日落,金色的余晖映射在湖面上,那一瞬间仿佛时间停止了,好像只有我一个人面对这份宁静与美好。我还记得去济南千佛山观音园的那个早晨,当时游客很少,我仰望着观音菩萨的塑像,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这也为我演出《天下大足》作品提供了灵感。可以说,一次日落、一阵吹动树枝的风,都会成为我们艺术创作的灵感、成为艺术材料,深化我们对于角色的感知。”
最让孟庆旸开心的事情,莫过于与观众的共鸣。“很多观众看完演出后会给我们写剧评,比如看过《只此青绿》,大家能感受到《千里江山图》的文化底蕴与魅力。我们发现观众不仅看懂了,还有更多人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大的兴趣,有的去故宫打卡,有的走入山水之中找寻那份悠远的意境。这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幸福和感动。”
如今,孟庆旸所在剧组即将开启新的征程。他们正为北美巡演紧锣密鼓地准备着——7月17日至8月10日,《只此青绿》计划在温哥华、西雅图、洛杉矶、休斯顿上演,将跨越千年的东方美学盛宴向世界铺展。
“在艺术从业者的生涯中,我想惟有奋斗才是照亮我们的光。想要跳好一支舞蹈容易,但是要将每一支舞蹈、每一次演出都呈现好,需要演员有坚强的信念感,而那份信念感就来源于我们对于文化艺术的不断追求,将‘小我’融入文艺事业中的‘大我’,也希望我们带着那一颗赤子之心,为文艺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见面会的最后孟庆旸这段动情的话,既是写照,也是心愿,更是未来奋斗成长的决心。
孟庆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