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国内
文博日历丨青铜戈上刻蚕纹 这是古蜀人种桑养蚕的实证
2025年07月02日11:14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小号 中号 大号

霸气十足的兵器“青铜戈”

可可爱爱的小虫“蚕宝宝”

二者相遇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

古蜀匠人“玩混搭”

于是,有了这件蚕纹铜戈

01

青铜戈上刻蚕纹

古蜀人种桑养蚕的实证

“化干戈为玉帛”

戈是兵器,亦是战争的代名词

但这件蚕纹铜戈被古蜀匠人

造出了“新花样”

蚕纹铜戈的戈身为长三角形

援部的正反两面

(注释:援部,即戈身的前半部分)

布满狰狞的兽面纹

霸气十足

而内部的正反两面却“画风突变”

(注释:内部,即和木柄连接的后半部分)

装饰方头圆眼、弓身蠕动的蚕纹图像

可可爱爱

兽面纹、蚕纹

二者竟在方寸青铜上共生

这件蚕纹铜戈纹饰繁复,​​无使用痕迹

应为礼器,而非实战器

△为了让观众看得更清楚,蚕纹铜戈旁还展示出了内部蚕纹图像的示意图。

中国是世界蚕桑丝织的起源地

四川地区是最早开始养蚕育桑的地区之一

传说,大约在五千年前

蜀人的祖先、第一代古蜀国王“蚕丛”

就开始教导子民种桑养蚕

蚕纹铜戈上的蚕纹图像

实证了战国时期

蜀人种桑养蚕、从事纺织的历史

此外

“蜀”字的甲骨文呈虫、蛇之形

《说文解字》中

释“蜀”为“葵中蚕也”

因此,​​“蜀”字本义即蚕

也可印证古蜀人种桑养蚕的悠远历史

△左为“蜀”字的甲骨文。

02

古蜀人种桑养蚕有多发达?

蚕市让你买买买!

在种桑养蚕这一领域

古蜀人

不仅“玩得早”,而且“玩得好”

甚至逐渐发展形成了

以桑蚕业为基础的蚕桑及相关器物的

贸易市场——蚕市

△明·《岁华纪胜图册之蚕市》(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成都蚕市起源于祈蚕福

每年春三月

新一年的耕作即将开始

蜀中百姓来到寺观中膜拜

以祈求一年蚕桑大吉

寺观周围逐渐发展成了

以买卖蚕桑物品为主的定期集市

晚唐时期,蚕市进一步发展

转变为百物贸易之地和市民的游乐之地

一些文人雅士也开始入住此地

晚唐五代词人韦庄《怨王孙》中写道:“锦里蚕市,满街珠翠,千万红妆。玉蝉金雀,宝髻花簇鸣珰,绣衣长。”可见当时的蚕市不只是专门贸易蚕具、蚕种、蚕桑的地方,可谓百物汇聚、贸易毕集、歌舞宴饮游乐之地。

发展至宋代

逛蚕市已经成了宋代成都百姓的日常生活

开市时间长、地点多、活动多

除了购物外

还能宴饮、游赏、赏春、“淘好物”等

宋代《五国故事》记载:“蜀中每春三月为蚕市,至时货易毕集,阛阓填委,蜀人称其繁盛。”

直至现在

成都仍在打造“十二月市”IP

做到月月有集市、市市不相复

“十二月市”,指的是“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十二月桃符市”。

△成都“十二月市”新春祈福嘉年华活动现场。

03

从一片桑叶到一缕锦绣

凝结数千年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蚕桑丝织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包括

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生产技艺

以及所用到的工具和织机

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等

其中也包括诞生于蜀地的蜀锦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锦护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蜀锦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主要特点为

经纬比例恰当,图案清晰

色彩丰富,花型饱满,工艺精美

蜀锦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

△蜀锦面料,图源: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从一片桑叶到一缕锦绣

从种桑养蚕到精美蜀锦

凝结了

数千年古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蚕纹铜戈

半刃寒光半缕丝

那是“蚕丛之国”的历史见证

也是古蜀人“农桑安邦”的生存哲学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毕磊 文案丨王丹妮 视觉丨喻偌洢 技术丨汤沛 审校丨左中明 统筹丨刘莹 武贺 特别鸣谢丨成都博物馆 总台四川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责任编辑:李佩蔺
关键词:

蚕纹铜戈,古蜀匠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