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观点
食堂阿姨从“灶台”走上“讲台”
2025年06月30日09:11 来源:中青评论微信公号 作者:席聪聪
小号 中号 大号

最近,一句“工作压力再大,学习再忙,都要好好吃饭”,让一名高校食堂阿姨红遍全网。

‍‍‍‌‍‍‌6月20日,在延边大学2025届毕业典礼上,学校后勤保障处饮食服务中心职工代表刘晓梅受邀登台。临别之际,她操着一口亲切的东北口音,像面对自家孩子一般嘱咐同学们:“别嫌阿姨啰唆,真的是有太多的放心不下。外卖虽然方便,总不如自己做的营养健康,熬夜加班的时候,别总拿泡面凑合。难过委屈了,千万别一个人扛着……”说到动情之处,刘晓梅几度哽咽,台下不少毕业生也听得红了眼眶。

不仅如此,这份牵挂还借着互联网感动了万千网友,延边大学短视频账号发布的相关视频单条点赞量超过113万。6月24日,刘晓梅本人特意发布视频,一方面提醒大家警惕网络上的冒充账号,另一方面希望把更多关注度留给毕业的孩子们,多给他们一些包容和机会。

过去这一周,众多媒体在跟进报道的同时,也纷纷发文探讨:食堂阿姨的走红,给我们哪些思考?

仔细品读刘晓梅的寄语,最大的魅力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朴实和真诚。她全程脱稿,没有“高大上”的语言,都是“接地气”的家常话,亲切得就如同在食堂窗口和同学们说话。她甚至清楚记得,毕业生们第一次走进食堂时,请求阿姨“多来点米饭”;记得深夜为考研学子加菜时,他们疲惫但坚定的目光……澎湃新闻在《食堂阿姨叮咛“好好吃饭”,何以温暖人心》中分析道:“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质朴有直抵人心的力量。坐在台下的毕业生们,即将告别青青校园,踏上人生的新征程,一句‘好好吃饭’足以慰藉他们此刻百感交集的内心。

当然,食堂阿姨能够从“灶台”走上“讲台”,也离不开学校的支持,这也彰显着延边大学在毕业典礼安排设计上的巧思。光明日报在《毕业典礼上,食堂阿姨的叮嘱为何让人感动》中,不仅为刘阿姨质朴、真诚的发言叫好,也为延边大学的“格局”点赞。文章特别强调,毕业典礼要有郑重的“仪式感”,但也不能缺少对于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等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因为一所大学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她们的劳动和奉献。“这也是在提醒所有毕业生,今后不管身处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应该尊重每一位劳动者,尊重劳动的价值。”

顺着这一角度思考下去,食堂阿姨走上毕业典礼,为熟悉的孩子们送行,又何尝不是堂生动鲜活的“最后一课”呢?正如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视频研究中心公众号“知著网”在《食堂阿姨毕业演讲:烟火微光中,亦有育人星河》中所写:“这场‘登台’,完成了后勤工作人员从‘服务者’到‘育人者’的身份重构,撼动了关于‘育人’与‘价值’的固有认知。”在当下这个时代,教育不只是在教室、课堂和讲台上,其最紧迫的任务是重建学生对生命的关怀能力。像食堂阿姨这样普通的劳动者,她们以平凡的身姿、无声的陪伴,实践着朴素的教育,同样也在身体力行地参与着“育人”这一伟大工程。

我们欣喜地看到,最近几年,越来越多以往总是站在背后的平凡岗位劳动者,正在走上毕业典礼的台前,甚至站在聚光灯下的C位。比如,华中农业大学2021年毕业典礼上,食堂餐饮服务员李倩受邀发言;东南大学2025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毕业生代表向学校后勤服务人员献花。同样在6月20日,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在毕业典礼上的一段话也在网络刷屏:东苑的瞿燕宿管阿姨要求你们进入社会记得要早点回家;北食堂的刘腾容阿姨希望你们记得按时吃饭,别老点外卖凑合;校园小巴的陈大国司机告诫大家,在人生道路上,一定要系好安全带,稳稳当当、踏实做人……

中工网在《平凡劳动者频频亮相毕业典礼昭示了什么?》中指出,“此举让劳动的价值在更广泛的教育场景中被看见、被重视,宣扬了‘职业没有高低贵贱,每一份职业都能出彩’的理念,以及‘重学历而不唯学历’的价值取向。对每一份平凡付出的尊重与礼遇,有助于学子们更好地领悟‘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同时,文章还倡议,在这种仪式感和情绪价值之外,整个社会也应该建立长效机制,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让毕业典礼上的“劳动者说”变成全社会的一道风景。

据媒体报道,毕业典礼结束后,刘晓梅又回到了自己在学校食堂的档口。面对“泼天流量”,她反复强调:“我只是普通职工,现在所有工作和往常一样,就是让孩子们在延边大学吃好吃饱。”

希望今年即将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们,不仅能将刘阿姨那句“好好吃饭”放入行囊,更能像她一样,在各自的平凡岗位上,守护好内心的炉火,散发出温暖的光亮。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键词:

刘晓梅,延边大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