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建五局二公司余杭华坞公寓,安全总监郝伟华用脚步丈量安全——从脚手架的精准校准到安全全流程监管,他以“多走一步”的执着,为工程筑牢安全防线。五年间,三面流动红旗、两个省标化工地、一个浙江省建筑业安全生产先进项目部,见证了他用细节刻写的安全标准。
多走一步的“丈量” 刻录工地的安全年轮
2018年夏天,郝伟华走出校园,带着课本上“安全三宝”的稚嫩认知踏入工地。“早班前半小时,工人刚睡醒,操作最容易分神。”这是郝伟华总结出的“黄金巡查时段”。从2019年入职五局起,他开始坚持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渐渐地,他养成了每天6点起床巡查的习惯。到了现场,他挨个检查脚手架是否牢固,安全网有没有破损,临边防护是否到位,直到7点半吃完早饭后,又继续奔赴现场。一来二去,工人们都知道有个“早起的安全员”,看到郝伟华便会下意识去检查自己的安全装备。
“多走一小时”的坚持,也让郝伟华半年后从安全员晋升为安全部经理,打破分公司最快提任项目部门经理岗位的纪录。“多走的一小时”也逐渐转化为一套全覆盖管理模式,无论寒暑,他坚持每日万步巡查,无论项目大小,他都确保责任到人、监管无死角。五年间,郝伟华的工作足迹遍布安徽、浙江两省五大项目,也在钢结构吊装、滑模、高支模、深基坑、有限空间等领域“走”出了丰富经验。凭借对安全规范的深刻理解和执行,他参与和负责的安庆碧桂园商业与安庆智慧产业园项目双双摘下“安徽省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工地”称号。作为二公司安全序列专家、优秀安全工程师,他常说:“安全没有侥幸,只有脚印。”
多走一步的“思考” 破译安全的行动密码
余杭华坞公寓项目,作为余杭区在建重大民生工程之一,面临着工期紧、单体多、深基坑等多重困难,安全管理难度不小。某次巡查中,郝伟华发现一名工人未系安全带在危险区域违规临边作业。工人虽经教育整改后离开,但不久后竟再次返回继续作业,这种漠视安全的行为,让郝伟华当场做退场处理。这件事也让郝伟华意识到,仅靠事后处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优化,将 “被动整改” 转化为 “主动设防”。
在基础施工阶段,他提前在支撑梁上预埋钢筋吊环,设置规范安全绳悬挂点,为高处作业人员提供安全保障。针对砌体抹灰作业时安全带易设置不当难题,他利用螺杆眼创新设置安全带悬挂环,有效解决了这一常见的安全隐患。酷热夏季,他及时将防暑降温药品送到一线工人手中,在工人生活区用电磁炉取代燃气灶,并配备烟感报警器和消防喷淋系统,搭建起火灾预防与控制的双重保险。
这些安全举措助推余杭华坞公寓项目捧回“2024年度浙江省建筑业安全生产先进项目部”“二公司2024年度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奖牌,也让项目成为政府调研的“样板间”,在浙江省及市区的安全生产检查,区级领导的多次到访调研中,项目安全管理工作受到一致好评。
多走一步的“传承” 点燃团队的安全火种
“安全不能只靠一个人走,要带着一群人跑。”这是郝伟华的团队信条。新入职的安全员常被他“扔”进片区实战,不懂设备?学!不会交底?练!“我希望他们能独当一面,所以尽可能让他们多历练多学习。”郝伟华说。
在脚手架旁,他会指着微微倾斜的立杆警示大家:“立杆偏移1度,整个脚手架就有可能失稳,安全就是要把这1度‘走’回来!”这直观一课,让团队深刻明白:安全无小事,细节定成败。除了在现场实战,他还给部门制定学习计划,坚持“每周一讲”,注重以战代练。作为安全领域的“斜杠青年”,他还有一个外部身份——余杭区住建局安全专家库专家。他加入区“互查联盟”行列,每个月他都会代表住建局在辖区内十余个项目进行安全检查。在检查中汲取优秀经验,优化项目安全文明施工。同时,他也会将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分享给其他项目,促进整个辖区内建筑项目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2024年度,郝伟华获评中建五局“十佳安全工程师”,在他看来,真正的勋章是工地的零事故记录,是工人见到他时自觉系紧安全带。“安全是底线,但我想带着更多人‘走’出更远的路。”夜幕下的工地,塔吊灯光如星。郝伟华仍在行走,安全帽上的反光条划过一道银弧,仿佛在书写未完的安全篇章。(王琦)
【广告】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旨在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