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视野
国网沈阳供电公司:新型电力系统激活城市新质生产力
2025年05月23日18:01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张怡飞
小号 中号 大号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有一座曾以“共和国长子”和“东方鲁尔”美誉受到世界瞩目的工业重镇——辽宁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早年沈阳工业用电量占比最高时能达到55%。2025年1-4月,沈阳全社会用电量为154.6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达61.45亿千瓦时,占比依然接近40%。

今年5月30日是第9个全国科技日,沈阳作为“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数智科技和新型工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与新的经济增长点相遇,新型电力系统助力传统产业乘上科技浪潮破局突围。

国网沈阳供电公司客服中心杨楠走访沈鼓集团,了解企业用电需求。

老工业增添新智慧

位于沈阳市铁西经济开发区的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沈阳鼓风机厂,始建时间可追溯到1934年,是我国第一家风机制造厂,生产的各类压缩机被称为“工业心脏”,如今更是担负着为国计民生重大工程项目提供国产装备的艰巨任务。在沈鼓生产车间,“沈鼓云”设备健康管理平台正在助力“数字工厂”繁忙而有序地开展生产工作。

5月21日,国网沈阳供电公司客服中心杨楠再次走进沈鼓集团走访,细致了解企业工厂的用电状况。全自动化的生产车间有一种未来科技的既视感,据了解,沈鼓日常的生产运营全部依赖于MES、EAM、QMS系统,生产的工艺流程、执行过程全是数字化管理的,也是“5G+工业互联网”的实践应用。

“您看现在屏幕上显示的就是一些关键的数据指标,一旦受电力波动影响,会直接导致在制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沈鼓集团能源动力部部长许鑫向杨楠介绍,“比如这个车间精加工的叶轮,它是我们压缩机的核心部件,技术含量和造价都非常高,一旦发生供电异常影响到产品质量,不仅经济损失严重、对企业信誉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眼下,大型工厂在日常生产中逐步引入了科技化、智能化的生产设备,这也对供电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网沈阳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大厅内,一套与“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5G数智化配电网操作系统正在运行。

工作人员点开实时停电监测模块,带有红、绿、蓝三条曲线的折线图出现在大屏幕上。据国网沈阳供电公司配网运检技术员汤博介绍,从这里他们可以实时监测到用户的电压电流等数值,用电量大、又对供电稳定性要求极高的大型工厂,供电公司会提前制定好电力转供策略,给予重点关注。“电压一旦出现异常波动,这套5G数智化配电网系统能够在75秒内自动发现异常、转代负荷、隔离故障,我们也叫它‘会自主思考的配电网’。”汤博说。

5G数智化配电网系统帮助国网沈阳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实时监控线路的运行状态。

大工厂变身发电厂

被誉为“新中国重机工业摇篮”的北方重工集团始建于1921年,由原“沈阳重型机器厂”和“沈阳矿山机器厂”合并重组而成,产品广泛应用于矿山、冶金、隧道工程等行业领域。在北方重工占地近25万平方米的生产新址,厂房屋顶覆盖的一排排光伏板从空中俯瞰蔚为壮观。这个昔日的用电大户,摇身一变成为了“发电厂”,不仅实现了清洁能源的自给自足,还能额外为社会输送“绿电”。

“在这个岛台区域办公的是‘能效管理工作小组’。”国网沈阳供电公司负荷控制员王纪尧介绍说:“我们日常依托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根据企业的用电量,为其制定出专属的用电负荷模型,联合政府共同走访‘用电大户’,帮助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新能源改造方案,北方重工就是其中之一。”

“电网负荷管理”既是电网安全运行的“稳定器”,也是能源转型的“助推器”、政企协同的“连接器”。在国网沈阳供电公司用电负荷管理中心工作大厅,供电公司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采取“平战结合”、联合办公的方式,积极开展节约用电、能效诊断、电能替代等工作。

据了解,为响应“零碳产业园”的建设目标,国网沈阳供电公司协助北方重工集团制定了新能源改造方案,并搭建了新能源送出通道。“现在仅厂房屋顶上的太阳能发电设备,平均每年发电量就超过2500万千瓦时。仅2024年,除我们企业的自用外,还累计向社会提供了绿电1500多万千瓦时,合计减少碳排放量14065吨。”北方重工集团设备动能服务部李生刚说。

由此,企业工厂在低碳开展日常生产工作的同时,多发的电量会进入负荷储备资源池作为备用,确保电量充足、供电可靠。截至目前,国网沈阳供电公司已帮助沈阳921家大型工商业用户完成了新能源并网。

国网沈阳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监测企业用电负荷。

沈阳街头的自动驾驶体验站。

旧城区拥抱新未来

在传统装备制造业焕新升级的同时,沈阳在新材料、生物医疗、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赛道同样高歌猛进。在沈阳市大东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园区内,26家智能网联汽车企业联合宝马集团等汽车巨头,顺利完成了东北首条“车路云一体化”的项目试点工作,并计划将该项目投放至大东核心城区,串联起918纪念馆、战俘营、时代文仓等多个地标性站点,打造出国内首条“车路云一体化”红色文旅无人接驳观光专线。

所谓“车路云一体化”,是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通俗讲就是在汽车和道路上分别加装一系列智慧感知设备,是业界公认的自动驾驶规模化应用的前提条件。沈阳车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辉说:“为保障这条‘智慧道路’上装设的所有感知设备的用电稳定、乃至大东区汽车产业整体的平稳运行,供电公司在地下30米深处,布局了一套同样智慧的供电系统。”

智慧化的监测手段大大提升了国网沈阳供电公司盛京-滂江电缆隧道的运维质效。

盛京-滂江电缆隧道,是国网辽宁电力首条采用盾构技术建设的电缆隧道,是国内一流高压电缆精益化运维管理的示范性实践,也是国内领先的具备5G数据处理能力的一条电缆隧道,日常由国网沈阳供电公司运行维护,坚实保障着沈阳东部地区的电力供应。

国网沈阳供电公司电缆工区日常依托“四足巡检机器人+集中监控+人工”的方式全方位、无死角实时掌握盛京-滂江隧道内的设备状态。运用一系列智慧化的运维手段,自动检测和预警故障;借助集成红外热成像的在线监测功能,还可以预见性地提前维修部分简单故障。

5月20日,工区的工作人员正在隧道内测试无人机巡检的部分新功能,“现在我们正在研究借助无人机手段提升电缆隧道的运维质效,确保巡检无人机在没有GPS导航信号的地下场景中,同样能够实现稳定的飞行作业,并实时反馈隧道内的结构模型。”国网沈阳供电公司电缆工区输电电缆运检员王昱乔说。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